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

佛法: 十二因緣 淨空法師

 十二因緣
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
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
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
三識。託胎一分氣息。
「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神識來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裡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
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
六觸。此出胎。
「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
「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受」,是有因果的。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
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
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
八愛、九取、十有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範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
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諦。

1991年淨空法師講述
疏鈔演義云: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三識。託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觸。此出胎。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十一生。未來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若還滅門。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證寂滅理為滅諦。 
『緣覺攝者』。本經沒說緣覺,緣覺就包括在聲聞裡面。『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這十二支,就是十二個科目。『而束之不出四諦』,「束」就是「歸納」,歸納起來也離不開四諦。所以四諦在小乘法裡是根本法輪,十二因緣不過是把四諦展開來,詳細說明而已。『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梵語辟支佛,「辟支」翻做「緣」,「佛」翻做「覺」。所以緣覺就是辟支佛。他是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這一類人雖然也度眾生,但是不主動,跟阿羅漢一樣,你去找他,他看你過去生中跟他很有緣份,就度你。你去找他,他會入定觀察,如果過去生中跟他沒有緣,就不度你。為甚麼?因為講了你不相信,也不願意聽,所以他省得說話,你也省得煩惱。菩薩慈悲心重,主動教化眾生。阿羅漢跟辟支佛不主動教人,所以屬於小乘。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從這一段開始,將給我們簡單說明,甚麼叫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此地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但不是根本無明,而是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四諦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二行。業障業道。』。第二是「行」,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識,都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就是業障業道,我們今天通通在造作。『此二支屬過去』,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你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以人道做例子說明,其餘五道都沒有例外,都是一樣。
『三識』: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託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講「游魂為變」,「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游魂」。說游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他這兩句話「游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那裡來?「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振動。振動、 光動,是一個幻像,不是真正有物質。所以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易經」中說的,跟現代科學能相應。佛法說得更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在唯識裡面是「見分」,「物」是「相分」。見相同源,見相不二,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所以說神識來投胎。
說老實話,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不見得!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兒女。為甚麼不生?沒有緣。兒女要跟你有緣,他才會到你家裡來投胎。他跟你沒有緣,不會到你家投胎。換句話說他去投胎是要找對象的,你求他,他未必理你。他去找對象,找甚麼對象?過去生中存在的關係。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因緣: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你們彼此互相有恩惠,他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來投胎。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子賢孫,他是來報恩的,怎麼都學不壞,所謂的好兒女、孝順兒女,這是過去修的善因。
第二種是報怨的。過去世你跟他有仇恨,這一世遇到,來做你兒女,將來長大了,做敗家子,攪得你家破人亡,他是來報復的。所以與人不能結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預防,他投胎投到你家裡怎麼辦?你怎麼防法?你把那個人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識到你家來做你的子孫,做你一家人時,你怎麼辦?所以決定不能存害人之心!這就是所謂忤逆的兒孫,攪得家破人亡。
第三類是討債的,討債鬼。是父母過去欠他的,他來討債。如果欠得少,養個兩、三年他死了,你為他花了不少錢,還清了,他也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學畢業,快要可以做事情,他走了,這就是討債鬼,債務討清,沒事了,就走了。
