2008/01/31

昆達利尼瑜伽(Kundalini Yoga)

什麼是昆達利尼瑜珈?

從古代印度的瑜珈修行智者,已經發現每一個人體裹有一股儲備能量, 潛優在脊椎骨底部的第四節。現有22種傳統的瑜珈派系,都向著同一目標: 把這沉睡的儲備能量喚醒,把它提升。這股能量被稱為 “ 昆達利尼” (Kundalini)。

當昆達利尼提升時, 人對萬事萬物的警覺性和感應力特別敏銳, 所接觸領域的悟性亦很高。

昆達利尼瑜珈 (Kundalini Yoga)從來沒有在印度公開教授, 一直是密傳。

直到大師 Yogi Bhajan 于1976年定居美國時, 無私地把這一直保密的智慧公開,讓千千萬萬的人受惠。全世界最少有35個國家都可找到最接近您的昆達利尼瑜珈館。


昆達利尼瑜珈與其他瑜珈有什麼分別?

*每一課昆達利尼瑜珈都包括唱聲(Mantra) , 呼吸法(Pranayama), 一套套由古代智者巳編好而有針對性效果的功 (Kriya), 深層放鬆 (Deep Relaxation)和有不同效應的冥想 (Meditation)。
Kriya 是由一個或幾個體位法 (Asana)組成。而且每一課都有一定的主題。
*昆達利尼瑜珈課沒有分初級或高級。雖然同一個體位法, 每個學員都按著自己的能力去做, 不要求體位外在的完美好看和高難度, 而是讓身體和內在的我去領航 , 完全把自我放下, 讓身,心,靈合一。
*昆達利尼瑜珈排毒的效果特別強, 所以要求學員要放一瓶水在旁,在練習時,多喝水,讓血液裹的毒素儘量儘快的排出體外。所以在昆達利尼瑜珈課上,要上洗手間排尿排便的情況是很正常也很普遍。

*通过昆达利尼瑜珈, 昆达利尼沿着脊椎骨提升, 通过人体裹的ハ个能量中心, 让每个能量中心平衡, 直达大脑刺激松果腺和脑下垂体,让神经系统, 荷尔蒙系统和每个细胞核得以激活。因此,練習過昆達利尼瑜珈的人都體會過無論身體上, 心靈上的變化和強化, 都比一般的瑜珈來得快。

*所以昆達利尼瑜珈有助於減緩衰老過程, 促進整體健康, 提高活力,增強心智體能的健全。

“昆達利尼瑜珈是為在家的人而設。讓修練者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增加內在的包容量, 讓人能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 同時保持青春, 美麗,健康。儘管人有失誤和脆弱的時候, 仍然可以保有健康, 快樂和虔誠的心態。這就是修練昆達利尼瑜珈的目的。” - Yogi Bhajan

昆達利尼瑜伽 Kundalini Yoga 與 哈達瑜伽 Hatha Yoga 有什麽分別? ? 傳統的瑜伽像哈達瑜伽著重於式子 Asana 或體位。哈達瑜伽有84個式子, 24個手勢 Mudra, 3 個最高式子Maha Mudras 和呼吸的控制 。昆達利尼瑜伽有用不盡一套套為達到每一種效果而有系統地編成的式子Kriyas。由於大量遺傳下來高級的練習一直都被保存成一個秘密, 直到大師 YogiBhajan 現在同人分享為止 。所以昆達利尼瑜伽中有些式子和手勢在哈達瑜伽中沒有。傳統瑜伽原本是為僧侶, 瑜伽修行者和那些為了信仰修行而避世的人而設。昆達利尼瑜伽是為有家庭和工作, 亦需要平衡外在和內在世界的普通人而設。

昆達利尼瑜伽 Kundalini Yoga 與 哈達瑜伽 Hatha Yoga 有什麽分別? ?

傳統的瑜伽像哈達瑜伽著重於式子 Asana 或體位。

哈達瑜伽有84個式子, 24個手勢 Mudra, 3 個最高式子Maha Mudras 和呼吸的控制 。


昆達利尼瑜伽有用不盡一套套為達到每一種效果而有系統地編成的式子Kriyas。由於大量遺傳下來高級的練習一直都被保存成一個秘密, 直到大師 YogiBhajan 現在同人分享為止 。

所以昆達利尼瑜伽中有些式子和手勢在哈達瑜伽中沒有。傳統瑜伽原本是為僧侶, 瑜伽修行者和那些為了信仰修行而避世的人而設。昆達利尼瑜伽是為有家庭和工作, 亦需要平衡外在和內在世界的普通人而設。

大師 Yogi Bhajan 是誰?

昆達利尼瑜伽從來沒有公開教授, 直到大師 Yogi Bhajan ,Ph.D. 向秘密傳受的傳統挑戰, 於1968年將昆達利尼瑜伽帶入美國。從此以後,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不同背景的人, 實習昆達利尼瑜伽和體驗到可以不需要藥物,健康地,平衡地, 快樂地和成功地生活。他從聖潔智者的祖父學習,7 歲時被送到精神領袖處學習。於老師Sant Hazara Singh嚴厲督促下, 16歲半的他已成為昆達利尼瑜伽大師。Yogi Bhajan 是當代昆達利尼瑜伽大師, 3HO (Healthy, Happy, Holy Organization) 的創辦者
不營利的一個世界組織。設有昆達利尼瑜伽班, 冥想, 素食營養和健康人生的選擇等。

我可以從書本或影帶中學習昆達利尼瑜伽而不須要上課?

初學者而言, 有一位擁有KRI (Kundalini Research Institute)認可資格的導師去指導,帶引你去體驗昆達利尼瑜伽帶給你最佳益處。由於一套套式子是為達到不同指定效果而編排,稍有改動或誤解, 將會帶來傷害而不是好處。

我需要有相當結實和柔軟度才可學習昆達利尼瑜伽?

相反地,無論是老或幼, 健康狀況好與否,昆達利尼瑜伽將帶領你至身體更結實和柔軟程度更高。保持身體和精神上最好狀態就是目標。在昆達利尼瑜伽內是沒有競爭的。每個人都隨著自己的體能和步伐去練習昆達利尼瑜伽。




其它推荐參考資料Swami Sivananda的Kundalini Yoga。

本文章PDF格式可以在

http://www.dlshq.org/download/kundalini.pdf

下載


台灣中文版"五洲出版"

2008/01/28

是真男人,就快去練瑜伽吧 !

如果古代印度最早的瑜伽練習者—僧侶和武士們,知道在現代都市中,瑜伽已經變成減肥茶、食欲控制劑、修身內衣一路的貨色,成為女人們雕刻S曲線的秘笈,不知他們將作何感想。有一位瑜伽教師希望能夠收復男性的健康失地,他在他的書中說:“傳統印度瑜伽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只適合男人,因為在遠古時代,瑜伽本來就是專為男人所設計的,尤其適合運動型的肌肉男。”
  資深健康和體育記者John Capouya曾經在他的書《真男人練瑜伽》(Real Man Do Yoga)中說,“瑜伽可以維持運動員的柔軟度,讓他們更強壯,表現更出色”,於是,在美國掀起一股男性瑜伽風潮,愈來愈多的肌肉男願意丟掉啞鈴,盤腿坐下,閉上眼睛練習呼吸和伸展。
  2001年,美國《時代》雜誌曾經以瑜伽作為封面,敏感到瑜伽在全球的重新流行。在美國,有1500萬人練習瑜伽,超過350萬是男性。
  誰說男人不能練?50多歲的搖滾詩人斯汀,在新作品中展現勤練瑜伽多年的結實身材,並沾沾自喜地揚言,瑜伽可以讓他與太太做愛長達5小時。NBA灰狼隊球員賈奈特,每場球賽前一定先練習瑜伽的呼吸和專注。IBM公司曾經利用瑜伽練習讓員工重新充電。在臺灣,許多高科技企業為員工開設瑜伽課程,不少企業高管以此作為健身方式。
  男人為什麼要練瑜伽?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30歲以後的熬夜心慌,沒有經歷過上班以後的爬山殿后,沒有經歷過事業瓶頸期的閨房短路,這個專題完全可以略過不看。
  事實上,Leonard Hayflick在《我們如何、為何老去》(How And WhyWeAge)指出,男性30歲後的整體生理狀況,正如抛物線般,每年以一個百分點遞減。
  男人的遊戲規則讓他們的健康問題更加突出。社會對男人的要求比較單向:控制世界。因此,只允許男人表達他們成功的一面,於是男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宣洩管道少,經常忽略自己身體的狀況,直到血壓升高、心臟出現問題。慢性壓力導致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的幾率,比吸煙和膽固醇過高等危險因數高6倍;而且中年人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壓力,瀕臨死亡的機會從15%上升至50%。
  當身體不在你控制之中,控制世界有何意義?
  瑜伽就是教你控制自己的身體。
  Yoga一字,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是一個發音,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姿勢通過意識調整呼吸,運用姿勢來調整身體的平衡,通過放鬆激發人體自身能量來促進健康的目的。它的最終目標就是能控制自己,能駕禦肉身感官。古代的瑜伽信徒深信,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遠健康的身體。
  瑜伽姿勢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強化心肺功能的練習,對於很多練習瑜伽有一定經驗的人來說,他們最直接感知的效果就是瑜伽緩解了很多繁忙工作引起的亞健康狀態: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支,有時還包括心理上的挫敗感、肌肉緊張、脊椎疼痛、疲累不堪、氣短甚至記憶力下降等。我們在上海浦東的卡瑪瑜伽甚至瞭解到,不少男士練習瑜伽時,發現瑜伽的柔韌和平衡,對於自己提高高爾夫球技有極大益處。而當瑜伽練習的姿勢逐漸加大難度,很多需要臂力支撐的動作,也讓男性學員開始占上風。
  科學以及臨床研究證明,瑜伽確實對健康有著正面影響。
  瑜伽是一種憑藉意識調整呼吸、以身體姿勢達到全身平衡,恢復身體自愈能力的訓練。一項由美國衛生部輔助療法中心支持的實驗發現,瑜伽可以改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疲倦狀態,並且勝過其他運動。瑜伽的深呼吸有助集中注意力;完整均衡的收縮、伸展動作,則可訓練全身肌肉與關節彈性,這是走路或騎腳踏車等單一運動無法達到的效果。
  研究者歸納出,瑜伽真正的健康效益,來自於放鬆。瑜伽啟動了身體的放鬆反應,讓心跳、呼吸減緩,血壓恢復正常。
  美國《內分泌學會》期刊也指出,只要50分鐘的瑜伽課程,便可以降低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教會醫學中心,為所有心臟手術後病人提供靜坐、瑜伽課程,協助病人復原。
  減緩壓力和焦慮的瑜伽,對於控制疼痛也有幫助。1994年發表在《風濕關節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練習瑜伽可以讓手骨關節炎的患者,減少活動時的手指疼痛和緊繃。
  瑜伽對於安撫情緒也有幫助。美國三藩市監獄在1997年,針對搶匪、上癮者進行阻止暴力計畫(Resolve to stoptheviolenceproject),利用瑜伽和戲劇治療,幫助罪犯冷靜下來,找出自己具侵略性的犯罪原因。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監獄收容者在這種計畫中超過四個月以上,80%的人可以減少再犯罪的機會。此外,在歐美,瑜伽被作為精神病人的後期康復輔助手段。
  但不僅止於此。
  “瑜伽之父”MaharishiPatanjali在瑜伽經典《瑜伽經》中,主張瑜伽是一個八方位體(EightLimbs),它們是:
  禁制(Yama)—道德戒律,包括非暴力、有節制、正直、不盜、不貪。
  勸制(Niyama)—保持虔敬,修行自潔。包括清淨、知足、修行、誦讀、祈念。
  坐法(Asana)—瑜伽姿勢。
  調息(Pranayama)—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處理。
  制感(Pratyahara)—進行練習語音冥想,收斂感覺,是練習專注力前的預備功。排除思慮,把心神從感官和外部客體中解脫出來。
  執持(總持,Dharana)—集中專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氣,是冥想前的預備功。
  禪定(靜慮,Dhyana)—即冥想,以提升生命之氣。
  三位(三摩地,Samadhi )—由深度思考而達到的超意識境界。
  姿勢只是一個入門的通道而已,而S或Y曲線就更是旁枝末節。瑜伽是一種哲學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小而言之,負責任、有節制、超越得失,身體的能量足以支撐雄韜大略,那是真男人才懂得的生活方式;大而言之,內聖外王,天人合一,哪個男人沒有過這樣的夢想

NOTE:
1.轉載自
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214
2.古代印度禁止女士修練瑜伽

專訪 悠季瑜伽(中國)創辦人 尹岩


1. 推薦您在2007年度讀過的3-5本好書?簡單說明理由
印度三部曲 作者 (美) V.S. 奈保爾
<幽暗國度: 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印度,受傷的文明>, <印度: 百萬叛變的今天>. 三聯書店出版

這個系列是如魯迅寫國人般的筆觸描寫印度歷史的書.具象,準確,詼諧, 刻骨,不留情面.只是,他的文字少了很多硝煙味,擁有更多的愛與無奈.也沒有魯迅強烈的,奮其不爭的參與情緒,,而更像是一個記錄者,聆聽者,深入而不介入.

