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8

美國加卅瑜伽農莊短期義工課程



瑜伽農莊

希瓦南達瑜伽吠檀多組織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團體, 是由現代瑜伽大師 印度的國寶級瑜伽聖者 希瓦南達大師派遣他的弟子 尊 威斯奴帝維南達大師 到美洲所成立的瑜伽教學機構, 由1959 年成立到現在已經50 年了. 目前在美洲, 歐洲 和亞洲已有11所學院, 40多所瑜伽中心. 曾經訓練的瑜伽老師已經超過23,000 名以上, 是目前在世界上的瑜伽老師訓練制度的創造. 主要是經由瑜伽的練習以達到身,心,靈的健康, 淨化及和諧. 促進人藉關係.深化生命意義.


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本團體在美國加卅芳草谷的瑜伽 淨修林 ( 小名 瑜伽農莊 Yoga Farm )來專修瑜伽.

在此地的住持是有華人血統的越裔美國人 斯旺米 西塔拉瑪南達 大師. ( Swami Sitaramananda ), 並有數位會講華語的助理在此為華人同胞服務. 本瑜伽學院有下列數種課程可供選擇.
Work Study Program ( 1-6 month) 工 讀 生 課 程 ( 1個月到6個月均有)
由本院提供獎學金給想要學習瑜伽的人可以在本學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以減少學生的負擔. 有意者請電
1-530-272-9322.

Temporary Staff Program ( 數天到數週均可)
短期義工課程
可以在本院短期一邊上班一邊學習, 費用可減收部分.

Guest Programs 參訪考查和淨修
可以組團來本淨修林參訪, 考查和學習瑜伽, 可以最多同時來60個人左右, 可以來一週或一個月. 也可以來一個週末或一個假期日. 我們都非常歡迎.
Issue I—20 visa
本學院可以為全職的學生簽發 I—20 學生簽証. 請用電郵e-mail hmechanic@gmail.com 聯絡律師 Harvey Mechanic 先生, 他是本院法律顧問.

本院教授
瑜伽生活方式, 素食, 身體健康, 冥想, 凈心, 靈修, 梵文, 咒語, 印度靈性生活, 儀禮, 瑜伽哲學, 瑜伽心理學, 瑜伽體位法, 清潔法, 唱頌法等等. 同時有吠陀文明的阿育吠陀和吠陀星象學. 有初級班, 中級班, 高級班 和瑜伽教師訓練班. 請聯絡本院或中文郵電 ddyang@aol.com.

http://www.sivanandayogafarm.org/about/chinese2.php

99年度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師資培訓(限25人)

99年度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師資培訓
暨 基隆市體育會丙級瑜珈教練 研習簡章

召集人--鄒寶香老師:現任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理事長
經歷:礒谷式力學整脊學院健康指導員認證、1985年瑞士日內瓦國際性瑜伽研習、1989年印度瑜伽吠檀多森林學院研習、2002年瑞士日內瓦國際性瑜伽研習、2005年印度瑜伽阿弟雅瑪難陀瑜伽學院研習、國際同濟會台灣區總會如意國際同濟會第九屆會長。

一、依據:本會成立宗旨第六條。

二、招生對象:
1、已從事瑜珈教學工作者。
2、修習瑜珈三年以上或對瑜珈教學工作有興趣者。

三、研習時間:
99年4月18日至99年6月20日,每週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共計10週,總時數60小時。

四、課程大綱:包括瑜珈基礎知識(Basic knowledge of Yoga)、派坦加利瑜珈哲學(Yoga Philosophy through Patanjal)、哈達瑜珈體系(Hatha Yoga)、艾氏瑜珈(Iyengar Yoga)、施化難陀瑜珈(Sivananda Yoga)、手印與身印(Yoga Mudra)、梵唱及咒語(Satsang & Mantra)、中醫經絡奇經八脈(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Nadis)、生命能量呼吸法(Pranayama)、冥想技巧(Meditation skill)。

授課日期/授課時段/授課老師/授課內容
4/18(日)上午9~12時/羅明璋/瑜珈體位法;下午13~16時/羅明璋/瑜珈基礎知識Basic knowledge of Yoga
4/25(日)上午9~12時/羅明璋/瑜珈體位法;下午13~16時/羅明璋/咒語及梵唱Satsang & Mantra
5/02(日)上午9~12時/羅明璋/手印、身印;下午13~16時/羅明璋/派坦加利瑜珈哲學
5/09(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李家雄/中醫經絡(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Nadis)
5/16(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阮淑英/艾式瑜珈(Iyengar Yoga)
5/23(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李如意/哈達瑜珈體位法(Hatha Yogasanas)
5/30(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佘雪紅/雙人瑜珈(Partner Yoga)
6/05(日)上午9~12時&下午13~16時/洪千雁/瑜珈體位法(Yogasana)
6/13(日)上午9~12時/李政翰/瑜珈哲學(Yoga Philosophy);下午13~16時/沈培弘/人體骨骼系統
6/20(日)上午9~12時/羅明璋/生命能量呼吸法(Pranayama);下午13~16時/鄭錦洲(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省體育會理事長) & 鄒寶香理事長/結業式 & 授證儀式