第四種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他這一生遇到了要還債,他要努力工作供養父母。那也要看你們之間債務欠的多少?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對父母物質供養很厚,如果欠的債務很少,他對父母的生活供給很刻薄,反正讓你餓不死就好了。為甚麼?還債的!這一類人對於父母雖然能供養,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報恩的有孝順心,還債的沒有孝順心,甚至於眼裡還嫌棄父母,討厭父母,但是他生活費用會給你,至於多少?那要看他從前欠你多少。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家人就是這個關係集合。
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凡是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都是如此,只是恩怨債務更少一點。恩怨債務多的時候,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遠一點就成為親戚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你走到馬路上,一個陌生的人對你點頭笑一笑,也是從前的緣份。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識,一看到就不順眼,也是過去的緣份。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真是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係。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免得來生再還,這事情很麻煩,所以儒、佛的聖賢教訓,都是勸我們把這些恩怨化解,這是最善、最圓滿的方法。這就說明投胎不是隨便偶然的,它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係。剛投胎來的時候,就叫「識」,不能叫它是「名」,所以母親懷孕,是神識來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裡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名色」。「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六觸。此出胎』。第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受」, 是『領納前境好惡等事』。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自己拉的大便也吃。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是沒有「受」,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感受。在沒有「受」之前,我們中國人常講「天真」,他心裡面清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在從前,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在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十歲以前不知道,這是童年的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為甚麼?我看他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換句話說,他的童年時間縮短,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呢?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的好惡。他們的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了。從前那種農村社會,童年天真時間反而長,現在縮短了。
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做,來生投胎做人,太苦了,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人的味道沒有了,換句話說,人生的意義、價值喪失掉,這是我們要覺悟。所以這個「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這一生當中,受苦受樂,不必怨天尤人,為甚麼?皆是自作自受!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起這個念頭,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造罪就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保佑他要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拿去燒掉,這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個「受」,是有因果的。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八愛、九取、十有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範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十一。未來受生事』。第十一「生」。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迴。你要曉得為甚麼有輪迴?輪迴的道理是甚麼?十二因緣就是給你解答這問題。為甚麼有輪迴?輪迴是自己造的,輪迴的現象就是這樣可怕,這是我們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如何離開輪迴?實在講,離開輪迴,果上是離不開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去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果報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從「因」跟「緣」上解決,把「因」跟「緣」斷掉。我們曉得「愛」是緣,你能夠一切不愛了,你生死輪迴就斷掉,也脫離輪迴。大概權教以下,權教菩薩,緣覺聲聞,都從這兩個地方下手斷掉的。利根的菩薩,大乘菩薩、實教菩薩,從「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愛取不斷,但心裡頭不落印像」,這最高明。跟諸位說:「密宗就是從這裡斷。」我們想想,有沒有這個本事?「愛取不斷,心地清淨,不落印象」,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斷愛、斷取、已不容易;斷「有」是非常不容易。那是大乘菩薩才做得到,叫做遊戲人間,那才真正得大自在。有「愛」、有「取」,沒有「有」,他不會墮落輪迴。我們今天做不到,只有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們也「有」,我們「愛」「取」「有」都有,我們愛阿彌陀佛,取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這樣就帶業往生了。
因為這「阿彌陀佛」,六道輪迴裡找不到-三惡道裡頭沒有,阿修羅、人道、天道裡也都沒有阿彌陀佛。所以你在阿彌陀佛上搞「愛」 「取」「有」,六道裡頭都沒有辦法受報,只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受報去。這個妙啊!所有一切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一個法門妙。我們今天「愛」「取」「有」三條都斷不掉,換一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所以我勸同學們,天天看阿彌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不可以一天中斷,真正要做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就好。