作者奈保爾出生於海外一個印度移民家庭,,作品以小說和遊記為主,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末,三次周遊印度的經歷成就了他的印度三部曲.
<幽暗國度: 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是他的第一部。既是一幅印度白描圖,也是一個局外人身份的著作。1962年,他首次踏訪印度,目之所及的擁擠、髒亂、疾病、落後、散發著頻臨死亡味道。同時,他的心靈又如此接近消極的、崇尚虛無的印度傳統文化。
第二部, 《印度:受傷的文明》,更像一部文化心理著作。70年代的再訪印度,奈保爾帶著更多的文化反思。他的 “智識上已寄生別的文明”的論點,強烈解析聖雄甘地乃至印度教文化,也在印度引起軒然大波。
1988年,奈保爾第三度周遊印度並完成第三部著作《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這本書幾乎就是印度人的口述歷史。作為一個訪客,奈保爾敏銳的觀察到了印度社會深層結構的分離趨勢。

三部曲都採取的是遊記的形式,只是與一般遊記不同,他的敍述往往是由他的遭遇切入,再進行深層挖掘和描述,所以,整個文字有很強的間離效果。歷史及文化,在他路途中遇到的一個一個的人物片斷中得到折射;歷史事件,宗教行動會從他眼前的街景的人群描述切入,引發所有印度的宗教淵源與現狀文字;印度人的思維方式, 行為態度則從每一個人物的衣食住行和經濟生活的描述中淋漓盡致展現出來,讓我們如親臨其境.而文字中聲音,情境,情緒,是如此真實,在紙面上聲情並茂地跳躍.似乎他的筆, 更像一個攝影鏡頭,真實,準確捕捉一個個生活畫面,一張張生動的形象,一個個真實的情感. 有些片斷宛如電影腳本,由一個個分鏡頭畫面組成。而閱讀中,作者的一貫到底的穿插角色讓我們總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存在,默默地,細膩地.如同老式電影院,激情澎湃的銀幕外, 總是伴隨著放映機的隱隱轉動聲.

“有一種人,遠離了家園,但是他卻比家鄉的任何人更瞭解這個地方。” 如果想瞭解印度,奈保爾印度三部曲,是親歷這個民族的佳徑.



3. 最近一本枕邊書?
奧修 <瑜伽,生活的科學>

4. 2007年從書裏得到的印象最深刻一個觀點/一句話/一個人/一件事(OR結構)……
閱讀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在瞭解印度的收穫之外,更大的收穫是讓我產生了強烈的衝動: 記錄.記錄式地寫作,達到X光般解析一個文化,一個生活,一個民族,是一個極其令人仰慕的才華.這種方式帶來的啟示與分享是我很受用的.

5. 你最想知道誰在看什麼書?
我很想知道吳儀在看什麼書?

6. 2007年自己的讀書口味發生過或發生著什麼變化?
從以前的小說,人物傳記轉向人文,歷史書籍.
7. 最期待想看到的書?
V.S. 奈保爾封筆之作:《魔種》。 已經出版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yinyan

尹岩簡介
  悠季瑜伽 (中國)創辦人兼總監。
  中國媒體領域資深人士。曾擔任包括電視、雜誌和廣播等媒體要職,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經濟之聲》節目總顧問,《ELLE- 世界時裝之苑》主編, 法國國家電視臺亞洲記者站製片兼記者,法國國際廣播電臺駐華特約記者等職位。
2003年4月,驚喜於印度之行中的純粹瑜伽體驗,於是,於2003年8月在北京創辦"悠季瑜伽http://www.yogiyogacenter.com/index.htm"。
  著有《菩提樹下太陽雨-印度心之旅》(中國青年出版社)、與莫漢同著《純粹瑜伽——印度瑜伽習練手冊》(中國輕工出版社)
  尹岩畢業於
北京大學學士教程,北京電影學院碩士教程,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電影博士教程,巴黎高等商學院MBA學位。留法國學習工作8年。

2008/01/27

譚崔和瑜伽 (OSHO奧修)




