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ra 1. 2 yogash citta-vrtti-nirodah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 Yoga is the control (nirodhah, regulation, channeling, mastery,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stilling, quieting, setting aside) of the modifications (gross and subtl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mind field.
2011/10/26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下載在iPad的第一本書
Steve Jobs傳記內,Steve Jobs在自己的iPad 內下載的第一本書,
是一個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 的自傳"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
此書是Steve Jobs在19歲(1974年)至印度禪修壯遊時,看到的第一本英文書.爾後每年他幾乎都翻閱一遍
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簡介:
尤迦南達大師一八九三年一月五日出生於印度戈勒克浦爾,一九一五年取得加爾各答大學文學士學位,同年正式加入僧團。一九二零年起旅居美國,展開為期約三十年的西方弘法生涯。一九五二年三月七日在加州洛杉磯畢爾特摩爾(Biltmore)飯店歡迎印度大使畢內‧山(H.E. Binay R. Sen)的宴會致詞完畢後,進入最終涅盤。
人類自古以來致力於追求最終的「道」。這個法門數千年來以不同的名稱和外貌存在於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近世紀以來,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和對於求法者嚴格的條件限制,使得這無上的法門名存實亡。十九世紀中期,當整個地球的大環境再度成熟時,喜瑪拉雅山傳奇不死的聖者巴巴吉將此「直接與上帝接觸」的無上法門傳給了印度聖人拿希里‧馬哈賽,並經由他的請求,放寬了對求法者條件的限制。拿希里開始傳授這個名為克利亞瑜伽的古老法門,造就了許多聖人徒弟。聖尤地斯瓦爾即為他主要的徒弟之一。
尤迦南達一九一零年高中畢業後,遇見了聖尤地斯瓦爾並成為他首要的徒弟。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肩負著平衡精神與現代科學文明的使命,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是近代第一位將此亙古不變的真理法門從印度傳至西方社會的聖者。如此一來,晚近失傳已久「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至高無上「道」的法門,二十世紀終於在東西方廣為流傳。
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在美國創辦了自我了悟聯誼會(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一九二四年起他巡迴全美演講,廣授克利亞瑜伽法門。各行各業許多傑出人士相繼成為他的追隨者,如農業專家路德‧柏爾本(Luther Burbank),女高音阿美利塔‧加利庫爾奇(Amelita Galli-Curci),喬冶‧伊士曼(George Eastman)(柯達相機的發明者),詩人愛德溫‧馬克姆(Edwin Markham)和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等。一九二七年喀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正式邀請他到白宮訪問。
他在一九四六年出版的自傳,以幽默輕鬆的筆調,一連串生動有趣真實的生活故事,寫出文學史上罕見的一位開悟聖人生平的體驗及內在的感情世界。此書曾榮登一九九七年洛杉磯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譯成十八國文字。被公認是現代靈性書籍的經典之作。
摘自:http://sm21.net/jing/yogananda2/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中文網路版:Steve Jobs傳記內,Steve Jobs在自己的iPad 內下載的第一本書,
是一個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 的自傳"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
此書是Steve Jobs在19歲(1974年)至印度禪修壯遊時,看到的第一本英文書.爾後每年他幾乎都翻閱一遍
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簡介:
尤迦南達大師一八九三年一月五日出生於印度戈勒克浦爾,一九一五年取得加爾各答大學文學士學位,同年正式加入僧團。一九二零年起旅居美國,展開為期約三十年的西方弘法生涯。一九五二年三月七日在加州洛杉磯畢爾特摩爾(Biltmore)飯店歡迎印度大使畢內‧山(H.E. Binay R. Sen)的宴會致詞完畢後,進入最終涅盤。
人類自古以來致力於追求最終的「道」。這個法門數千年來以不同的名稱和外貌存在於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近世紀以來,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和對於求法者嚴格的條件限制,使得這無上的法門名存實亡。十九世紀中期,當整個地球的大環境再度成熟時,喜瑪拉雅山傳奇不死的聖者巴巴吉將此「直接與上帝接觸」的無上法門傳給了印度聖人拿希里‧馬哈賽,並經由他的請求,放寬了對求法者條件的限制。拿希里開始傳授這個名為克利亞瑜伽的古老法門,造就了許多聖人徒弟。聖尤地斯瓦爾即為他主要的徒弟之一。
尤迦南達一九一零年高中畢業後,遇見了聖尤地斯瓦爾並成為他首要的徒弟。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肩負著平衡精神與現代科學文明的使命,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是近代第一位將此亙古不變的真理法門從印度傳至西方社會的聖者。如此一來,晚近失傳已久「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至高無上「道」的法門,二十世紀終於在東西方廣為流傳。