『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這是把四諦展開,成為十二因緣,『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這跟「聲聞」不一樣,「聲聞」是從「苦諦」悟入。「緣覺」是從「集諦」斷惑。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這裡我們講流轉,隨順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輪迴。如果要超越六道輪迴,你把十二因緣反過來看就明白了,這叫還滅門。『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那「行」就滅了。『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你反過來看的時候,就是智慧。就把這個宇宙人生看破。所以『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他的斷證跟聲聞是一樣的。他比聲聞聰明,所以『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聲聞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緣覺習氣都斷了。所以比阿羅漢的功夫要高。
習氣是甚麼呢?佛經裡有一個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現在你把酒瓶中的酒倒得乾乾淨淨,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酒了,你再用乾布把它擦乾淨,可是聞聞還有酒味,用酒味比做習氣。所以佛弟子當中,有很多是富貴子弟,跟佛出家,富貴人都有傲慢的習氣,他證了阿羅漢果,傲慢確實斷掉,真沒有了,但是有的時候那個驕慢的態度還在,這就叫習氣。是不是真有?真的沒有,他對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習氣還在。所以說煩惱容易斷,習氣難斷。但是習氣往往會引起別人誤會,因此要學謙虛、恭敬、禮讓,學這些來斷習氣。
『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雖然十二因緣,講得比較詳細,歸納起來不外四諦。四諦是講「苦、集、滅、道」。「集諦」就是起惑造業,「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愛」、「取」是現在的煩惱,所以這三支都是屬於煩惱,就是惑業苦中的迷惑。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記住,無明是過去世的事情,是無可奈何。現在對於一切法要是生了「貪愛」,要是想「執取」,「執取」就是佔有,這都是迷惑顛倒,這些是煩惱道。「行」是屬於過去世造的業。「有」是現在的,是這一生當中造的業。既然有業,當然就有果報。所以「行」與「有」,這兩支就是造業,是屬業道。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佔有慾」,(現在心理學上講「佔有慾」),就是佛門講的「造業」,善業自有善果,惡業定有惡報,惡報是在三惡道,善果是在三善道。總而言之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業實在不能造。
不造業,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為甚麼?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這怎麼得了!所以一切法門,都是在幫助我們斷惑,消業,出離六道輪迴。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最穩當,無過於「念佛法門」。我們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想佛、念佛,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把這一句佛號忘掉,這也是在造業,這造甚麼業?造淨業,就是造念阿彌陀佛的業。這個業還算不錯,為甚麼?三界六道裡頭沒有這個果報,三善道裡面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也沒有阿彌陀佛。所以叫做淨業。造淨業,將來的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除這一條路之外,實在找不到第二條路好走了。善惡業都不能造,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為,專念彌陀,求生淨土,這樣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
所以「無明」、「愛」、「取」、「行」、「有」,就是四諦裡頭的「集諦」。除這五支之外,其餘的七支皆是「苦諦」。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過去世造的因,現在得受報;「愛」、「取」、「有」,是現在造的因;「生」、「老死」是來生受的果。所以你要問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十二因緣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流轉門」。「流」甚麼?按著這十二因緣順序來走,按順序走,這就是製造六道輪迴。如果反過來呢?就叫「還滅門」。
『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人為甚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生有甚麼好處?生的後果就是老死。那為甚麼有生?因為有「取」,為甚麼有取呢?因為有「愛」。這樣翻過來往上去找它的原因,這是智慧。十二因緣中,只要你能斷一條,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從那裡斷?要從「因」、「緣」上斷;「果」上是斷不了的。
有些愚痴的人,覺得活得很痛苦,誤以為自殺就可以了斷,自殺是從果上斷,是斷不了的。因為自殺之後,沒幾天又投胎來了,活得更苦,還幹六道輪迴。所以自殺是沒完沒了,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問題愈搞愈糟,來生比這一生不曉得要苦多少倍。這是做不得的。必須要在「因、緣」上斷,就是「集諦」上斷,「苦諦」上沒有辦法斷的,苦是果。
我們曉得「無明」、「行」,是過去生中的因緣,過去世的怎麼能斷呢。只有從現在生中去斷,現在生中,查查十二因緣,只有「愛」、「取」、「有」這三支,就這三支中如果能夠斷一支-或者你把「愛」斷掉、或「取」斷掉、或「有」斷掉。這三支斷一支,就行了,就可以出離六道輪迴,這叫「還滅門」。你有這個智慧,知道事實真相,曉得從那裡下手,這就是「道諦」。「道」是修行的方法門道,你找到了。依此修行超越輪迴生死,就是「滅諦」。證「寂滅理」為「滅諦」。這是說明十二因緣,不出四諦。
「緣覺」雖然度眾生,實在跟阿羅漢差不多,他不是主動的去度化眾生,而是眾生去求他,他才肯教。眾生不去求他,他不會去找人的。不像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所以他度的眾生不多也不廣,因此把緣覺合在聲聞一起,我們稱它做小乘。如果講三乘呢,那麼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資料來源: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www.amtb.org.tw/pdf/22-05jiangji.pdf