性是基本的能量……
對瑜伽來講,要跟這個能量抗爭……
對譚崔來講,要使用它、蛻變它!
有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
  奧修,傳統的瑜伽和譚崔之間有什麼不同,它們是一樣的嗎?
  譚崔和瑜伽基本上是不同的,它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是那個途徑不僅不同,而且互相對立,這一點必須被瞭解得非常清楚。
  瑜伽的過程也是一種方法論,瑜伽也是一種技巧,瑜伽不是一種哲學。就好象譚崔一樣,瑜伽也是靠行動、方法、和技巧。在瑜伽裏,「作為」會引導到「本性」,但是那個過程是不同的。在瑜伽裏,一個人必須去抗爭,那是武士的途徑。在譚崔的途徑上,一個人根本不需要去抗爭,相反地,他必須去放縱,但是要帶著覺知。瑜伽是帶著覺知壓抑,譚崔是帶著覺知放縱。
  譚崔說:不管你是怎麼樣,「那最終的」跟它並不是相反的。它是一種成長,你可以成長而成為「那最終的」。你跟真實的存在之間並沒有對立,你是它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奮鬥、不需要衝突、不需要反抗本性。你必須使用本性,不管你現在是怎麼樣,你就必須使用它來超越。
  在瑜伽的途徑裏,你必須跟你自己抗爭來達到超越。在瑜伽裏,「世界」和「莫克夏「(解放;自由)是兩個對立的東西;現在的你和你能夠成為的你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要壓抑、抗爭、和融解那個「你現在是的」,好讓你能夠達成那個「你能夠是的」。在瑜伽裏,超越是一種死亡,你必須一死,然後你真正的本性才能夠誕生出來。在譚崔的眼光裏,瑜伽是一種很深的自殺:你必須殺掉你自然的自己——你的身體、你的本能、你的欲望,每一樣東西都要殺掉。
  譚崔說:要按照你本然的樣子來接受你自己。它是一種很深的接受,下要在「你」和「那真實的」之間創造出一個差距,不要在「世界」和「涅盤」之間創造出一個差距,不要創造出任何差距!對譚崔而言,根本就沒有差距,死亡是不需要的。不需要用死亡來達到你的再生,而是要去超越,為了要達到超越,你必須使用你自己。
  比方說,有性存在,那是基本的能量,那是你透過它而生出來的基本能量,你一生下來就帶著它,你的存在和你身體的基本細胞都帶著性,所以人類的頭腦就在性的周圍繞圈子。對瑜伽來講,要跟這個能量抗爭,透過抗爭,你會在你自己裏面創造出一個不同的中心,你抗爭得越多,你就越會在一個不同的中心整合起來,然後性就變成不是你的中心。  
  跟性抗爭——當然是有意識地——將會在你的存在裏創造出一個新的中心、一個新的著重點、一個新的結晶,那麼性將不會是你的能量,在跟性抗爭之際,你將會創造出你的能量,有一種不同的能量將會進入存在,有一個不同的存在中心將會產生出來。  
  對譚崔來講,要使用那個性能量,不要跟它抗爭,要蛻變它!不要以敵意來思考,要跟它保持友善,它是你的能量,它不是邪惡的,它不是壞的。每一種能量都是中性的,它可以被用來反對你,也可以被用來替你工作。你可以阻礙它,你也可以利用它來當作墊腳石,它可以被使用。當它正確地被使用,它就變成友善的;當它錯誤地被使用,它就變成你的敵人,然而它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能量是中性的。  
  象一般人這樣地使用性,它會變成你的敵人,它會摧毀你,你只會在性裏面發散掉你的能量。瑜伽採用相反的觀點,採用跟一般頭腦相反的觀點。一般的頭腦被它自己的欲望所摧毀,所以瑜伽就告訴你說要停止欲求,要成為無欲的!要跟欲望抗爭,然後在你裏面創造出一個無欲的整合。  
  而譚崔說,要去覺知你的欲望,不要創造出任何抗爭,帶著全然的意識進入欲望。當你帶著全然的意識進入欲望,你就超越了它,雖然你在它裏面,但是你並沒有真正在它裏面,你經歷過它,但你仍然保持是一個局外人。  
  瑜伽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瑜伽跟一般的頭腦相反,所以一般的頭腦能夠瞭解瑜伽的語言。你知道性是如何在摧毀你,你知道你是如何象一個奴隸或一個木偶一樣地在它的周圍繞圈子,你從你的經驗當中瞭解到這一點,所以當瑜伽叫你跟它抗爭,你就能夠立刻瞭解它的語言,這就是它的吸引力,這就是瑜伽比較能夠吸引你的理由。  
  譚崔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吸引你,它似乎比較困難:要如何進入欲望而不要被它所淹沒?要如何有意識地帶著全然的覺知來進入性行為?一般的頭腦會感到害怕,它似乎是危險的,既然它是危險的,任何你所知道的性都會產生這個危險。你知道你自己,你知道如何能夠欺騙你自己,你知道得很清楚,你的頭腦非常狡猾,你可以進入欲望、進入性、進入每一件事,而你可以欺騙你自己說,你是帶著全然的覺知進入的。因此你會覺得危險,那個危險並不是在譚崔本身,而是在你自己裏面。瑜伽的吸引力是因為你的緣故,是因為你那一般頭腦的緣故,是因為你那壓抑的性意念、饑渴的性意念、以及放縱的性意念的緣故。  
  因為一般的頭腦在性方面並不健康,所以瑜伽才會具有吸引力。在性方面,我們並不正常,也不自然,我們非常異常、非常不健康,真的是發瘋了,但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跟我們一樣,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它。瘋狂是那麼地正常,所以不瘋狂或許看起來反而異常。在我們眾人之中,一個佛看起來是異常的,一個耶穌看起來是異常的,他們不屬於我們,然而我們所謂的正常事實上是一種疾病。  
  我們這個所謂「正常的」頭腦創造出瑜伽的吸引力。如果我們能夠很自然地來看性這件事,不要在它的周圍創造出任何哲學,不要有贊成或反對的哲學;如果你看性就好象在看你的手或你的眼睛;如果它以一種自然的東西完全被接受,那麼譚崔就會具有吸引力,唯有如此,譚崔才能夠為多數人所採納。  
  譚崔的時代正在來臨,遲早譚崔將會在眾人裏面首度爆發出來,因為那個時間已經首度變成熟——成熟地將性看成自然的。那個爆發可能會來自西方,  
  因為弗洛依德、容格、和雷克(WilhelmReich),他們已經準備好那個背景,他們不知道譚崔,但是他們已經為譚崔的發展準備好了基本的基礎。  
  西方的心理學已經達到了一個結論,認為人類的基本毛病就是圍繞在性的某一個地方,人類基本的瘋狂是以性為指向的,所以除非這個性的指向被溶解,否則人類無法成為自然的、正常的,人之所以步入歧途只是因為他們對性採取了一個態度。  
  不需要態度,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成為自然的。你對你的眼睛有什麼態度嗎?它們是邪惡的或是神聖的呢?你有贊成或反對你的眼睛嗎?根本沒有態度!所以你的眼睛是正常的。如果你採取了某種態度,如果你認為你的眼睛是邪惡的,那麼你的眼睛要看就會變得很困難,那麼你的視力就會變得跟性一樣有問題,那麼你會想要去看,你會欲求或渴望去看,但是當你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有罪惡感,每當你去看,你就會覺得有罪惡感,好象你做錯了什麼事,好象你犯了什麼罪,你會想要扼殺「看」這個工具,你會想要摧毀你的眼睛。然而你越是想要去摧毀它,你就越會變得以眼睛為指向,然後你的處境就會變得很荒謬:你會越來越想去看,同時你會覺得越來越有罪惡感,這種情形就發生在性中心。  
  譚崔說,不論你現在是怎麼樣,你都要接受你自己,這就是最基本的要件——全然接受。唯有透過全然接受,你才能夠成長,然後使用你所具有的每一種能量。你要如何來使用那些能量呢?接受它們,然後找出那些能量是什麼。性是什麼?這個現象是什麼?我們對它並不熟悉,我們所知道的很多關於性的事情都是由別人教給我們的,我們或許已經經歷過性行為,但都是帶著罪惡感,帶著一種壓抑的態度在匆匆忙忙當中完成,就好象某件事必須被完成,然後才能夠釋下重擔。性行為並不是一個愛的行為,你在做它的時候並不會感到快樂,但是你又離不開它,你越是試著想要離開它,它就變得越具有吸引力;你越是想要否定它,你就越會覺得它在邀請你。  
  你無法否定它,這種否定和摧毀的態度會破壞那個能夠瞭解它的頭腦、覺知、和敏感性,所以性仍然會繼續,但是從事於它的人已經變得沒有敏感度,因此你變得無法瞭解,唯有深入的敏感度才能夠瞭解任何東西。唯有一種深入的感覺、唯有深入它裏面,你才能夠瞭解。唯有當你進入性的時候能夠象詩人一樣在百花中穿梭,你才能夠瞭解性。如果你對花朵覺得有罪惡感,你或許會經過花園,但是你將會閉著眼睛經過,你將會匆匆忙忙地經過,你將會以瘋狂的快速經過,不管怎麼說,你必須趕快離開那座花園,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覺知呢?  
  所以譚崔說:不管你現在是怎麼樣,你都要全然接受。你是一個偉大的奧秘,你具有很多層面的能量,你要接受它,帶著深深的敏感度、帶著覺知、帶著愛、帶著瞭解,隨著每一種能量移動。跟著它流動……那麼每一種欲望都能夠變成一個超越的工具。那麼每一種能量都能夠變成一個幫助,然後這個世界就是涅盤,這個身體就是一座廟、一座神聖的廟、或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瑜伽是否定,而譚崔是肯定。瑜伽以二分性來思考,因此才會有「瑜伽」(yoga)這個字,它意味著將兩樣東西放在一起,但是這樣一來就會有二分性。  
  譚崔說,沒有二分性。如果有二分性,那麼你就無法將它們放在一起。不管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嘗試,它們都將仍然保持是兩者,不管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將它們放在一起,它們仍然會保持是兩者,那個鬥爭將會持續下去,那個二分性將會持續下去。如果世界和神性是「二」,那麼它們就無法被放在一起;如果事實上它們並不是「二」,而只是看起來是「二」,唯有如此,它們才能夠成為「一」。如果你的身體和靈魂是「二」,那麼它們無法被放在一起。如果你和神是「二」,那麼就不可能將你們放在一起,你們將會保持是「二」。  
  譚崔說,沒有二分性,那個二分性只是外表,所以為什麼要幫助外表更加成長呢?譚崔說,為什麼要幫助這個二分性的外表更加成長呢?立刻將它溶解掉!成為「一」!透過接受,你就成為「一」,而不是透過抗爭。接受這個世界、接受這個身體、接受每一樣它裏面固有的東西,不要在你裏面創造出一個不同的中心,因為對譚崔而言,那個不同的中心只不過是自我。記住,對譚崔而言,那只不過是自我。不要創造出一個自我,只要覺知你現在是什麼。如果你抗爭,那麼自我將會存在,所以很難找出一個不是自我主義的瑜伽行者,非常困難!瑜伽行者或許會繼續談論無我,但是他們不可能無我,他們運作的方式就是會產生自我,他們的方式是抗爭。如果你抗爭,你一定會產生自我,你越抗爭,自我就越被增強,而如果你在抗爭中得到勝利,那麼你將會產生一個非常高的自我。  
  譚崔說,不要抗爭,那麼就不可能有自我。如果我們瞭解譚崔,那麼就會有很多問題產生,因為對我們來講,如果沒有抗爭,那麼就只有放縱。對我們來講,沒有抗爭意味著放縱,然後我們就會變得害怕。我們已經放縱好幾世了,但是我們並沒有達到任何地方。對譚崔而言,它所說的放縱並不是我們一般的放縱。譚崔說:放縱,但是要有覺知。你在生氣,譚崔不會叫你不要生氣,譚崔說:你要生氣,全心全意地生氣,但是要有覺知!譚崔並不反對憤怒,譚崔只反對靈性上的睡覺、靈性上的無意識。當你生氣的時候要有覺知,這就是譚崔方法的奧秘,如果你有覺知,憤怒就被蛻變了,它會變成慈悲。  
  所以譚崔說:不要說憤怒是你的敵人——憤怒是慈悲的種子。同樣的憤怒、同樣的能量將會變成慈悲,如果你跟它抗爭,那麼就不可能會有慈悲。所以如果你能夠成功地抗爭、成功地壓抑,你將會變成一個死氣沈沈的人。你將不會有憤怒,因為你已經壓抑了它;你也不會有慈悲,因為只有憤怒能夠轉變成慈悲。如果你壓抑得很成功——那是不可能的——那麼就不會有性,但是也不會有愛,因為當性死掉之後,就沒有能量能夠成長為愛。所以你將會沒有性,但是你也將會沒有愛,然後整個要點就被錯過了。因為如果沒有愛,就沒有神性;沒有愛,就沒有解放;沒有愛,就沒有自由。  
  譚崔說:同樣這些能量必須被蛻變。它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如果你反對這個世界,那麼就沒有涅盤,因為是這個世界本身要被蛻變成涅盤的。如果你反對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是反對基本的能量,而那個基本的能量就是泉源。所以譚崔的煉金術告訴我們說不要抗爭,要跟所有上天賦予我們的能量保持友善的關係,要迎接它們,要感激說你有憤怒、你有性、你有貪婪。要覺得感激,因為這些是隱藏的泉源,它們能夠被蛻變,也能夠被打開。當性被蛻變之後,它就變成了愛,那個毒素就消失了,那個醜陋就消失了。  
  種子是醜陋的,但是當它變得活生生,當它開始發芽、開始開花,就會有美存在。不要將種子拋棄,因為這樣做的話,你同時也將它裏面的花朵拋棄了。花朵尚未出現,所以你還看不到它們,雖然它們尚未顯現出來,但它們是存在的。使用這顆種子,好讓你能夠達到開花。接受它,帶著敏感的瞭解和覺知,那麼放縱就可以被允許。  
  還有一件事,那真的是非常奇怪,但那是譚崔最深的發現之一,那就是:不論你將什麼當成你的敵人——貪婪、憤怒、恨、性,不論什麼東西——是你將它們看成敵人的態度促使它們變成你的敵人。要將它們當成神聖的禮物來接受它們,以一種非常感激的心情來接近它們。  
  比方說,譚崔發展出很多技巧來蛻變性能量。當你從事性行為的時候,你必須好象你在接近神聖的廟宇;當你在從事性行為的時候,要將它當成好象是一種祈禱、一種靜心,感覺它的神聖,那就是為什麼在卡丘拉荷( Khajuraho)、在普裏(Puri)、在科那拉克(Konrak),每一座廟都有男女交媾的雕象。那些廟宇牆壁上的性行為似乎是不合邏輯的,尤其對基督教、回教、或耆那教來講是不合邏輯的,它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矛盾的。廟宇為什麼會跟男女交媾的雕象結合在一起呢?在卡丘拉荷廟的外牆,每一種可以想像出來的交媾姿勢都用石頭雕在牆上,為什麼呢?在廟宇裏面,它似乎不應該占任何地位,在我們的頭腦裏或許還可以容納一些。基督教無法想像教堂的牆壁會有那些卡丘拉荷的雕象,不可能!  
  現代的印度對那個也會覺得有罪惡感,因為現代印度人的頭腦是由基督教所創造出來的,它們是印度式的基督教,它們更糟糕,因為成為一個基督徒是好的,但是成為一個印度的基督徒簡直非常奇怪。他們對那件事覺得有罪惡感,有一個印度的領袖坦丹(Tandan)甚至建議說這些廟宇應該被摧毀,他說那些廟宇不屬於我們!事實上,它們並不屬於我們,因為譚崔已經有很久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不在我們的心裏,它並不是主流。瑜伽一直都是主流,對瑜伽來講,卡丘拉荷是無法想像的,它必須被摧毀。  
  譚崔說:從事性行為要好象你是在進入一座神聖的廟宇,所以它們將性行為畫在神聖廟宇的牆壁上。他們說:當你在從事性行為的時候要好象你在進入一座神聖的廟宇,所以當你進入神聖的廟,性必須在那裏,這樣它們兩者才能夠在你的頭腦裏連結起來,這樣你才能夠感覺到世界和神性並非兩個相互鬥爭的因素,而是一體的;它們並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不同的兩極,互相幫助對方。因為有了這個極性,所以它們才能夠存在,如果這個極性喪失了,這整個世界就喪失了,所以你要注意看它隱藏在深處的一體,不要只看表面的兩極,要看使它們成為一體的內在之流。  
  對譚崔而言,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這一點要記住:對譚崔而言,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不神聖的。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對一個沒有宗教性的人而言,每一樣東西都是不神聖的,而對所謂的宗教之士而言,某些東西是神聖的,某些東西是不神聖的;但是對譚崔而言,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
  前幾天,有一個基督教的傳教士跟我在一起,他說:「神創造出這個世界。」所以我問他:「誰創造出罪惡?」他說:「是魔鬼。」然後我問他:「是誰創造出魔鬼?」他就楞住了,他說:「當然是神創造出魔鬼。」魔鬼創造罪惡,而神創造出魔鬼,這樣說的話,那麼誰是真正的罪人——是魔鬼還是神?二分性的觀念總是導致這種荒謬的結論。  
  對譚崔來講,神和魔鬼並不是兩者。事實上對譚崔來講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被稱為「魔鬼」,每一樣東西都是神性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這似乎是最深的、最正確的觀點。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任何一樣東西是不神聖的,那麼它是來自哪里?它怎麼會變成這樣?  
  所以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無神論者的選擇,他們說每一樣東西都是不神聖的,那沒有問題,他也是一個非二分性的人,他在世界上看不出任何神聖的東西。另外一個是譚崔的選擇: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他也是一個非二分性的人,但是在這兩者之間,那些所謂的宗教之士並不是真的具有宗教性,他們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非宗教的,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會一直處於衝突之中,而他們的整個神學就是試著要使他們的說法保持沒有漏洞,然而漏洞總是存在。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單一的細胞、或一個單一的原子是不神聖的,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成不神聖的,因為那個不神聖的原子怎麼能夠存在於一個神聖的世界裏?它怎麼能夠如此!它必須被每一樣東西所支持。一樣東西要存在的話必須被每一樣東西所支持,而如果一樣不神聖的元素被所有神聖的元素所支援,那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要不然就是這個世界是無條件的、完全神聖的,要不然就是它是不神聖的,沒有中間的路線。  
  譚崔說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因此我們無法瞭解它。如果我們能夠稱之為一個觀點的話,它是最深的、非二分的觀點。然而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觀點,因為任何觀點一定是二分性的。譚崔不反對任何東西,所以它不是一個觀點,它是一個被感覺出來的統一體,它是一個被經驗出來的統一體。  
  瑜伽和譚崔是兩個途徑。譚崔無法那麼具有吸引力是因為我們具有缺陷的頭腦。但是每當有某一個人的內在是健康的、不混亂的,譚崔對他來講就具有一種美,唯有到了那個階段,他才能夠瞭解譚崔是什麼。瑜伽具有吸引力,很容易就具有吸引力,因為我們都具有一個受到擾亂的頭腦。記住,最終來講,任何東西是否具有吸引力都是你的頭腦所使然的,你是它的決定因素。  
  這兩個方法是不同的。我並不是在說一個人無法透過瑜伽而達成,一個人也能夠透過瑜伽而達成,但不是透過那種普及的瑜伽,普及的瑜伽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瑜伽,而是你對病態頭腦的解釋。  
  瑜伽能夠成為朝向「那最終的」的一種方法,但是那必須你的頭腦也很健康、不生病才可能,這樣的話,瑜伽就變成了一個新的面貌。比方說,馬哈威亞走在瑜伽的途徑上,但是他並沒有真正壓抑性,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它,他已經經驗過它,他對它非常熟悉,因此它已經變得沒有用,所以它就被拋棄了。佛陀走在瑜伽的途徑上,但是他已經經歷過這個世界,他已經對它有很深的瞭解,他並沒有在抗爭。  
  一旦你知道了某種東西,你就能夠免於它,它就好象枯葉從樹上掉下來,那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拋棄,根本就沒有涉及抗爭。注意看佛陀的臉,它看起來並不象一個抗爭者的臉,他並沒有在抗爭,他非常放鬆!他的臉就是放鬆的象徵……沒有抗爭。  
  注意看你們的瑜伽行者,他們的抗爭很明顯地表現在他們的臉上,他們的內在深處有很多騷動,他們正坐在火山口,你可以洞察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臉,你就可以感覺到它,在內在深處的某一個地方,他們壓抑了他們所有的疾病,他們尚未超越。  
  在一個健康的世界裏,每一個人都過著很真實的生活、個人化的生活,不模仿別人,每一個人都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來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瑜伽和譚崔都可能,一個人可以學習能夠超越的、深刻的敏感度,一個人可以來到一個點,在那個點上,所有的欲望都變得沒有用而被拋棄。瑜伽也能夠引導到這個點,對我來講,瑜伽也能夠引導到譚崔所能夠引導到的世界,這一點要記住。  
  我們需要一種健康的頭腦、一種自然的人,在那個自然人存在的世界裏,譚崔將能夠引導人們,瑜伽也能夠引導人們。在我們所謂的病態社會裏,瑜伽既不能引導,譚崔也不能引導,因為如果我們選擇瑜伽,我們並沒有因為欲望變得沒有用而選擇它——不!那些欲望仍然具有意義,它們並不會自己拋棄,我們必須去強迫它們。  
  如果我們選擇瑜伽,我們是把它當成一種壓抑的技巧來選擇它;如果我們選擇譚崔,我們是以一種想要用來放縱的狡猾和欺騙來選擇它。所以如果你帶著一個不健康的頭腦,不論瑜伽或譚崔都無法幫助你,它們兩者都會導致欺騙。一個健康的頭腦,尤其是一個在性方面健康的頭腦,在開始的時候是需要的,那麼就不會很難選擇你的途徑,你可以選擇瑜伽,也可以選擇譚崔。  
  有兩種類型的人:基本上是男性和基本上是女性兩種類型的人——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那些在心理方面基本上是男性——積極、暴烈、外向——的人,瑜伽就是他們的途徑;那些在基本上是女性——具有接受性、被動、不暴烈——的人,譚崔就是他們的途徑。  
  所以你或許有注意到,對譚崔而言,母性的神非常重要,但是在瑜伽裏,你從來不會聽到任何母性的神被提到。譚崔有女性的神,而瑜伽有男性的神;瑜伽是向外的能量,而譚崔是向內的能量,所以,以現代心理學的名詞來講,你可以說瑜伽是外向的,而譚崔是內向的,它依每一個人的性格而定。如果你具有內向的性格,那麼抗爭對你來講並不適合;如果你具有外向的性格,那麼抗爭就適合你。  
  但是我們都被弄混亂了,我們變成混亂的一團,那就是為什麼沒有什麼方式能夠有所幫助,相反地,每一樣東西都會打擾。瑜伽會打擾你,譚崔也會打擾你,每一種藥物對你來講都會產生新的疾病,因為那個選擇的人是有病的、是生病的,所以他的選擇也是有病的、生病的。  
  所以我並不是說透過瑜伽你無法到達,我之所以強調譚崔只是因為我們將要來瞭解譚崔是什麼。