五、主要師資:
1.李家雄醫師:中醫師特考及格
經歷:曾任中國醫藥學院教職、醫院駐診醫師。現任李家雄中醫診所院長,台北市體育會鐵人三項委員會主任委員,經常應各大電視、電台、報章雜誌、公司企業及學校邀請,從事教學、演講及專欄寫作。
著作:一百餘種,並持續創作中。

2.沈培弘醫師:現任三軍總醫院基隆醫療部骨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國軍澎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外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
專長:各種骨折治療、運動傷害及韌帶重建手術、肩頸部酸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症、退化性脊椎病變、退化性關節炎診斷及治療、骨質疏鬆。

3.佘雪紅老師:現任中華瑜伽協會副理事長,中華瑜伽協會佘雪紅教練場師資培訓班負責人。
經歷:二十五年臨床與公共衛生專業護理經驗、師承瑜伽光明大師華淑君、救國團瑜伽師資培訓班講師、台北市中山運動中心瑜伽老師、民生國中、長安國中瑜伽社專聘瑜伽老師、華碩電腦公司瑜伽社專聘瑜伽老師。
著作:瑜珈這樣做才對

4.羅明璋老師(Yogi James):現任台灣省體會瑜珈運動協會總幹事
實踐大學食品系畢業,出身瑜珈世家,台灣首位Sivananda Ashram AMD YTTC認證教師。
國際認證:印度Sivananda Ashram瑜珈教師訓練,取得Sivananda Ashram YTTC認證,具教授Yogasanas(體位法)、Pranayama(生命能量呼吸法)、Meditation skills(冥想)、Ayurveda(阿育吠陀) and Science of Natural Healing(Reiki First and Second degree)資格。
經歷:曾師法法鼓山聖嚴法師修習禪法(1998-2001年剃度出家) ,身心靈修練紮實,後旅居北京並在台灣及北京兩地教授瑜珈,目前定居台灣。

5.阮淑英(小英)老師:現任台灣省體會瑜珈運動協會副總幹事
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2005~2007年間在印度學習Iyengar體系瑜珈。
國際認證:跟隨Iyengar資深老師Karin O'Bannon於Parmarth Niketan Ashram 經嚴密受訓取得初階師資認證。
經歷:曾任廣播主持、華航空服員、兒童美語、兒童瑜珈教師。現任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副總幹事,Ying yoga創辦人、 Space yoga體位法教師及我愛瑜珈雜誌特約編輯。並多次擔任外籍大師來台Workshop之口譯。
著作:不可思議的瑜伽旅行—印度修業265天,Mook線上探險日記。

六、頒給證書:
1.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師資培訓證書。
2.基隆市體育會丙級瑜珈教練執照。

七、研習地點:4/18~6/13日 : 瑜珈境(施化難陀瑜珈工作室)http://www.sivanandayoga.com.tw。
台北市興隆路三段134號2樓(捷運木柵線萬芳醫院站左斜對面)。
6/20日 : 基隆長榮桂冠酒店 基隆市中正路62-1號。

八、研習費用:課程費用及證照費用合計NT 30,000元。

九、報名電話:台灣省體育會瑜珈運動協會 洪麗惠老師(02)2425-0565
或聯絡台北市 瑜珈境(施化難陀瑜珈工作室)(02)2230-2005

轉載自
http://www.sivanandayoga.com.tw/news_detail.php?id=32

2010/03/08

七大企業贊助"正負2度C紀錄片"

















《±2℃》記錄片團隊
製片:孫大偉 / 撰稿:陳文茜 / 口白:蔣勳 / 插畫:幾米

學者顧問:
聯合國氣候小組研究報告核心撰稿人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史丹佛大學教授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本片名取名「±2°C」,引用全球國際機構及哥本哈根大會唯一結論,未來人類生存必須將氣溫控制於關鍵兩度C之內。除原七大企業家林百里、施崇棠、郭台銘、張明正、蔡明介、鄭崇華、嚴凱泰參與贊助外,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也以台積電基金會共襄盛舉,並出席首映會。

此外佛光山100名環保志工、慈濟100名環保志工、以及台北市200名環保志工,及「±2°C」官網募集約400名志工共同出席這場盛會。這是台灣史上聚集最多環保志工的紀錄片首映大會。

「±2°C」紀錄片集結了台灣過去紀錄片從未有的社會關注,除八大企業家的投入外,五院院長吳敦義、王金平、王建煊、賴英照、關中均將蒞臨首映會,出席者尚有台灣主管氣候變遷的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總統府秘書長廖了以、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立法院秘書長林錫山、環保署長沈世宏、法務部長王清峰、銓敘部長張哲琛等。

學界部分,台灣氣象學地位最崇高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所所長劉紹臣,本片主要的顧問中央研究院地球所汪中和教授、台灣大學地質系系主任陳文山教授、台灣大學地質系陳宏宇教授、台灣大學水工所李鴻源教授等均將出席。

台灣藝文界的部分,張小燕、王偉忠、趙少康、周杰倫、王力宏、陶晶瑩、蔡康永、五月天、蘇打綠、信、張懸,也都參與免費的廣播宣傳。幾米與蔣勳也是完全義務參與這部紀錄片的攝製,包括提供作品。