2014/07/21

齋明寺 禪修及建築行

由「建築師雜誌社」主辦的「2012台灣建築獎」得獎名單出爐,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執行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畫」,以低調單純的「減法設計」融合新舊建築,獲得首獎。

頗有禪意的雨水落水回歸大地設計


舊齋明寺創建於清道光年間(約公元1840)已列名三級古蹟保護

敬字亭建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



日式石燈,由日本人捐設

禪修法詳參閱 聖嚴法師教禪坐

禪修課程詳


2014/07/15

2014年有機農業推動志工種子培訓營簡章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主辦單位:台灣有機食農遊藝教育推廣協會
培訓日期/地點:
1. 103. 9/69/7    /中華電信局陽明山會館<主軸:生態、生命與農業>
2. 103.10/18~10/19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 <主軸:生產與農業>
3.103. 11/111/2   /台東池上杜園與附近村莊<主軸:生活文化與農業>
4.103. 12/612/7   /日月老茶廠、水里鄉附近農場<主軸:有機生活推動與實踐>
預定培訓人數:5060/梯次
培訓費用:新台幣9,000/人(含四梯次共八天研習、食宿、雜支、秋收音樂會門票、行政、保險等費用,不含交通費,13梯次單次參加2,600/次、第4梯單次參加3,000/次)
聯絡電話:(02866189160928641396 李美雲小姐   傳 真:(0229361968
E-mail  xz028802@mail2000.com.tw     
  址:www.to-farmers.org.tw

一、緣 
在各種產業中,農業無疑是跟我們所生活的這一塊土地最為密切相關,而且不論我們是否以此種產業謀生,我們確實均有賴此種產業的產品而維生。如果說農業是不可避免的產業,那麼此種產業活動所帶來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長期以來台灣農業的走向隨著糧食需求量增加與工業、化學技術的發達,農業生產也逐漸趨於機械化、專業化,大面積生產單一作物及農業化學藥劑、化學肥料不當的使用,造成地力降低,土壤鹽化、酸化、沖蝕,以及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逐一顯現。這不僅破壞了地球上自然生態體系的平衡,對於國內整個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經營與所生產出來的食物對於人類的健康更是一大威脅。因此,如何發展出一套兼顧自然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該是未來永續農業追求的方向。

近些年來,國人環保意識昇高,追求健康安全的糧食與崇尚有機生活方式的人口也逐漸增加。有機農業因受到各先進國家極力推廣,連帶全球有機食品與相關產業市場成長速度也急速增加,我國亦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帶來農業衝擊影響,更加促使「有機農業」的發展有其必要性,也相對誘發更多從事有機生產、流通、消費人口(組織)日漸擴增的現象。
「有機農業」的推展內容除了生產技術外,有關技術研發、教育、推廣及有機農產品銷售均應包括在內,且因其有別於慣行農業,故其組成份子(生產者、流通業者、消費者)與消費形態均有其獨特性,甚至有部份人是基於重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飲食健康、宗教信仰、人文關懷、商業契機等非農業相關背景的人所組成。
因此,對於有機農業專業知識、經營管理、認驗證規章、執行、環境生態保育、生活文化、消費形態的需求甚為迫切。依過去經驗來看,這些資訊獲取的管道與途徑大多藉由各試驗改良場或民間驗證單位舉辦的教育訓練活動、觀摩、研習會….等活動獲取,其中又以教育訓練的成效最佳,其不僅可以扮演人力資源發展角色,更可以提供技術、知識、資訊的傳遞與人際之間交流及誠信互助的關懷,對於有機農業之發展與其永續經營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顯然關心台灣的農業發展,不能只靠農民或農政單位,而是全民所要面對的課題。如要將「有機農業」發展導入「產業化」,除了提昇認驗證品質外,藉由生產、生態、生活與提昇每個人尊重萬物生命的價值,進而強化生產者、流通者、消費者對於有機產品的信任度與長期支持,才是突破國內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瓶頸。
基於上述的前提與信念,本會自2004年起在農委會農糧署支持下,提出培訓「有機農業推動志工種子團隊」計劃,以結合一群理念相似、需求相仿且具有服務熱誠一群熱心人士群策群力共同推動「有機生活教育」理念與協助民眾落實「有機生活化生活有機化」的紮根工作,進而將有機產品消費群加以擴大。
歷年來本會亦陸續邀集各領域專家及志工,共同推廣有機教育及生活理念
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合作推廣有機食農教育相關動靜態的研習與活動
,成效斐然,已為各界肯定。不少結業有機農業推動種子志工逐漸會在自己生活周遭向親友或自己居住社區推動有機產品共同購買,有人投入有機產品銷售行銷
、有人已定期在社區大學、中小學校協助設置有機菜圃與舉辦推廣、農事體驗、有機生活教育推廣並自2013年起配合新北市政府辦理中小學營養午餐使用有機蔬菜,組成「校園有機食農教育教師團隊」前往校園進行60場食農教育推廣活動與教導有機農業相關課程及協助設立有機農民市集與推廣。這期間志工們在藉由共購有機產品機會,與其他相關活動的參與中,除了與農友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外,也經常出現志工們攜老扶幼的帶著全家人共同參與有機生活推廣活動的溫馨場面。由此可見,「有機食農遊藝教育推廣」,正是可提供民眾進一步親近大自然、親近土地、農業與培養生活、心靈美學觀外,無形中也扮演著家庭親子歡樂關係增進的意涵。本會也更期待能從每位種子志工家庭中逐步實踐有機生活,而擴展至鄰里社區與團體,藉由點、線、面的連結來促使國內有機產業市場能更加活絡與逐步建立有機農業推廣志工人才庫,打下永續農業的根基。