轉載自
http://www.osho.tw/ebook/book44_01.htm

2008/01/24

濕婆(梵文:शिव,Shiva)簡介及譚崔經典

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濕婆(梵文:शिव,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梵文名稱:शिव
梵語轉寫:Śiva
體系:Trimurti
住所:Kailash
法器:三叉戟Trishula
配偶:帕爾瓦蒂
坐騎:白公牛南迪 (在印度牛為聖牛不可當食物,主因即為是濕婆神的坐騎)


轉載自:




「譚崔經典」

本書是偉大的希瓦(Shiva:或稱濕婆)的原始經典,很難想像在五千年前就有這樣的經典誕生。
 
  這部「譚崔經典」是由八十個演講所組成的,初次問世的時候分成五卷,內容包含適合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的一百一十二種靜心技巧及相關的問題。想要了解譚崔的人,這部經典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譚崔」是什麼?譚崔即密宗,是古印度最寶貴的經典之一,因此本書的原名叫作「奧秘之書」;譚崔意味著「技巧」--修行的技巧,探究內在核心本質的技巧。
 
  本書是這部經典的第四卷上冊,藉著談論這部經典,在這八十個演講的開展過程中,奧修事實上是融入了幾乎所有他對真理的教導。


「有一件事要提出:理智是暴力的、積極的,所以,透過理智,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死亡,而不是生命。它是部份的,不是全部的,而部份是死的,生命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你可以透過綜合而知道生命,而不是透過分析。那個綜合越完整,生命發展的形式就越高。神是最終的綜合,是元全的統一,是整個存在。神並不是個謎,而是一切存在最終的綜合,物質是一切存在最終的分析。所以科學會來到最小的物質,而宗教則來到宇宙意識。」
 
  「工作是時間,遊戲是沒有時間的。靜心必須就像是遊戲,而不是目標導向的。你不可以為了想要達成什麼而靜心,因為這樣的話整個要點就喪失了。如果你的靜心是為了什麼,你就根本無法靜心。唯有當你用它來遊戲,當你在享受它,當並沒有想從它達成什麼,當它本身就是很美的,你才能夠靜心。為靜心而靜心……那麼它就變成沒有時間的,那麼自我就不會升起。」
  
  
~奧修~


本書目前已出版ㄧ~九 含全部八十個演講


轉載自



「譚崔經典」 112 種方法中的 1~8,都跟呼吸有關──譚崔利用呼吸作為轉向內在的技巧。《譚崔經典(一)》pp. 89-209.

1. 觀照兩個呼吸之間的空隙:觀察在氣吸入或呼出之前沒有呼吸的片刻。
2. 觀照兩個呼吸的轉折點:了解從吸氣轉回呼氣、從呼氣轉為吸氣的兩個轉折。
3. 觀照兩個呼吸的融合點:進來的氣和出去的氣融合,去到 (肚臍) 中心 (腹式呼吸)。
4. 注意呼吸停止的時候:當氣全部呼出而停止,或者當氣全部吸入而停止,感受這個停止,小我消失了。
5. 將注意力放在第三眼:注意力集中眉心,觀照思想,感覺呼吸的本質──生命力,直到頭頂上方能量和光灑落下來。
6. 在日常活動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空隙:在活動中練習,將會有兩層的存在──作為和本質。就好像生活並沒有發生在你身上。
7. 夢中保持覺知技巧:睡覺時注意力放在第三眼,當這個灑落的能量和光到達心,就能夠指引夢和指引死亡。
8. 帶著最大的虔敬集中在兩個呼吸的轉折點:將第一法作點修飾──帶著最大的虔敬,就能夠知道那個知者。
轉載自
NOTE:
在《譚崔經典(一)》pp. 51-69.有瑜珈與譚崔修練法不同的辨證
推薦閱讀此段
若您是衛道人士不建議您觀看此書
因在奧修的觀點"性"可以是修行的法門

2008/01/21

Om Namah Shivaya

濕婆神(Shiva)和祂兒子象神 〈Ganesa〉





Om Namah Shivaya is known as the great redeeming mantra also known as five-syllable mantra

The meaning :

It means "I bow to Shiva." Shiva is the supreme reality, the inner Self. It is the name given to consciousness that dwells in all. Shiva is the name of your true identity- your self.

According to Hindu mythology there are three Gods who run this creation. The Brahma - who creates the universe, the Vishnu - who preserves the Universe and the Shiva- who in the end destroys the universe. Among the three deities, Shiva, though considered as destroyer, also symbolize the - the inner self which remains intact even after everything ends.

In this mantra the chanter (one who repeats the mantra) bow to Shiva- his true self.

Om Namah Shivay is a very powerful mantra. It has been said about this mantra that if this mantra vibrates continually in your heart, then you have no need to perform austerities, to meditate, or to practise yoga. To repeat this mantra you need no rituals or ceremonies, nor must you repeat it at an auspicious time or in a particular place." This mantra is free of all restrictions. It can be repeated by anyone,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 and no matter what state a person is in, it will purify him.

FROM:http://www.meditationiseasy.com/mCorner/techniques/Om_namah_shivaya.htm



2008/1/20 嘉義蘭潭孤寂瑜珈之旅

難得又是有陽光的冬日,回嘉義蘭潭練ㄧ練戶外瑜珈
驚覺荒草蔓蔓
已無ㄧ人
只好自己與旁鳳凰木及茄冬老樹為伴,練完完整不標準的Mysore Ashtanga Yoga第一級
人世變化的孤寂感
襲來
練瑜珈吧!
去!
NOTE:古詩欣賞:
西江月 遣興
宋朝 辛棄疾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2008/01/20

vinyasa之前跳手间穿

由下犬式downword facing dog进入坐姿需要理解身体的飞行,以下五个原则<

1 借助收束

这一点是确确实实是飞行能力中最基本的。借助bandhas,你会发现身体变轻,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是有控制的。移至下犬式并保持。从膝盖内到腹股沟一直延伸向上,将会产生一种向上抬起的作用。同时感觉 bandhas像一把锁一样的完全锁住。

2. 在飞行时提高起落装置

起落装置是坐骨、 骶骨、骨盆。为了飞行就要抬起我们身体的这个起落装置。首先将坐骨向上空的方向抬起。将臀部前上半部倾斜向上这样就花较小的力气获得更大的控制。但是只要一弯曲腿准备跳的时候不管怎么样我们就就会不由自主的将坐骨降低。这是不对,而且会防碍飞行能力。这个降低的动作会臀部的位置不利于飞行。与其这样,不如如将双脚与手的距离缩回来一点,虽然会使落地提前从而缩短跳跃时在空中的时间。