台灣多家音樂出版社也在不收版權費的方式下贊助這部紀錄片,使這部紀錄片得以在包含購買國外版權僅八百萬的攝製預算內完成。

媒體人士陳文茜表示:「台灣需要一部屬於自己的氣候變遷紀錄片」,雖然全世界氣候變遷紀錄片非常多,但每一部都著重自己國家,尤其歐洲、英、美,西方影片從未曾將亞洲特別是台灣列入報導與討論範圍,導致台灣誤以為自己是氣候災難之外的幸運兒,但其實台灣是氣候變遷全世界的第一批難民。我們特別引用中研院的各種分析資料,交叉聯合國資訊,顯示當馬爾地夫等小島國成世界第一批沉沒之島時,台灣已有與馬爾地夫、吉里巴斯一起沉沒或遭海水入侵地點,包括嘉義的東石港,屏東的林邊東港,以及雲林全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麥寮。

海平面如果再上升,第二批衝擊的是聯合國2009年列入最危險區的各國家三角洲,而在台灣同步的危險區的名稱依序答案是蘭陽平原,其次是最繁華的台北盆地(台北縣市)與高雄市。

過去即使聯合國列出「世界即將消失的100個記憶」中,列為第一批難民的台灣也未列入,其中;「消失的100個記憶」甚且包含東京,它比高雄受侵襲的機率更小。

台灣必須自救,自己面對自己危機,世界上不會有人主動告訴你災害。這部影片集合了聯合國的專家以及台灣國內的專家意見,設法以動畫圖表等手法,試圖讓非氣象專業民眾在短時間內面對台灣的真相。」

片尾的時刻,本片引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IPCC)召集人,也是全世界最權威的氣候專家,史耐德教授的談話。提醒世人,希望每一個國家,包括台灣,投入足夠的資金,面對氣候安全進行大規模的綠色革命。本片並且號召認同這部記錄影片的觀眾,每一個人寫一封信至總統府信箱,「拯救地球、拯救台灣、拯救孩子。」「將台灣的氣候安全,提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並且進行一場綠色的大革命。」

影片總共分成七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整理過去半年來全球令人驚異的氣候變遷現象。第二個大段落,從科學家的角度,引用中央研究院以及IPCC的報告解釋這些現象為何產生。第三個階段回到台灣必須面對的幾大真相,包括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只比孟加拉低,非常多貧窮的人口被迫居住本來不適合人居住,而且很危險的地方。第二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的土地侵蝕率非常的高,每年2%,排名世界前十名。第三個,台灣位於亞洲颱風鏈島上,每一年的颱風,都是三到四個規模。

換句話說,當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暴雨暴風極端現象愈明顯的時候,台灣因為本身很特殊的因素,災難將比中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嚴峻。未來,颱風變得會越來越強,雨量會越來越極端,大旱後就是暴雨,熱浪後緊接著寒冬,台灣民眾居住的土地侵蝕率會越來越嚴重,莫拉克不會是唯一。

紀錄片並且比較了台灣與荷蘭面對全球暖化的準備。荷蘭於1953年曾經歷類似莫拉克風災的災害,結果荷蘭建立了一個全世界最著名、史上沒有人可超越的千年水利工程,當年荷蘭訂出的叫做「千年防洪標準」;但荷蘭人,在五年前,正式的認清,這個「千年」,在氣候變遷下,連二十年都不足以面對。於是荷蘭啟動了新的國土規劃,預算規模超過國防預算,把原來填出來的土地還給大海,「還土於海」、「還土於河」,並且「與水共存」,發明水上房屋,準備好面對2035年海平面上升後的新地球生態。

紀錄片並且於2010年1月莫拉克後五個月回到風災時被稱作是煉獄的地方林邊,我們看到至今仍然淤積高於路面、橋樑的河床,非常憂心政府的效率。紀錄片同時結合台大水工所教授及學生的研究,空拍了台灣的石門水庫,由於歷次風災,包含這次莫拉克風災淤塞南部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五年前桃芝風災淤塞了石門水庫,使水庫承受極端雨量的能力一次比一次少。

以台北的石門水庫為例,目前極限容量僅至1500毫米,未來只要雨量破1500公釐,尤其雨量全於短時間內突然驟下,石門水庫甚至有重大的潰霸危機。而所謂1500毫米,只是莫拉克阿里山雨量的一半多一點,也是去年九月宜蘭寒溪測得的雨量總值。

這部紀錄片希望訴求的是所有關心台灣氣候變遷的觀眾們。我們一直期待好的領導者,但當一個民主國家沒有好的公民,民選的國家領袖就不太可能出現大改變的政策。所以,紀錄片希望能夠募集至少全台灣有一百萬人觀看正負二度C紀錄片,凝聚成這個島嶼真正最強的台灣意識,勇敢的做出改變。

這部紀錄片從去年莫拉克之後的九月開始募款籌備,十月開始進行攝製的工作,歷經不到五個月完成紀錄片。本片不為得獎或學術研究,不以二至三年完成應有篇幅,原因是希望能夠在今年的颱風季節來臨之前,已於全台灣各地完成巡迴演出,讓台灣面對夏季災難全民及政府有更好的認知和準備。