二、培訓目的                             
1. 強化有機生產者、流通者、消費者之知識及態度,並讓有機生活觀念普及化。
2. 藉由有機農業種子志工的推動,將有機消費理念推展至自己居住社區成 立有機生活研習站、規劃有機生態旅行、出版認識有機農業農場相關書刊供民眾參考。
3. 協助設立有機農夫市集、賣場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與推薦優質有機農產品至國內外銷售。
4. 發展「農村導覽員」的一套養成機制,賦予有機農場旅遊活動深厚且多元的意義與功能。
5. 培養有機食農教育推廣種子教師團隊至中小學校園宣導,引導學生老師家長落實有機生活化,生活有機化於日常生活中與持續觀察農村自然與人文現象,口訪在地農民(或農民團體)甚或參與農事形成互動,將有助於提出貼切的農業問題,是了解並關心農業發展的可行途徑。
【報名方式:請依下述程序辦理報名!謝謝!】
1.電話報名→請先以電話或E-mail告知參加姓名、人數與聯絡電話,以確認是否額滿。
TEL:(02866189160928641396 李美雲小姐
E-mailxz028802@mail2000.com.tw
2.劃撥繳費→確認後,依您所報名的人數,三天內將所需費用匯入郵政劃撥帳號19998891,戶名:社團法人台灣有機食農遊藝教育推廣協會,劃撥單背面請註明參加「2014年有機農業推動志工種子培訓營」及「參加者姓名」。
1. 傳真或E-mail:自電話或E-mail報名當日起3天內,將填妥之報名表及完成劃撥之「郵政劃撥儲金存款收據」傳真至(0229361968,超過時限,名額將由他人遞補,經報名繳費,概不受理退費。

注意事項】
    請儘量穿著輕便透氣舒適衣物、便鞋.
    請自備環保餐具、環保杯、文具用品、筆記本.
    住宿者請自備盥洗用具、毛巾、拖鞋、過夜用品、常備藥品.
    戶外課程請自備水壺(以隨時補充水份)、遮陽物品、防曬油、防蚊液、雨具.
  本會於研習前57天會另發研習通知給參與學員,請學員儘可能將E-mail填妥,以減少能源浪費。無E-mail者將會以電話或簡訊通知。請多多配合,謝謝您的合作與支持。
    學員住宿基本上安排4//宿或通舖,如需安排2/間的話,差額費用再請學員自行補貼。
    若活動因如颱風、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之原因而無法如期舉行時,本會保有延後舉辦或取消活動的權利。
    繳費後,因故無法參加者,請於活動7天前先以電話、傳真或E-mail通知主辦人,方能辦理退費,本會並酌扣手續費30%;如於7天內申請退費者,恕難受理,請多多包涵。
    排定研習內容如遇講師因事無法前來授課,本會保有作適度調整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