3. 用你的臀部作为牵引

你的腿与臀部相连,这一常识最显而易见也最容易忘记。但当前跳时我们很容易用我们双脚牵引身体向前而不臀部。这就像一头骡子蹬起蹄子,而我们的臀部只是微微的移动或保留原地。这就导致重心位于双手后面。因此,由于缺乏足够向前的投射的空间,我们的脚很重的撞下来。相反的,当臀部在跳跃中产生一种索引力,双腿将是自然的,以较少的力而获得较大的控制使得重心移至双手正上方。你可以重复试验几次。每次跳跃,感觉重量被传递到您的双手上, 但是双脚每次都落回到downward-facing时位置。

4 升高你的天花板

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想象:有一个三十英尺长、七英尺宽,高度为四英尺的屋子。你坐在这个屋子靠墙处,对面三十英尺的墙上有一个窗口。当你要把一个芒果扔出窗外,而不接触天花板时,你需要以很快的速度把它平行地板推出去。但是如果在同样的屋里,而天花板升至40英尺高,那么你扔芒果会有什么不同吗?获得较大空间那么你能用较少的力以一个抛物线将芒果扔出窗口。这样一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前跳的控制中。想像一下你的臀部上方有一个很低天花板压着你,你在前跳时就没有空间抬高,而只得像箭一样冲过去。但是,臀部上方的天花板很高很高,那么你就有足够的空间以一个优美的弧线投射你的臀部,但是却用越少的力量。这里bandhas起来一个关键的作用,同时必须以臀部为索引的力量。

5 落地时降低你的起落装置

飞行的两种方法:jumping和floating。当你到达你的供门上方的时候,卷起坐骨。当你的重心完全移至双手上方时,在穿越落下起落装置(坐骨、 骶骨、骨盆)有必要得稍作控制停留。在这个点时没有升、降,是失重的。在这个点上向内卷起坐骨,完全收束。jumping:你一开始落下时,弯曲双膝贴向胸部,在你穿越前,把脚落在双手附近。floating:大腿贴向胸部。穿越时维持收束的控制。jog and working:从下犬式,将一条腿向前迈于双手间,然后降低臀部坐下的同时,另一条腿迈向前穿越坐下。
轉載自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133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133

ashtanga练习的基础

当您开始练习ashtanga前,有一点是是很重要的: ashtanga vinyasa不印度有氧健身操。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美丽的身体只是一个它带给你的一个小小的的一个方面。在ashtanga瑜珈体系中,一些基本技术能够让你身体上的锻炼转变为精神上的修炼。借助这样的工具你将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prana(宇宙能源)可以感觉到和自觉的被控制directed. 这些微妙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强壮的身体锻炼,瑜珈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
这种ashtanga瑜珈无形的基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Ujjayi Pranayama (= breathing)
Bandha
Drishti
Vinyasa
Asana
Ujjayi Pranayamaj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获得无限的Prana
进行Ujjayi Pranayama有时会使人感受到热量。据说有的瑜伽师借助这种呼吸方法产生大量的热使得身边的雪融化。这种方法给予你内在的能量从而掌控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可以的身体上的努力。作出一些指定的动作可以被视为是肌耐力的结果。但是肌肉系统从prana获是肌耐力,而Ujjayi Pranayama则将prana传送给肌肉系统。
Ujjayi的呼吸指的是通过鼻腔大约4、5个心跳的吸、4、5个心跳呼。在你的咽喉部产生一种轻柔的声音,呼吸的声音就好象是海浪轻拍海岸。专注于这种节奏,那么在整个Ashtanga Yoga练习过程中,你感觉轻轻的的骑在上面。
Ujjayi Pranayama可以是一种引导,告知你练习的质量。有力的呼吸表示有力的练习。昏昏欲睡模糊的呼吸表示昏昏欲睡模糊的练习。请保持刚强和柔软、快和慢间的正确的平衡,进入运动中的冥想。(Bandha需要温和与猛烈之间的好的平衡。正确的Bandha控制可以舒缓呼吸,释放一种令人振奋的效果,它给身体传递出一种力量和轻盈。 )

Bandha是一种产生类似prana真空管效果的方法。Yoga哲学体系认为脉Nadis (= energy channel)、轮Chakras (= energy centres)在微妙的身体内。显然Bhanda意味一种精细的方法,其实现仅部分由身体活动,而大部分通过完全的专注。
在九六年英文版(第三版)《体式、呼吸控制法、契合法、收束法》所叙述的腹部收束法(Uddiyana Bandha)的练习步骤中,有以下的文字:
“直立,两脚分开约半米宽。”通过鼻孔深吸气。从腰部向前弯曲,通过嘴尽量呼出尽气。尽可能排空肺里的空气。保持脊柱水平,稍许弯曲双膝。
把两手放在大腿上两膝的上方的位置,这样,支撑起上部身体的重量。两手手指可以指向下方,或者彼此相对。确保两臂伸直。在这个位置上,腹部器官会在一种自动的收缩。头部向前弯曲,但不要让下巴压迫胸骨。进行一次虚拟的吸气,保持声门关闭,扩展胸部,就像吸气一样,但是实际上没有空气吸入。
略微伸直两腿。这种运动会自动地把腹部向上、向内、朝着脊柱方向牵拉,形成腹部收束(Uddiyana Bandha)。
凝视点
凝视点是注意力专注点。凝视点主要不是让你的眼晴去看一个外在的物体,而是让你的意识不受周围干扰,看向一个点。这个点将指引内在的专注于自身。
9个凝视点:nasagrai 鼻尖、眉心、肚脐、手、脚趾、左侧远方、右侧远方、大拇指、上方天空。
Vinyasa是呼吸和运动的结合。
在Vinyasa是一种体式间独特的连接,犹如河流起伏蜿蜒般。它并不仅是简单的身体上的运动,更多是自我与外在的一种结合。通过Vinyasa从外在表现了精妙的、生命力的运动,是prana的展现。就象一首优美的乐曲,Vinyasa实现多种元素的平衡、合谐。包括:力量与灵巧、轻盈与重量、运动与静止。通过vinyasa你将体会到生命处于来来回回摆动的状态。呼吸与运动结合表明此时它们不再独立,相互交融形成一体,相互提升,并作为整体同时退出。此时思想处于自由放松、练习就象一支富有节奏的舞蹈。

轉載自
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132

2008/01/18

戶外瑜珈建議處-成大測量系旁 雨豆樹下





騎著英國設計台製的Strida 5.0紀念版腳踏車,至成大校園百年雨豆老樹練瑜珈 ,感受老樹的生命能加持

2008/01/16

Ashtanga Yoga的九個凝視點(文/王澤鑫)

在Ashtanga Yoga的練習當中,有一個要求不可缺少的,就是每一個體式都伴隨著眼睛的凝視點,下面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1、Nasagrai: 鼻尖
2、Ajna Chakra: 眉間
3、Nabi Chakra: 肚臍
4、Hastagrai: 手
5、Padhayoragrai: 腳趾
6、Parsva Drishti: 從遠到右
7、Parsva Drishti: 從遠到左
8、Angustha Ma Dyai: 拇指
9、Urdhva 或 Antara Drishti: 向上
凝視點(Drishti),也可以叫做聚焦點,我們的雙眼所視之處,當然了,這種看,不僅僅是我們生理上的眼睛的看,她還包括了一個我們內心的看,其實,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我認為意識更為重要,用“心”來看。這個心更不是我們的心臟的心,而是內在的意識、意念。看手或者看腳等都是一種方法,方式,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過生理上的這種看,來引導我們內心的意識的專注力的改變。專注幹什麼?我說過瑜伽體式的三位一體練習,離不開動作、呼吸、注意力這三要素,離開這三要素,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瑜伽姿勢。通過外在凝視點的專注,慢慢引導自己的意識去感受我們內心的微妙的變化,比如呼吸的變化,身體感覺的變化還有意識的變化等。
每一個體式的凝視點是不一樣的,在此澤鑫無法一一點明。在我們無法確定的時候,不知道哪個動作應該看哪個點的時候,怎麼辦?
很簡單,根據林正雄老師的傳授的原理原則以及我自己的練習體會,就是讓我們的視線隨伸展的方向移動。頭向哪個方向移動,就朝哪個方向凝視,向遠處或向近處看。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凝視或者看,可不要死死地盯著,不要象逛街時猛盯住美女或者帥哥那樣盯著,那樣會把我們盯得頭暈腦脹,找不著北,那樣氣血會過於凝重。而是用散光,似看非看,這點女生最會使用了,這點非常重要。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也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凝視點,因為那不是屬於ashtanga yoga的技巧,也因為密宗的老師不允許我說出,在此只好隱藏了。不是因為保守,而是該練習方法必須先練習老師所傳授的基本功,待到境界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方可練習,否則容易出問題走偏。
用眼看,畢竟是外在的形式,通過這種方式鍛煉我們的外在凝視條件反射,進一步就要向內看,看什麼?不是看你的心肝脾胃,看你的那個大肚子沒有用,你又沒有懷孕看那幹嘛?要看你的身心是否放鬆?看哪里緊張了?看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了?看你的心飄到哪里了?看看面前又沒有牛奶?沒有嗎,肚子餓了,那就跟我一起看哪里有好吃的東西吧......(轉自大道瑜伽)

Ashtanga Yoga Q&A:Ashtanga yoga 的跳躍穿過的技巧是什麼?

具體如下:
從下犬式到坐姿式的轉換顯示了向下 Vinyasa 最優雅的方面。
初學者常常認為他們必須把整個身體穿過雙臂;實際上,僅僅是腳穿過而已。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轉化,可以把它描述成“往上提至平衡點,然後坐下”。
所有把腳“掠過”手臂的技巧,都可以在 Surya Namaskara A 或拜日式中學到。
1、呼氣Vinyasa 進入臉向下犬式並注視著肚臍。意識集中於 mula 和 uddiyana bandhas。不要拉緊下腹——這會抑制下一次吸氣的長度和上提的效果。雙腳平行並和臀部成一直線;雙手與肩同寬。手指散開,中指朝前。避免肩膀下塌,因為這會限制呼吸並縮小進入下一個體位元肩膀所需要的伸展。
2、接著呼氣Vinyasa 運用 bandhas 進一步地呼氣進入,抬頭,把 dristi 從肚臍轉移到兩手之間的地方,然後繼續朝上到雙手前方30釐米(12英寸)處。肩膀朝前並向外伸展,膝蓋彎曲並用腳趾站起來。向後擺,準備躍起。現在開始下一次吸氣。
3、吸氣雙手下壓並躍起,就如跳過一個障礙物,雙腳合攏,臀部成向上的弓形,這樣把支點完全的轉移到手上,讓頭、肩膀、上背以手腕為軸心儘量轉到前方。現在身體是平衡的,不要向上或向下移動。眼睛注視雙手前面的 drist ,用雙手和 bandhas 阻抗著地。對於初學者來說,腿交叉變化式是不可少的。按照步驟3的指令,當你向上躍起時,腳交叉,收縮膝蓋至胸腔。躍起時儘量保持平衡,然後置於雙手之後,往交叉的雙腿上坐,伸直雙腿進入坐姿。
4、接著吸氣吸氣,保持腿部的上提動作和bandhas的運用。進一步向前傾,讓平衡的中心儘量置於雙手的整上方,保持自肩膀處的上提,雙腳擺過到雙臂之間的位置,然後把dristi 轉移到腳趾。通過注視腳趾,更容易保持與腳的接觸,有利於雙腿的上提。
5、接著吸氣注視腳趾,抵住墜落向墊子的傾向,一個有控制的著地將進一步發展手臂的力量,並幫助加強和培養內部的上提。
6、呼氣慢慢地以Dandasana 把臀部放在墊子上,保持雙手下壓直道呼氣結束。現在收回drist ,把它轉移到鼻尖。水準高的學生可以嘗試在一次長吸氣中跳入下一個 asana 的位置。
提示:運用dristi 或注視某點把頭抬起,可以幫助防止往前滾落自然反應。注視前方也可以為正確的位置精確定位。
關於你的問題:看到“3、吸氣”了嗎,前跳的支點轉移,就是說重心要轉移到手掌、手臂、肩部,如果是這樣,手臂彎曲可是會受傷的哦!但是,如果你能彎曲手臂還能前跳應該是重心並未轉移,而且前跳動力多半來自彎曲雙腿帶來的爆發力,呵呵不知道用這個詞是否合適,試著轉移重心,這樣容易學會姿勢,也容易增強手臂力量呀!
還有彎腿的問題,當然是可以的呀,“對於初學者來說,腿交叉變化式是不可少的。”還有一種比喻來自于大衛老師,想像著穿上溜冰鞋滑過吧!所以彎腿前跳的時候,別用那麼大的勁呀,要不然就超過了穿溜冰鞋的勁道了,嘿嘿

轉載自
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19

Ashtanga Yoga Q&A:阿斯湯戈瑜伽的習練,需要有些什麼樣的瑜伽習練基礎或者身體條件方面的要求?