這部影片2月22日在台北首映。2月25日將進行全台灣最大的戶外巡迴,台中市長胡志強宣布於每年五、六百萬人參加的燈會,加入「±2°C」紀錄片的播映,當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婦與連戰均將親自出席。我們也將深入災區,張明正和蔡明介將會回到他們的家鄉,在屏東縣和高雄縣與觀眾一起觀看紀錄片。

三月中旬高雄市也決定在世運主場館播放影片,鄭崇華將在他自己完成的太陽能場館與觀眾共同觀賞。2月22日首映地選在台北花博館的主場館舞蝶館,這是台北舞蝶館對外第一次開放,此主體場館是台北第一個以綠建築為概念興建的公共建築。

首映當天特別邀請慈濟100位志工以及佛光山的100位志工、10位世展會志工及婦聯會辜嚴倬雲率領十位代表參與,慈濟是過去氣候變遷議題中,全台灣投入最多救災的宗教團體。佛光山則是莫拉克風災最大的救災中心。世界展望會也多次參與國際救災工作,將派十位代表,婦聯會辜嚴倬雲女士特別帶來十位代表出席,紀錄片工作小組懇請各團體透過體系在各地推動人們對氣候變遷的認識。±2°C希望能透過跟宗教團體的合作散佈到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底層。另外也與台灣所有的縣市政府合作,希望能透過教育的體系,讓所有中小學生都能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他們的人生考驗。

紀錄片的片尾並引用了2009年,一位印度女孩在聯合國發表的談話。這個女孩站在聯合國各國代表面前,告訴擁有權力的國際領袖:「我希望你們對地球做出改變,你不要讓我長大之後,回過頭來質疑你們,當你們擁有權力的時候,你們做了什麼?」

本片不選擇於全台戲院長期放映,主因觀眾陸續至戲院觀看可能帶來更大碳排放足跡,因此除了全台灣縣市政府巡迴播出之外,台灣的各大電視台更是前所未有的共襄盛舉,從中視、華視、中天、東森、緯來、Discovery Channel、慈濟大愛、人間衛視等播出,在台灣以外播出的尚包括鳳凰衛視、東森國際、東風國際,並且還有中華電信mod等頻道,都已加入無償播出本紀錄片的行列。

這部紀錄片也會在官方網站上(http://正負2度c.tw )無償供民眾下載,並歡迎在各地轉寄播放。惟因牽涉國際購買影片版權,不宜重製,或為其他營利所用。

2月26日後幾米也將在華山藝文中心的幾米美術館特別展出「±2°C」的特展,在展館中除播放「±2°C」影片外,並搭配幾米於本片中出現的環保插圖繪本圖片及「世界上消失的101個地方」特展。台中科博館及高雄科工館也正計畫與本片合作展覽。台北花博會也決定引用在「±2°C」影片中所引用的「世界上即將消失的101個地方」的照片,作為花博會的綠籬計畫,並以LED燈箱在花博會期間展覽。2010/02/21

2010/03/03

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


繼「東西的故事」之後,曾獲選為時代雜誌環保英雄的Annie Leonard團隊又推出「碳交易的故事」,告訴你為何二氧化碳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 & Trade),不能真正解決全球暖化危機,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政府核配給大型污染源的免費碳權、虛假不實的碳抵減,這由能源交易商與華爾街金融業者搞出來的制度正在浪費人類處理氣候危機所需的寶貴資源 ,與時間...


《歷史上的今天(2009/12/7)--哥本哈根會議》

揭穿碳交易的真相,馬政府別再吹碳泡泡!

暨播放「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影片

新聞稿

碳交易是肥了污染、投機者,卻出賣了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不能再相信這個由造成金融海嘯的華爾街投機份子所打造出來的制度﹗上一個泡泡剛破掉,現在又有了市場的新點子--交易碳污染。即將開發出一個價值三兆美元的新泡泡,但是當這個泡泡破掉時,它不只會搞垮我們的股票投資,還可能會毀滅一切﹗

在氣候變遷的巨大陰影下,今日(2009127日)全球各國代表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商討後京都時期的氣候協議,這協議的內容料將左右人類的未來。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來臨之前,台灣的環保團體包括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看守台灣協會,以及台灣唯一以大地母親權益為出發點的政黨「綠黨」,為了響應各國環保人士的呼聲,避免決策者採用錯誤的手段來因應氣候變遷,播放了美國環保團體於一個星期前推出的9分鐘動畫「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告訴世人關於碳交易的真相,指出其不但不能解決全球暖化危機,同時將使人類無法專注於真正的解決方案,浪費人類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所需的寶貴資源與時間。

聯合國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除了將決定各個工業國家於2012年後的排放減量目標外,發展中國家應負起多大減量責任,以及工業國家如何協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都是眾所關注的焦點。這其中,也將探討如何改善京都議定書中為讓各國更有意願達成減量目標的市場機制,即以碳排放交易為基礎的清潔發展機制與共同減量機制。

碳排放交易是源於美國針對傳統空氣污染物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其原理很簡單,也就是將一個區域或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予以總量管制,並確立碳排放權的分配與產生機制,然後建立碳市場,讓排放者可從市場取得不足的碳權或者販賣多餘的碳權。理論上,其可激勵排放者努力降低排放量,鼓勵人們從事低碳活動,而有效達成減量目標。然而,這部由曾經獲選時代雜誌環保英雄的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與其團隊所推出的動畫卻清楚的告訴我們,實際情況卻完全不是如此。

首先,是總量管制後的碳權分配機制出了問題。許多已採行或計劃採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國家,都採取免費核配的機制,根據各排放源過往排放量的佔比,免費給予碳權。結果造成排放量越大者取得越多有價的碳權,而使其可藉由總總操作,而從市場上獲取龐大利益。比如原本應該要即刻關閉的低效率發電廠,卻因為業者為了取得更多碳權而延遲關廠;或者壟斷性的電力事業將免費取得的碳權成本計入電價,而從消費者口袋吸取橫財利益。

其次,是稱為碳抵減(carbon offset)的碳權產生機制出了問題。所謂的碳抵減,就是當一家公司投資或從事的活動移除或減少了碳排放,就可就其所移除或減少的碳量透過認證機制(如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取得碳權,來抵減碳排放量。然而問題是很難查核這些活動是否確實吸碳或減碳。該動畫舉例說,印尼的Sinar Mars公司砍伐了大面積的原始林,造成了重大的生態與文化衝擊,然後將這些光禿禿的地拿來改種棕櫚樹,結果竟然取得了碳抵減。這種造假的減碳或吸碳計畫,充斥碳市場,猶如金光黨般騙取不知情的消費者或碳排放者的血汗錢。

在有太多漏洞可鑽且難以查核的情況下,這樣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於是變成了總量管制、放送(giveaway)與欺騙(cheat)制度,不但無助減量,更可能使碳排放量不降反升,歐盟過去幾年來的經驗就是如此。然而最重要的,這個由造成金融海嘯的華爾街投機份子所打造出來的制度,分散了人類的心力與資源。與其將因應氣候變遷所需的寶貴時間與資源,投入這個難以防範漏洞與欺騙的制度,倒不如好好執行一些真正可得到成效的解決方案,比如說課徵碳稅;與其讓社會資源被吸入污染者或投機者的口袋,倒不如拿來幫助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弱勢國家或族群打造恢復力。

看守台灣協會指出,我國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所採用的主要減碳手段,就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其實碳排放交易制度既難以有效地運用在規模大的經濟體,因為難以查核驗證,同時碳權分配也容易有公平性的問題;也不適宜用在像我國這種規模小的經濟體,因為只有少數幾個大排放源,即使以拍賣方式分配碳權,也容易因為聯合競標造成碳權價格低估,同時碳市場高昂的行政管理成本,對於小經濟體而言也不具成本效益。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理事長文魯彬進一步批評道,政府近年來一方面高喊節能減碳,一方面大力推動高耗能產業,一方面又以沒有減量目標與期程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宣稱將來會要這些開發業者到國外種樹取得碳權,這些行徑簡直就是不管制、大放送、真欺騙。綠黨指出,台灣雖然是一個叢爾小島,然而其經濟高度活力卻必須為全球暖化負起極大責任,因為中國近幾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台商貢獻不小。因此,與會團體呼籲,政府不應以污染投機者馬首是瞻,推動不能節能減碳的碳排放交易制度;應積極推動真正能解決暖化危機的政策,包括逐漸縮小高耗能產業的經濟規模,減少不必要的生產與消費,建立再生能源的經濟基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引導產業從全球化的惡性競爭中脫身而出,轉向以在地能資源為基礎、對環境友善、且以互助取代競爭的在地合作經濟。

資料來源

http://www.taiwanwatch.org.tw/

完整字幕:

我很高興世界終於團結起來,一起嘗試阻止氣候變遷。當我第一次聽說各國領導人要會面討論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時,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你也是吧?

然後我說,等一下,他們到底打算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於是我做了點調查,然後我必須告訴你們,他們著手的解決方案,並不盡然我會稱之為解決方案。事實上,最主要的解決方式——稱為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或者說排放量交易制度——其實是個大問題。

我知道這是你最不想聽到的事,但是我們地球的未來正面臨危機,所以我們必須花時間來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好,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是解決方案的核心成員有誰。包括恩隆(Enron企業的人,他們設計了能源交易,還包括如高盛(Goldman Sachs等的華爾街金融機構,他們帶給我們次級房貸危機。

他們的任務是開發全新市場,他們提出他們主張,然後當每個人和他們的奶奶都想參一腳時,他們就悄悄拿走一大筆金錢,讓市場變成一個大泡泡,然後泡泡就破了。

他們上一個泡泡剛破掉,現在又有了市場的新點子:交易碳污染。

他們即將開發出一個價值三兆美元的新泡泡,但是當這個泡泡破掉時,它不只會搞垮我們的股票投資,還可能會毀滅一切。

那麼到底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怎麼運作?

幾乎所有科學家都同意,如果我們想避免發生氣候災難,我們需要降低大氣層的碳含量到350ppm。就美國而言,也就是在西元2050年前,排放量必須降低80%以上,天哪!80%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全球經濟幾乎是靠著燃燒化石燃料來運作,而化石燃料會釋放碳:替我們製造一切用品的工廠,運送到世界各地的船隻和貨車,我們的汽車和大樓和電氣用品,幾乎每樣東西都是。

那麼我們該怎麼減少80%的碳,而又不需要回到以前住在草原小屋的生活呢?