  • 在瑜珈館裏學過幾個月哈他瑜伽後,受朋友鼓動,去體驗了阿斯湯戈課程。但是上了1-2個月,期間發現脊柱、膝蓋陸續出現一些異常感覺。而且這些情況往往不是發生在課堂上,而是在課後,通常是次日或者接下來的幾天內。
    在下背部的脊柱一個相對固頂位置會感覺疼痛,但是停止一段時間上阿斯湯戈課後,改上脊柱課程後,這種情況就有些緩解,本來以為是自身的原來身體上的問題,調養好後,又繼續上阿斯湯戈課,結果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
    膝蓋部位平常或者練習時並沒有疼痛感覺,只是上課後,工作期間有時候坐姿保持時間稍微長一些後,站起來就會發現膝蓋僵硬,邁步的時候微微有些疼痛。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基礎練習還沒有到一定程度,或者是身體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以及學習時還沒有找到技巧,才會有這樣的一些感受。而以前常上熱瑜伽,課後都沒出現過這樣的情況。^_^,聽身體的,後來還是乖乖繼續做哈他的緩和體式了,只是不知道以後會不會還能學?
  • 而練ASHTANGA,肌肉會很酸(我一般是拜日式1、2熱身後連續做12組拜日1,其他再散做些體式,比如最近主練習蠍子式之類)
    我膝蓋的情況跟木耳的情況有相同,一般的練習沒什麼反應,就是平常比較僵硬(打個比方,以前從桌子這麼高的位置跳到地面,膝蓋不會有什麼反應,而現在卻感覺僵硬和不適),個人認為主要是我練習蓮花座而導致的
  • 練哈他身心都很愉悅,而練ASHTANGA有種畏懼感,畏懼感來源於ASHTANGA所消耗的能量太多,練習完畢後肌肉酸痛,當出現這樣的反應後我又鼓勵自己,這是因為體能和肌肉還沒適應,身體暫時性的反應,只要堅持練習就會改善,事實上不知道怎麼的方式是否正確
    想要學好ASHTANGA在選擇瑜伽館和老師是應該要注意什麼因素呢?雖然練習ASHTANGA很累,不過很喜歡那種行雲流水的感覺,每次看DAVID SWENSON的視頻都是一種鼓勵
  • 做阿斯湯戈好像僅有一副苗條而有力量的身軀是不夠的,還得有像直上雲霄的青煙一樣的輕盈體質。怎麼才能讓身體輕盈起來呢?難道如人常說的得吃素菜素食才可以麼?本身也比較喜歡素食,只是好像對素食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的。
  • 至於練習ASHTANGA要行雲流水的感覺,我想力量要通過的第一關吧
    練習ASHTANGA時身體的核心肌肉要充滿力量,柔韌度來自于有力的肌肉,肌肉的延展度和關節的靈活度.
      在下背部的脊柱一個相對固頂位置和膝蓋會感覺疼痛,有可能在跳躍時沒有充分運用好核心肌肉的力量,尾椎沒有向上拎再向後輕輕放下的感覺,直直地向後跳,腰部和下肢受力過多造成的.
  • 跳躍時是需要鎖緊喉部、腹部及會陰,才不會造成傷害,身體的輕盈才更容易體會,再者,學會手臂用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哦!
  • 台灣的體能活力瑜伽林老師,第一次到此與大家交流
    聞風老師好,去年中在北京相聚,又隔好久沒聯繫了,希望大家都很好,惦念著大家
    本主題有幾位提到練ashtanga yoga出現的問題,我在此就我教學ashtanga yoga的經驗提供大家分享
    1.幾乎問題都出在練習者的基本體能不足
    2.對ashtanga yoga的技術要求理解不完整
    3.向後跳成plank pose方法錯誤造成腰下垂
    4.酸是難免,很難過就表示練習過度了
    以我從2000年起教學ashtanga yoga以來,發現兩岸練習者都出現相同的現象,學習進程是不正確的
    太快一頭栽進去了,不知道體式正確角度位置,最關鍵的是體能不足卻勉強硬撐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轉載自http://www.sino-yoga.com/ShowPost.asp?ThreadID=19

2008/01/15

Matthew Sweeney 老師 2008/3台灣行,林正雄老師已接洽成功


請至
http://www.yogalin.idv.tw/
97年3月Ashtanga Yoga研習
March 6 - March 9TAIPEI, TAIWAN
http://www.yogalin.idv.tw/(website in Chinese only)or
contact: masaouyogalin@yahoo.com
More information

Krishna(Krsna)梵咒









Krishna (Krsna)
神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名字,在《聖經》裏神稱為耶和華(全能者),在《可蘭經》裏稱為阿拉(偉大者),在《薄伽梵歌》裏則稱為Krishna,這是個梵文名字,意即「最具吸引力者」。名字雖有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個至尊的神。

根據《薄伽梵歌》的教導,凡殘害身心、妨礙靈性進步、令人焦慮、增加人與人之間磨擦的食物和活動我們都應避免,所以認真的Krishna知覺修習者都嚴格遵守上述四項原則。此外,他們亦堅信以下八點:

1. 藉著真誠、正確地培育靈性知識,我們可遠離憂慮,並能培養出純潔、永恆、極樂的知覺。 

2. 我們不是物質身體,而是永恆的靈魂,是神(Krishna)的所屬部分。因此,通過Krishna──我們的共同父親,我們都互有聯繫。

3. Krishna是永恆、全知、全能、無處不在及最具吸引力的。祂是眾生的父親,是維繫這個宇宙的能量,也是神所有化身(包括佛祖及主耶穌)之源。

4. 《韋達經》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經典,它的要義都可在《薄伽梵歌》中找到。
《薄伽梵歌》如實地記錄了五千年前Krishna親口作出的教導。學習韋達知識的目的,亦 即一切宗教的目的,就是培育對神的愛。

《薄伽梵歌》是什麼﹖

    韋達文獻中最廣為人知的經典是《薄伽梵歌》,意即「神之歌」。它是靈修的基本讀物,且對「神是誰」,「我是誰」,「宇宙從何而來」,「物質世界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終極問題有清晰兼令人滿意的答案,是有志靈修的人不可不讀的經典。已有五千年歷史的《薄伽梵歌》是韋達文獻的精華,全球有超過 七億人視之為聖典。

  甘地曾說:「每當我疑慮不安時,每當我失望氣餒時,每當我希望全無時,我就打開《薄伽梵歌》,從其中詩節尋獲安慰。」
美國詩人愛默生這樣寫道:「一切書籍中首推《博伽梵歌》,讀《博伽梵歌》猶如在聆聽一把至高無上的聲音向我們講話,這絕非一把微弱、不顯要的聲音,而是一把巨大、安詳、恆久的聲音,它來自另一個年代,另一個宇宙,它沉思於那些困擾著我們問題,並為我們提供了完美的答案。」
難怪熟悉《薄伽梵歌》的人,如美國作家索洛也曾這樣說過:「早上我總把智慧沐浴於《薄伽梵歌》那博大精深、有關宇宙起源的哲學裏。」

   主Krishna在《薄伽梵歌》中有這樣的教導:「我們是靈魂,即有意識知覺的生靈,而非物質身體。只有通過奉獻服務,我們才能獲得和平及快樂。」《薄伽梵歌》及世上其他著名的經典均鼓勵我們應愉快地唱頌主的聖名,如Krishna、阿拉、耶和華等。 

摘要自 http://www.krishna-yoga.org/files/KC.htm

Krishna (Krsna) is the Ever-Blissful Embodiment of Transcendent Beauty who captivates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all beings.

The deep devotion for Krishna is realized through Krishna's Divine Opulances.

Krishna plays the flute~ Particularly at night~ exuding sweet fragrances of sandlewood and jasmine and glowing in divine splendor.

This symbolizes Krsna calling out to all Jivas who are lost in the night of samsara.

The Jivas are attached to sensory objects so God assumes a Form that captivates and attracts the senses of all beings.

The result is a sacred love and ardent devotion that purifies and illumines.

It is for this Transcendent, Beautiful, Dark Complexioned Savior, Bhagavan Krishna, for whom this site is dedicated.

Enjoy and much Peace to you!

Meaning of Krishna (Krsna)

Krish´na Pronunciation: krĭsh´nå is derived from Hindi and can mean several things:

Dark Complexioned, Cloud Colored, Black, Strong, Erotic, All Attractive, Blissful, Existence-Knowledge-Bliss.

In "kr-s-na", the root "kr" indicates "existence" and the syllable "na" indicates "bliss".

http://www.vishvarupa.com/print-information-about-krishna.html

*吠陀經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A0%E9%99%80


2008/01/14

印度中央邦準備將瑜珈納入教學課程

新華網新德里1月13日電(記者周珺)印度中央邦政府近日宣布,將在邦內所有學校增加瑜珈課程教學,邦政府為此還舉行了一係列推廣瑜珈的活動。
據當地媒體報道,中央邦政府正著手從下一學期開始強制在所有學校展開瑜珈教學。邦政府認為瑜珈是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在學生中推廣瑜珈很有必要。
在印度,瑜珈包括姿勢的練習以及冥思等修行,人們認為瑜珈的練習能使人獲得對生命萬物的存在的精神體驗並產生深遠的理解和思考。

轉載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1/13/content_7414512.htm

2008/01/12

Govinda Kai & Mae Yoshikawa瑜珈研討會





2007年12月12日
ゴビンダ&めい沖縄特別ワークショップ開催! 

2008年2月9日(土)~2月15日(金)
☆『集中と拡散』しっかり練習&お勉強して、自由にはじける沖縄でのスペシャルイベント!! Govinda Kai & Mae Yoshikawa 特別リトリート開催!