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提倡者說,全新的碳股票市場,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最佳方式。

第一步就是讓世界各地的政府,對每年的碳排放量限額達成共識,這就是「總量管制」,我認為這想法非常棒。

那麼他們打算如何確保碳排放量維持在限額內呢?政府會分配某個數量的碳排放權,而隨著我們運用總量管制向目標邁進時,每年分配的碳權會愈來愈少。

 

創新公司會加入,發展清潔的替代技術,提升效率。隨著碳權變得愈來愈稀少,他們也會變得愈來愈有價值,所以自然而然地,有額外額度的公司,就會想把它們賣給需要更多額度的公司。

於是就有了交易。

其中的邏輯是,只要我們能維持在限額下的話,不管是誰在污染或誰在創新,都沒有關係8。我們將會達到我們為改善氣候所設下目標期限,並避開災難。而且別忘了,這些人在仲介這個價值數兆美元的碳交易勾當時…厄…我是說碳市場,還會順便賺走一筆費用。

拯救地球賺大錢,會有誰不喜歡的,對吧?我有些朋友真的很關心我們的未來,所以他們支持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還有許多我尊敬的環保團體也支持。他們知道這並非完美的解決方式,也不喜歡把我們的地球交給這些人管理,但是他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而且總比什麼都不做還要好。我並不怎麼確定。

 

我並非是唯一這麼想的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學生、農夫、和思想前衛的商業人士都在[對總量控制與交易制度]說「等一等」。

事實上,甚至連為了處理像肥料污染和二氧化硫等較簡單問題,而發明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的經濟學家,都認為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對氣候變遷沒有效果。以下的理由讓我認為他們是對的。

當談到次級房貸或馬多夫詐欺案(Bernie Madoff’s pyramid scheme)等各式各樣的金融詐欺案時,駭人之處總是在細節部份。而且檯面上的總量控制和交易制度的提案裡,其細節就藏有很多駭人之處。

第一項駭人之處,就是免費碳權,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稱這個制度為「總量管制和贈送制度」。在這個制度中,工業污染者取得的這些寶貴碳權,有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免費的耶!

他們製造愈多的污染,就可以得到愈多的免費碳權。

這根本就像是我們在感謝他們製造出這些問題。

在歐洲,他們就嘗試了總量管制和贈送制度,碳權的價格因此瘋狂上揚,消費者的能源成本也跟著上升,你猜發生什麼事?

碳排放量反而跟著上升!唯一成功的地方是,污染者賺到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利潤。MIT經濟學家說美國也可能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那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來自我們的口袋。而真正的解決方法,應該會把那些錢用在阻止氣候變遷上。

與其把碳權送給污染者,我們其實可以賣給他們,然後把錢用在以下事項:

建造乾淨的能源經濟;

或發紅利給市民,協助他們支付會於我們向乾淨能源經濟轉型的期間變貴的燃料價格;

或是分給受氣候變遷傷害最嚴重的人,有些人稱之為償付我們的生態債。

由於住在最富裕國家中的我們,幾個世紀以來釋放出最多的碳,同時又過著相當舒適的生活方式,難道我們沒有責任幫助那些受到最多傷害的人嗎?

 

這就好比說我們舉辦一場大型派對,卻沒邀請我們的鄰居,然後再把收拾殘局的帳單丟給他們付。實在很不酷。

你知不知道到了下個世紀,所有島嶼國家都會因為氣候變遷,而降到水面下18。聯合國還說非洲農夫中,十個有九個會失去他們農作的能力

真正的解決方法應該是要讓這些人受益,而不是污染者,不是嗎?

第二項駭人之處叫做抵減。

當一家公司做了應該會移除或降低碳數量的事情時,就會產生被稱之為「抵減」的碳權,然後他們就可以把取得的抵減碳權賣給想要釋放更多碳的污染者。理論上來說,一項活動可以抵銷另一項活動。

抵減的風險在於,我們很難保證,是否真的有碳被移除,以產生抵減碳權,然而這些碳權卻是相當值錢的。

如此就產生了捏造抵減的危險動機,也就是作弊。

就某些情況而言,作弊並不是世界末日,但是就這個情況來說,作弊卻是世界末日,而且目前早已有許多作弊的行為發生。

好比說,印尼的Sinar Mas公司砍伐原始林,造成重大生態和文化浩劫,然後他們在他們造成的荒地上種植棕櫚樹,你猜他們因此得到什麼呢?沒錯,就是抵減碳權。

 

碳除去了嗎?才沒有,碳增加了嗎?當然。

甚至有公司可以什麼都不做,就獲得抵減。

好比說,污染工廠的經營人可以宣稱,他們打算擴廠200%,但是後來把計畫縮減到只擴廠100%。由於這麼一段無意義的聲明,他們就可以獲得抵減碳權,然後就可以把碳權賣給別人,讓別人製造更多的污染!這真是愚蠢!

這種詐欺的項目數不清,而且許多最糟糕的詐欺情況都發生在所謂的第三世界裡,在那邊大企業可以為所欲為、無視於人。而且由於抵減的標準和法規相當寬鬆,所以他們幾乎可以隨隨便便就獲得碳權。

第一項和第二項駭人之處:總量管制和贈送制度以及抵減,都讓這個制度變得不公平且沒有效率,不過最後一項駭人之處,我稱為障眼法,更是使這一切變得危險。

你瞧,目前早已有許多真正的解決方案,不過充滿漏洞而且保證可以賺錢的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早已讓許多人忘掉這些解決方案。

世界各國甚至都還沒有對碳排放的總量達成共識,而這個量正是總量控制和交易制度的精髓,但是我們並未設計出公平且健全的方案,而是本末倒置地匆忙著手交易計畫和抵減。

有這麼多捏造的抵減計畫,贈送給污染者的龐大碳權,還有無法處理氣候變遷的不公義之處,你認為第三世界國家還會想參加全球碳總量管制嗎?我覺得不會。24如果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其實會妨礙我們限制碳排放量時,那麼這種障眼法真的是相當危險。

我們不需要讓這些人來設計解決方案,我們…也就是我們的政府,我們可以制定法律,一切自己來。

在美國已經有法律了,也就是清淨空氣法,這項法規了確認了碳是污染物,而且環保機關可以予以總量管制。那麼我們到底在等什麼?環保署加油!把碳管一管吧!

不過美國在2009年提出的一項總量管制和交易法案,排除掉清淨空氣法,把問題丟給市場去解決。如果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削弱我們制定強力法律的能力,那麼它就是種障眼法。

世界各地關心這個議題的公民需要說出他們想法和要求,我們要重新設計經濟架構,遠離化石燃料。不過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會讓這些公民認為,只要我們少開點車,換燈泡,並且讓這些人處理其它事情,一切就會好轉沒事。如果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製造出進步的錯覺,這就是危險的障眼法。

這些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的提案,絕大多數是在保護一如往常的作法。

目前美國補助化石燃料的費率,是再生能源價格的兩倍。這是怎麼回事?我們根本不該補助化石燃料!

這些人似乎不瞭解,不要讓碳進入大氣層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讓碳安全地待在地底下就好。

 

美國國會議員Rick Boucher,是相當知名的煤炭工業好友,他投票支持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他說:「這有助於電力事業繼續使用煤炭。」

鼓勵使用煤炭的法律,絕對無法阻止氣候變遷。這點毋庸置疑。

確實的總量管制、強有力的法律、公民行動、碳稅(費),以便償還生態債,並建立乾淨能源經濟,這就是我們拯救未來的方法。

下次有人告訴你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是當前最棒的方法時,請不要相信他們!最好是,你要告訴他們,他們大概也希望他們的未來能夠不受氣候變遷威脅。或許他們只是忘記,妥協也要有其限度,不能讓解決方案變得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我知道我們都不喜歡有所犧牲,就可以拯救地球,同時還能賺錢,但是請醒醒吧!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我們想解決問題的話,就不能有這種心態…或者說那些人的心態,就是他們這種心態讓我們掉進這淌混水。我們需要全新的作法。

雖然這麼做並不容易,但是我們應該要把夢做大,應該要設計出真正有效的氣候解決方案,而且現在正是時候了

2010/03/02

安妮•倫納德與東西的故事



當我跟朋友們談及我幾乎可以一整個晚上坐在那兒全神貫注地收聽一些有關東西的故事時,沒人相信那是真的。大概是因為他們還沒見識過安妮·倫納德。好幾十年來,安妮都沉湎于向我以及很多周遭的人解釋丟東西文化的荒唐之處。儘管一開始她對那些細節的爛熟於心會讓人眼前一亮,可真正吸引你聽下去的是她那種飽滿熱情的陳述力,仿佛能將一切蒼白黯淡的事實轉化為曲折離奇的情節。

倫納德很清楚如果要讓她的故事與眾不同,就必須將它傳送出去並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於是在2007年,她製作了一部極富感染力的線上電影 東西的故事》。在之後的六個月裏,這部影片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三百萬次的流覽量。

東西的故事》幽默並有力地解釋了我們的垃圾究竟從何而來,當被丟棄後又將去向何方。儘管這聽起來很耳熟,倫納德卻極富煽動性地將事實講述得催人動容,並幫助我們認識到那個龐大系統的愚蠢之處。

倫納德花了將近20年時間去強調意識到環境健康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司法公正問題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她還與很多家公益團體組織合作,諸如全球反廢物焚化爐組織無痛保健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以及可持續發展和消費工作組基金協會。這些合作專案籌集款項並致力於將資金用於建造一個更能持續運轉的未來。

倫納德花費了她大半生的時間去周遊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就是為了去親眼見證那些任意消費主義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及去見證那些產品製造者的辛勤勞動。為了給那些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爭取權益,她花去了不計其數的精力與時間——所有這些,便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倫納德一談起東西時,人們都目不轉睛的緣故吧。

Annie Leonard

My friends often don't believe me when I say I can spend an entire evening listening to stories about garbage and be completely mesmerized. That's because they haven't met Annie Leonard. She has been relentlessly explaining the absurdity of our throwaway culture to me and many others for decades. While her mastery of detail is impressive, it's her passionate style that transforms bleak facts into emotive stories that compel you to take action.

Leonard knew her story needed to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to make a real difference. So, in 2007, she made it viral through an infectious online film called The Story of Stuff. Within six months, more than 3 million view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atched the film. The Story of Stuff effectively and often humorously explains where all our stuff comes from, what resources are used to create it, whose lives are affected during its production, and where it goes when we discard it. While this all sounds familiar enough, it's Leonard's poignant questions and provocative truth-telling that help us see the profound stupidity of this system.