『集中と拡散~FULL FOCUS & FREE BREATHING』のフルプライマリーシリーズ

◆講師はゴビンダ・カイ(日本で唯一の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サーティファイド講師)と吉川めい(日本人女性初の正式指導資格保持者)。常に2人体制で行われる貴重な機会

◆限られた人数で開催されます。

◆地方リトリートでしかありえない、ヨガ後の食事会とお話の時間。

◆レッドクラスはフルプライマリーの内容になっていますが、初心者~すべてのレベルの方に対応します。ビギナーの方もウェルカムです。参加方法/対応等について詳しく知りたい方はご気軽にお問い合わせください。

内容:・ 『集中と拡散~FULL FOCUS & FREE BREATHING』のフルプライマリーシリーズ午前9時~午前11時まで(全6回)・ 『ゴビンダ・カイ&吉川めいによるヨガ講話』午前11時~午後1時まで(全6回)*1日各1回づつクラスが開催されます。

日時:2008年2月9日(土)~15日(金)全12回 48000円

2月9日(土)~11日(月・祝)全6回  27000円

2月13日(水)~15日(金)全6回 27000円

*2月12日(火)は終日オフ(沖縄旅行を満喫ください)    

*ドロップイン(各5,000円も受け付けております)

場所:那覇市奥武山公園 錬成道場 奥武山公園前下車(モノレールで中心街から5分、空港から8分 乗り換えなし)

注意事項:宿泊はウィークリーマンションが便利です。

お返事いただいた方へ会場近辺のウィークリーマンションリストをお送りします。シングル1週間28,000円~、ツイン1週間36,000円~お一人でご参加予定でルームシェアご希望の場合は、その旨ご記入ください。また、ホテル等希望の方は周辺宿のリストをご提供できます。

● 航空機は早割り利用で片道1万円~1万5千円。スカイマークエアライン参照。(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

● 上記の料金は目安としてご活用ください。

お申し込み方法: info@yoga-univa.jp or (092) 737-6759(ゼネラルヨガ ユニヴァ)まで。

1.お名前 

2.連絡先メールアドレス 

3.WS希望番号 

4.お電話番号 

5.ウィークリーマンションルームシェア希望の有無 

すべてをご記入の上、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GOVINDA KAI

カリフォルニア生まれの日系三世。

‘78年よりアイエンガーヨガを始め、

‘93年より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に専念する。

‘95年よりグル、シュリ・K・パタビジョイス師に直接指導を受けるために渡印。

その後‘98年に正式指導資格を取得。

‘07年には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において最大の名誉であるサーティフィケーション(グルジの正式認証)を受け、世界でも有数の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サーティファイド・ティーチャーとして認められた。

現在日本でこのレベルの資格をもつ唯一のアシュタンガヨガ指導者である。 


吉川めい

日本国籍のアメリカ系クォーター。

'01年に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と出逢い、

'04年よりインド・マイソールのシュリ・K・パタビジョイス氏に師事し修行を重ねる。

'06年日本人女性として初のアシュタンガヨガ正式指導資格を取得。

現在は日本とインドを拠点に、ワークショップや雑誌YOGINIをはじめとして各種メディアを通して、ヨガをシェアし続けている。



轉載自





Govinda Kai & Mae Yoshikawa 瑜珈研討會


February 2008
Okinawa, Japan日本沖繩島
Okinawa, Japan Retreat in February (details to be confirmed)
Mae and Govinda will be teaching this retreat together on the beautiful southern island of Okinawa. The retreat will most likely take place over the course of two weeks. One week will be oriented more towards beginners and the other will be for all levels. This will be their first extended retreat like this in Japan!
Contact govindakai@yahoo.com for more details.
詳細會與其聯絡陸續公佈於網站


Govinda Kai 2008年在歐洲的研討會


Govinda Kai: Yoga Conference Germany May 23-25, 2008
Cologne, Germany
http://www.yogaconference.de/
Yoga Conference Germany
Govinda Kai will be a presenter at this conference for the first time. He will teach two classes during the weekend and a day-long intensive right after the weekend.

Govinda Kai October 1-31, 2008
Mallorca, Spain
http://www.yogatree.nl/
Mallorca, Spain Retreat (details yet to be confirmed)
This is going to be an extraordinary month at a new retreat center on the mystical island of Mallorca. Govinda will be teaching there the entire month, which will include a daily Mysore-style class, regular lectures and kirtans. Attendees will be able to come for either a portion or the entire month. The site has strong mystical energy. The owners are building beautiful structures to live and practice in. Not to be missed!


note:


Govinda Kai 是東北亞第一位通過Ashtanga Yoga第二級以上的合格瑜珈教師


Govinda Kai 老師介紹


Govinda Kai has been involved in Martial Arts, meditative disciplines and Yoga for over 20 years.

His father Edward, who died when Govinda was 16 years old, was an accompished martial artist, having earned his black belt in Judo and his fifth degree black belt in Aikido.

From his father, Govinda inherited a deep, abiding interest in those practices that integrate mind, spirit and body development.


At age 18, Govinda Kai began to practice zen meditation, Martial Arts and Yoga.

While attend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 where he was enrolled in the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gram, he spent 2 years studying Tibetan Buddhism under the tutelage of Sogyal Rimpoche, the author of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In his 20s, he intensified his involv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Aikido, practicing with some of the foremost Aikido instructors in the world (Kanai Sensai in Boston, MA, Shiba Sensai in Tokyo, Japan).

At age 31,Govinda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solely to the practice of Yoga.

He spent 2-3 years studying with senior Iyengar Yoga instructors (including Patricia Walden, Rodney Yee and Judith Lasater)at the Iyengar Yoga Institute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For the past 10 years.Govinda Kai has been involved full time with the practice of Ashtanga Vinyasa Yoga as taught by Sri K. Pattabhi Jois of Mysore,India.

From 1995-2004, Govinda has visited Mysore 6 times with some of the most senior Ashtanga practioners and teachers (including Richard Freeman, Tim Miller, Danny Paradise and Eddie Stem) attending numerous intensives and workshops.

Additionally,Govinda owned and operated a Real Estate Appraisal firm based in San Francisco, CA for 15 years.

He retired from his business in 1996 to devote himself fully to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Yoga.

Govinda currently lives and teaches in New York City.

He travels regularly to teach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His strengths include his passion and dedicatiion to the traditional Ashtanga practice as taught by Sri K. Pattabhi Jois.

This Ashtanga practice has touched him and changed his life in significant ways and he wants to make sure that the gift and blessings that this practice brings is made available to as many others as possible.

2008/01/11

Yoshikawa吉川 Meiめい老師介紹

Yoshikawa吉川よしかわ
Meiめい


吉川めい Mae Yoshikawa 吉川茉絵

1980年6月8日  吉川 めい (よしかわ・めい) 【タレント】 〔東京都〕血液型O 身長166.0 B 80.0 W 58.0 H 82.0


出身
埼玉県
テレビ番組出演
1998 CX「美少女H」1998 CX「美少女H2」
学歴
国際基督教大学

14歳でモデルデビューし、数多くの広告やCFをはじめ、テレビレギュラー出演やレポーターなどの多方面で活躍。また最近では、プライベートでヨガのトレーニングを重ねて、ヨギーニの代表的パーソナリティとしても注目されている。04年からは雑誌「YOGINI」で表紙・巻頭モデルを務めるかたわら執筆活動も開始。現在、インストラクターとして、都内スタジオで教室をもつ一面もある。

01年に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と出会い、IYCケン・ハラクマ氏のもとで練習を重ねる。04年よりインドマイソールAYRI (Ashtanga Yoga Research Insitute) でアシュタンガヨガの継承者であるグル、シュリ・K・パタビジョイス師のもとで修業を開始。現在も通い続ける。また、14歳の時に始めたモデルとしてのキャリアを生かし、現在はヨギーニの代表的パーソナリティとして雑誌やTVなどのメディアでも活躍中。雑誌YOGINIではヨガが内側にもたらす変化などを素直に語ったハートフルなエッセイを連載中。

ビューティーヨガ
ビューティーヨガ 2 (Beauty YOGA 2 )http://www.amazon.co.jp/exec/obidos/ASIN/B000B5VO9U/yoga-22/ref=nosim/250-7578302-4201069 キレイになるヨガ [DVD付] 白夜ムック

http://www.amazon.co.jp/exec/obidos/ASIN/4893679708/250-7578302-4201069
吉川めい”が行く、美と健康のYOGA紀行

多くの人々が、「ヨガを始めて、ライフスタイルが変わった」と言います。では、どのようにライフスタイルが変わるのでしょう? そして、なぜこうも人々はヨガにはまるのでしょう?その答えを見つけていくために、モデルであり、ヨガのインストラクターとしても活動中の吉川めいが、アメリカのニューヨークとインドのマイソールを訪れて、ヨガに様々なスタイルで関わっている人々に出会います。現在、ヨガ専門誌『ヨギーニ』で表紙モデルを務める一方、ヨガ界のカリスマ的存在に成長してきた吉川めい。「ヨガ効果による美と健康」「ヨガによる新しいライフスタイル」を探究するにふさわしい経歴を持つ彼女が、最も旬なヨガ事情に触れ、ヨガの魅力をたっぷりとご紹介していきます。

http://tabi-ch.net/overseas/yoga/index.html

2008/01/06

薄伽梵歌簡介

薄伽梵歌(梵語: भगवद् गीता 轉寫:Bhagavad Gīta, 字面意思是「被神保佑者(Krishna)的歌」),學術界認為它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是印度教的重要經典,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一部分(位於Bhisma-Parva章節的23–40),也簡稱為Gita。它是唯一一本記錄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論的經典。也有人譯為「博伽梵歌」。
薄伽梵歌被多數印度教徒視為神聖,雖然是詩史的一部分,卻也被視為奧義書之一,總共有700句,分成18章。
形容薄伽梵歌顧名思義是一段詩歌,描述了阿周那與黑天之間在俱盧之野戰爭前,在戰場上的對話。當時的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當他馬車夫的黑天尋求指導。黑天對阿周那的勸導採用了許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與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現他與宇宙為一體的神身,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薄伽梵歌

2008/01/02

藏密-大手印







(一) 通俗修法  

1 修習專系一緣之瑜珈,證取身語意之境,即禪定之境  

(1) 緣於外物  

(a) 不調息緣物 

  緣於尋常物體,如小球形物,或小木段∶行者之前,置一小球或一小木段為所緣,勿任能知馳離所緣,或試認為合於所緣。唯應一心緊系所緣。觀想上師,如在頂門,與佛無異。以發菩提心文,向之祈請並加禱語如下∶“深願賜予恩波,俾證大手印之無上利樂”。禱畢,觀想恩波攝入自身。並想自心已與上師淨心交融。隨即心住如是相應之境,以能持久為度。定中所經,刹那刹那,任何境界,應即按時稟告上師,然後繼續住定。迫於疲勞,堅守所緣。禪坐之處,宜於遠曙。心如昏沉,亦依此法舉心使高,使不放失。掉舉心生,宜坐禪室,降心使平。主要目的在令身心暫得舒適。緣于清淨法物∶佛像∶或為金屬體,或為布畫,或僅心觀佛像,燦爛金身,萬行莊嚴,圓滿相好,光輪環首,三衣加身,觀想常在面前。字相∶觀想月輪當前,大如指甲,上有哞字,細如毛髮。種子∶觀想種子,大如豆形,橢圓如卯,光耀奪目,應即緣之。  

(b) 調息緣物  

金剛誦息∶身心保持清淨之時,應排除其他一切想念,唯心觀每一息之出入。自初次默數至二萬一千六百次。如此可使行者獲得善巧,以知每日出入息之次數。複此,觀想入息,起於何時 (出息後,須經若干秒鐘),息入時,是何狀況。並須思量,入息是否及於身體一部份以上。以如是修習故,心自隨息出入而得調和。如是了知出入息之本性。複此,心緣息之出入,細觀入息,如何自鼻端經由鼻孔達至肺稍。如何進入,並在出息前停留若干時間。如是修習,自能如實了知,息之每一出入是何色彩,須時若干,停留若干時間。複此,應就體內五大(即地水火風空)分別細觀,勿使相混。觀時,應注意吐納次數之或增或減。次當觀想每一出息為白色嗡字,每一入息為藍色哞字,息在停留期間為紅色阿字。如是出入息之每一部份,須若干時間,無待思量,當下便知矣。

  緣於壺形∶複此,緣壺形者,應用力吐出內部濁氣,移使盡絕。分三部行之∶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氣;氣入後觀想成為壺形;使氣留住,以持久為度。所謂心者,恒隨息出入,念念轉變,以不能離息專其所司故,甚難控制。今以如是修法,可以調伏,不復倚息起伏。

  



(2) 不緣外物  

(a) 刹那念起,頓即根斷  
依照上來教法,禪坐之際,以心隨激蕩而起念故,行者自覺百念叢生,連續不絕。既知一念之生,尚須抑制,應自作意,勿任雜念生起。是以一念初起之時,應立即自根斷絕,續住於定。禪定時,力避起念。為時既久,終覺念起念落,接踵而至,為數無量,是為念之覺知。如是境界,謂之初住。初住者,所臻最初寂靜之境。於是行者靜觀念起念落,不絕如縷,而默然無動於衷,如人止足河濱,靜觀洪流。一度心臻冥寂,縱為一刹那間,已能瞭解念之生滅。爾時,便覺想念紛至遝來,愈益增多。實則念來不斷,不增不減,頓時而有。離念而立能止念生起者,實相是也。  