Leonard has spent the last 20 years rais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justice issues, working with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Global Anti-Incinerator Alliance, 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and the Funders Workgroup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grant maker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She has spent nearly half of her life traveling to more than 30 countries to witn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asual consumerism and the travails of those who make what we consume; and she has spent countless hours working to right these injustices. Which is why when Leonard talks trash, people cannot help but listen.

FROM: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Juci/33436/dz

推薦短片:The Story of Stuff東西的故事 時代雜誌2008年環境英雄榜







東西的故事......
全球數百萬人點閱
榮獲2008年SXSW互動網站獎
榮登時代雜誌2008年環境英雄榜

全球金融風暴強烈來襲,各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面對這個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竣的經濟不景氣,政府倉促提出因應對策,要發放829億的消費卷鼓勵消費,更提出4,000億的振興經濟特別遇算案。值此街頭巷尾熱烈討論要如何使用消費卷之際,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的日常消費,帶來了什麼衝擊?政府要振興的經濟,如果仍是過往的「舊經濟」,那人類是否還有未來?
就讓我們從我們所買的東西,它們的一生,來思考我們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經濟?我們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未來?
請來看看這部已經有數百萬人點閱的影片:「東西的故事」(Story of Stuff),讓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來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吧。
觀看影片,請至
有支援台灣繁體中文版

There’s a new school of thinking on this stuff and it’s based on 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
現在有種新學派,是根據永續性和公平正義來看待東西,
Green Chemistry, Zero Waste, Closed Loop Production,
這些新思維是:綠色化學、零廢棄、循環型生產、
Renewable Energy,Local living Economies.
再生能源和在地生活經濟。




2010/03/01

郭台銘的『春節文告』

一、如果:
1.
如果〜妳只是接電話,告訴客戶不知道、沒辦法。
2.
如果〜妳只是開訂單,不聯絡、不追蹤,有問題不回報、不處理。
3.
如果〜妳只是打報表,不確定數字的正確性。
4.
如果〜妳只是接電話,從未希望客戶有滿意的感覺;從未希望客戶多訂一些貨。
5.
如果〜妳只是認為自己是助理,從未想過自己一言一行代表業務、主管、老
闆、公司。

那麼,妳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助理,妳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取代。

二、如果:
1.
如果〜你從未將部門業績目標時時刻刻放在心中。
2.
如果〜你從未想過個人目標攸關部門目標達成。
3.
如果〜送樣後,從未想過結果如何,為什麼沒消息。
4.
如果〜報價後,從未追蹤為什麼沒有訂單,差多少可以成交。
5.
如果〜訂單多了,從未去想怎麼回事,隨波逐流、隨客戶起舞。
6.
如果〜訂單少了,不去追查什麼原因,毫無感覺、毫無動作。
7.
如果〜你從未想過在客戶面前更專業、更守信。
8.
如果〜工作不規劃、時間不管理、成本不控制、客戶不教育。
9.
如果〜你認為開發新客戶、新市場是麻煩的、痛苦的。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業務人員,你實在是我們大家的負擔。

三、如果:
1.
如果〜你不把客戶需求當作是非常的重要。
2.
如果〜你不把客戶抱怨當作優先解決的事項,主動追查檢討。
3.
如果〜你時常不準時送貨,當作客戶永遠都會等你。
4.
如果〜業務人員反應客戶的問題,你嫌他煩。
5.
如果〜客戶反應品質的問題,你嫌他挑剔,視他為爛客戶。
6.
如果〜你經常把〝很麻煩〞、〝有困難〞、〝不想做〞、〝不可能〞掛在嘴邊。
7.
如果〜你每天上班當作例行工作,不主動尋找問題、改善品質。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生產部主管,與你共事,我很疲勞。
  每日我們在外努力,沒有良好的品質,沒有良好的服務做後盾,一切效果會打折扣,對客戶的承諾都會跳票,我們便成口才一流、品質二流、服務三流的公司。

四、如果:
1.
如果〜有罵沒有稱讚、有懲罰沒有獎勵。
2.
如果〜對企業有利的,不立刻行動。
3.
如果〜經常把〝再看看〞、〝再研究〞掛在嘴邊。

那麼,我也只能偷偷的說,你不是一個稱職的老闆

五、結語
1.
我不是天才,因為天才只能留在天上;我們頂多是人才,但要有執行力才算數。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時間的壓力、品質的壓力、成本的壓力及業績的壓力,沒有壓力不是〝工作 '而是〝 玩耍 〞。本人深有同感,欠缺壓力還會使我衰老。

2.
去年,我們的表現平平。今年,我們目標都已確定,時間過了幾個月,雖然暫時達成率不佳,但我仍深具信心。

景氣、政治並不可怕,怕的是--------------------------------------------
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檢討的能力,沒有執行的能力。

 我有一個夢:
 我希望你們在組織中,都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我希望每個部門,在公司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我希望我們的產品、品質、服務,在客戶心中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我希望大家努力合作,辛苦的過程可以換來年終豐富的收割。
 我希望再享受一次,達成目標後〝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