(b) 任念運行,不生分別  
心勿傾倒之法,即置念於度外,任其所之。既不為念所左右,也不勉強斷絕,務使心如牧人任羊覓食,而繼住於定。如是念將不起,心臻清淨而系於一緣矣。複次,念猶閃動,有若流星,閃爍天空而連續不斷。如前禪坐,相繼安住寂靜之境,名為寂靜中住。爾時清淨無擾,心任馳縱,心垢澄清。正法大師雲∶“心任馳則靜,水無擾則明”。瑜珈至尊雲∶“心住本來之境正知開朗,此境相續,有如靜流,圓智可證。心勿造像,亦勿調伏,永持寂靜”。薩拉哈大師于與禪定有關之雙重修法,提其要意,如下頌雲∶“心為束縛,流於十方。如任散馳,堅定不搖。因知心者,頑強如駝”。

  (c) 心住清淨本性,想念來擾不為所動  

如紡梵線∶心應持平,慎持,如紡梵線。紡線不宜過於緊密,也勿過於稀疏,唯應平均。行者坐禪,亦複如是。心勿太張,太張則念失調伏。亦勿太馳,太馳則懈怠必生。是以禪坐,心應持平。禪定之初,行頓斷想念法故,心易緊張,行人則疲勞,應令心放馳,任意運行。本宗所傳張馳交用修法,今已說明。心之張馳,猶紡線之疏密是以名為心應持平如紡線之境。  

如斷草索∶令心離念,如草索裂斷時此節離於彼節之狀。此法行者應以堅強不屈之志,相續作意,心不他馳。以依上來教法,斷念時,新念隨生故。上來教法,止觀雙運,而新念生起,為定之障。觀與能觀,兩俱遮遣,令心住於隨順寂靜之境。
此法名為令心斷離一切想念,捨棄加行,如是離法,以草索斷裂喻之。
如孩凝視∶心如幼童,凝神而視寺廟壁畫。心應系於能與能觀,如象之拴於柱石。如是,則氣流各自儲藏於自有之孔道內。由修習此法所生果故,將見種種形相,或如煙霧,或輕清如乙太,隨得大安樂,如欲暈絕。觀照身心能所俱遣,自覺輕安,如浮空際。在此境界,任何幻象異相之生勿因愛憎而心起取捨。如是離於取捨,即名令心住於孩童凝視壁畫之境。  

如象無覺∶令心住於象觸荊棘之境。心寂生照,識亦隨起,“能止” (即上文以瑜珈方法攝入凝神狀態之識)“所止”(即不絕起落之念)兩相融即,前念後念,不再?以能止自起,不勞尋求,故名為識流相續,自然起行之境。此法令心住於如是之境,念起之時,即不止之,亦不為所動。如象觸荊棘,默然不覺,因以名焉。  

(3) 最後寂靜之境  此際稱為最後寂靜之境,大海寧靜,水波不興,仿佛似之。如是寂靜之際,以心臻靜止,雖觀念念生滅,不予相應,故謂之動靜隔離之境。由此,行者已守一緣。觀乎動靜,不異不離。彼能觀之慧,于行者體驗無誤之時,即為妙觀察智,或名出世之智。詞藻經雲∶“所達之地,因如是修法,身心得殊勝調伏故,名為反照穹源之地。  

2 修習無生瑜珈,觀察動不動性,以證超世識體  

(1) 觀察動不動性  
寂不起照(念念生滅不輿相應),妙觀察智之力自生。行者依力觀察,心不動時,不動(或心)之性為何。心如果住於不動,如何由不動而動。動時,是否保持不動之寂靜。保持不動之境時,是否尚有所動。動是否異於不動,動(或念)之自性為何。最後動如何轉成不動。當下便知動非異於不動,而不動亦非於動相異。若如是觀察,動與不動之性,仍未參透,應再觀察,能觀之慧與動不動性,是一是異。如是觀察,行者以自證分了知空無所有。能觀所觀,不可分別。以如是不可分別之自性不可知故,所臻之地,名為心行處滅,或謂之言語道斷。勝者主雲∶“心著正的,縱正亦幻。超心如如,勿謂正的。能見所見,永不相離。”上師慧示,方悟真諦。關於上乘觀法,智者靜天曾開示雲∶“當爾堅住寂靜三昧,縱為刹那,心勿散馳。並複運用妙觀察智,於念起落,分別細審”。迦葉所問經,以火與薪為喻雲∶“薪摩彼薪,火頓出生。以有此火,二薪為焚。動靜相融,勝智亦起。智既出生,動靜泯滅”。如是以勝智反觀,名為隱修善觀察三昧。迥異唯智論者之禪觀,以彼觀察,僅為外在之色塵,或為待乎感覺而起。  

(2) 證入超世之體  
任何想念暗障之起,勿須捨棄,亦勿為所支配,任其生起,心勿傾側,於其起也,觀之而已。如是久之,以念未捨棄故,其實相(或空相)自然呈現。依次修法,一切似為啟發心靈之障者,均可善用之以為行道之助,是以此法名為轉障之道。唯觀於念,了知能舍(即心)所舍(即念),性不相離,獲得解脫。此法為聖道修習心要,或名穹源三昧。已得解脫,於一切有情猶未明心見性,頓起無限悲憫。行者終其身,致力修觀,身語意回向眾生,以依上來修慧教法,已悟色法非實故。如是顯為自利之回向,於彼不足為害,如服密咒加持之毒物,不為所傷也。為審慎修習此法故,祈禱文式,特有規定。今述其一頌雲∶“行道所見,餘無取捨”。  

(3) 無生瑜珈三昧  

(a) 觀察三時  
過現未三時∶觀察三時,當如下說,過去之念已滅,未來之念猶未生起,自屬無體。當前之念也不能確認其為現在。依是觀察,久之自能了悟一切生滅性,不異三時之性。一切法本無,因心所現故。  
生滅時之非實∶薩拉哈大師于證悟生滅時三者自性皆空時,有偈雲∶“生之於色,如空雙遮。色若遣離,尚何雲生。無始來時,性本無生。荷師顯示,妙諦今證”。禪觀之法,應依此頌行之。  

(b) 觀察心色  
觀察心色修法如下。心者為成自色法而有乎,抑非成自色法而無乎。如為色法,成自何色。如為外在境界,是何相狀,是何色彩。如為內慮功能,亦如念之刹那生滅乎。如非色法,如何作種種相,又其如何生成。如是觀察其心,如屬色法,自可視為實在。但以勝慧觀照,便知所謂心者,了不可得。是以不得謂為成自色法。再以勝慧觀察,非為色法,亦非空無。如是非色亦非非色,不落兩邊,名為中道。如是堪證之實相,除須有上師導示外,僅憑演澤與歸納方法,心不能達。譬諸無價之寶,垂手可至,而未自注意。上師之導示,即使之注意也。是以如是導示,亦名大法。古德雲∶“上師導示,深印心田。寶藏不遠,藉此可見“。  

(c) 觀察一多  
心者為一為多。如一,現見有種種相,如何是一。若多,則一切法本性無二無別,如何是多。如是觀察,使知心者非多,既離於一多兩端,名為不住于完全寂靜或終滅之大手印境。行者如是證得寂靜三昧,勝妙觀察智獨自顯現。是以大手印(或為實相)名為無分別三昧。  

(4) 證入實相  
由於上來修法,一切信為實在之迷執已自心滌除,眼見者盡為幻妄,如燈幻形。是以經雲∶”前後觀瞻,遍及十方,目所能及,如如而已”。上師加被,妄執已除。自是而後,於人無求。

 二) 非常修法  

轉不可分離之色與心為一體之瑜珈  

(1) 藉睡夢之喻了悟色即是心  
夢中所見,不離於心。是以覺醒時一切色法,僅為無明迷夢境界,離心也無自性,以心幻成故。任何念起,或幻想之起,以輕安之心,任運觀照。自悟一切外在色法與一已之心,及其內在色法,一一不能分離,立即轉成一真實性。瑜珈之主密熱日巴尊者雲∶“昨日所夢,色心不異。夢為導師,爾等知否”。古德亦雲∶“三界轉變,成大悲心。無有少分,不隨轉變”。  

(2) 藉水冰之喻了悟萬象本體無二無別  
現起萬象(或萬象所呈相狀)以無自性故,可謂為自本體流出,雖非實相,而宛然有相。如是萬象本體,永久融合,同屬一性,猶水之與冰,一體而兩相也。依此修法,便知安樂之與真空,光明之與真空,智慧之與真空,三者雖各為兩相,實皆相合之一性,是以名為一切心行融合一體之現證。經雲∶“如人了悟,一切如如。如如之外,不見一切。念誦記憶,無非如如。即所觀想,亦為如如”。  

(3) 藉水波之喻了悟一切法為融合一行之境  
以波生自水故,一切法之如何由以空為自性之心出生,可以知矣。薩拉哈大師雲∶“森羅萬象,唯心造故,以是知心,無異上師”。此法名為周遍法界之一法,又為一中現多。行者于成就後,一切心行,皆證為空,蓋智慧之果相也。  

一切法藉俱生無垢心(或大手印)之力,得以轉成法身之無禪瑜珈  

應滅無明,既已消散,能滅亦止。所謂修道,已告成就,如旅行之業已完成也。旅行既終,則終點之外,別無可詣之處。行者於是獲得大手印之殊勝利樂,證入無餘涅般之境。

  (三) 教言提要  
大本生死變易法中,那洛巴尊者援引其享有盛名上師諦洛巴尊者之語如下∶“美哉斯慧,妙悟自性,言詮不及,非心所緣,余於此外,複何宣說。藉爾心印,了悟自性。令心安住,本性之境。慎勿作意,思量觀察。須禪觀,亦勿反省”。如是頌言,為上來一切教法之心要。  

三 結述   

(一) 了悟大手印並與之相應  
了悟大手印並與之相應者,層次有四∶達於寂靜之境;修時體驗應善用之;種種體驗與暖等四加行,以及道上所踐之各分位,應一一區別之;證得如是造詣之果相智應保持之。如是四層次為成就瑜珈之要素。  

(二) 踐道時觀察障礙與三誤四迷  
踐道之時,觀察障礙與迷誤修法如下∶色法為障,心之為擾,了悟心色不二,障礙自消;念起為障,了悟念與法身不二,障礙為消;本體起障,了悟本體色法非二,障礙消除。於禪定所生冥寂之相起執著故,至有三誤。防止之法,行者之心靈進展應指向體驗之超世正見境界。行者于修道時,易於迷入歧途者有四∶迷于空,應觀空如大悲心,以對治之;迷於故步自封(即令心不進證實相),應證知一切法之自性以治之;迷於能止(試止念之起),應證悟能止所止,一體非二,以對治之;迷於所行之道,應了悟俱生大手印,並獲得解脫,以對治之。  

(三) 體驗與實修所生之知異於理論或因名顯義之知  
體驗與實修所生之知,異於理論所起之知,修法如下∶依于聞思,而明瞭心真實境者,僅為理論所起之知。了知一法異名即心真實境者,為體驗之知。如實通達真心,直了無生者,方為信證。唯圓證之名,須俟與圓智相應,庶不相違。  
造文因緣  
以下為本文之來源。藏喀國王,名贊芬藏波者,發願將大手印法要,與那洛巴尊者六法,編成標準經文,以價值九千六百盧比之紅花,供奉編者(即王之上師白蓮花祖師)。編者以本文顯有甚多擅改篇段,混充錄自各經論者,經于編時盡行刪除,以大都難以征信故。慘澹經營,方成此書。以之流傳,播利未來有情。編時,編者方閉關虔修心要于喀珠南山中,地名圓覺之心。

轉載自
http://www.1wei.com/book/go.asp?id=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