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在美國創辦了自我了悟聯誼會(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一九二四年起他巡迴全美演講,廣授克利亞瑜伽法門。各行各業許多傑出人士相繼成為他的追隨者,如農業專家路德‧柏爾本(Luther Burbank),女高音阿美利塔‧加利庫爾奇(Amelita Galli-Curci),喬冶‧伊士曼(George Eastman)(柯達相機的發明者),詩人愛德溫‧馬克姆(Edwin Markham)和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等。一九二七年喀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正式邀請他到白宮訪問。
他在一九四六年出版的自傳,以幽默輕鬆的筆調,一連串生動有趣真實的生活故事,寫出文學史上罕見的一位開悟聖人生平的體驗及內在的感情世界。此書曾榮登一九九七年洛杉磯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譯成十八國文字。被公認是現代靈性書籍的經典之作。
摘自:http://sm21.net/jing/yogananda2/
Steve Jobs傳記內,Steve Jobs在自己的iPad 內下載的第一本書,
是一個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 的自傳"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
此書是Steve Jobs在19歲(1974年)至印度禪修壯遊時,看到的第一本英文書.爾後每年他幾乎都翻閱一遍
瑜伽行者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簡介:
尤迦南達大師一八九三年一月五日出生於印度戈勒克浦爾,一九一五年取得加爾各答大學文學士學位,同年正式加入僧團。一九二零年起旅居美國,展開為期約三十年的西方弘法生涯。一九五二年三月七日在加州洛杉磯畢爾特摩爾(Biltmore)飯店歡迎印度大使畢內‧山(H.E. Binay R. Sen)的宴會致詞完畢後,進入最終涅盤。
人類自古以來致力於追求最終的「道」。這個法門數千年來以不同的名稱和外貌存在於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近世紀以來,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和對於求法者嚴格的條件限制,使得這無上的法門名存實亡。十九世紀中期,當整個地球的大環境再度成熟時,喜瑪拉雅山傳奇不死的聖者巴巴吉將此「直接與上帝接觸」的無上法門傳給了印度聖人拿希里‧馬哈賽,並經由他的請求,放寬了對求法者條件的限制。拿希里開始傳授這個名為克利亞瑜伽的古老法門,造就了許多聖人徒弟。聖尤地斯瓦爾即為他主要的徒弟之一。
尤迦南達一九一零年高中畢業後,遇見了聖尤地斯瓦爾並成為他首要的徒弟。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肩負著平衡精神與現代科學文明的使命,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是近代第一位將此亙古不變的真理法門從印度傳至西方社會的聖者。如此一來,晚近失傳已久「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至高無上「道」的法門,二十世紀終於在東西方廣為流傳。
一九二零年尤迦南達在美國創辦了自我了悟聯誼會(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一九二四年起他巡迴全美演講,廣授克利亞瑜伽法門。各行各業許多傑出人士相繼成為他的追隨者,如農業專家路德‧柏爾本(Luther Burbank),女高音阿美利塔‧加利庫爾奇(Amelita Galli-Curci),喬冶‧伊士曼(George Eastman)(柯達相機的發明者),詩人愛德溫‧馬克姆(Edwin Markham)和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等。一九二七年喀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正式邀請他到白宮訪問。
他在一九四六年出版的自傳,以幽默輕鬆的筆調,一連串生動有趣真實的生活故事,寫出文學史上罕見的一位開悟聖人生平的體驗及內在的感情世界。此書曾榮登一九九七年洛杉磯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譯成十八國文字。被公認是現代靈性書籍的經典之作。
摘自:http://sm21.net/jing/yogananda2/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完整繁體中文網路版: http://sm21.net/jing/yogananda2/
英文版 Autobiography of a Yogi :http://crystalclarity.com/yogananda/
2011/10/17
將心比心 將心比佛 鄭石岩在書軒講座 2010年11月11日
(靜思書軒心靈講座:鄭石岩VS慈韻對談)
鄭石岩教授曾任中學教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累積了三十幾年豐富的輔導與心理諮商經驗,對禪學的體悟更是透徹。他的著作超過四十本,演講次數多達數千場,結合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心理科學,同時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
髓,陪伴許多人成長。
【談成長】
Q:首先請鄭教授先談談:您成長歷程中讓您印象深刻的回憶。
鄭: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證實,人在零至四歲時,腦神經網絡幾乎就已經發展完成了,之後的改變不多;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在這段時期最大。
我生長在窮困的鄉下,母親帶著我接觸了不同的環境。從一個教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那表面上是一個辛苦、窮困的環境;但是,一旦環境裡有愛、有智慧,窮困的環境反而使一個人有更多的機會歷練與學習。
我們家前面有一棵大樹,在我的記憶中──某年夏天,我走路還搖搖擺擺的時候,母親在大樹底下摟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你長大後,媽媽一定讓你去念書,走出鄉下,這樣就不會像媽媽一樣只是個村婦。」
我初中時,一位老師知道我不考高中,因為我當時認為初中畢業已經很好了。他問我將來要做什麼?我說:「老師您不是認為我手很巧、是很好的木工人才嗎?所以我想去學木工。」
第二天,老師說有件事要和我商量。他說:「班上如果有一個人能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我會很有面子。我覺得你努力一點,一定可以考上,我替你報名如何?」我想,既然老師都這麼說了,人總要有情有義,我便答應他了;沒想到,他還買了參考書給我。幸好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真的考上了第一志願。
老師接著表示要借我錢去念高中,但我母親一口回絕。
母親說:「你考取高中,媽媽很高興;但是錢只可借一時、不可借長久。我已經替你想過了,你可以去賣水果賺錢用來讀書。」
第三天,她買了四十斤芭樂回來,還借了一把秤子和籃子,要我拿出去賣。那天晚上,我「盧」了整夜,一直不想出去賣。
她說:「你要記得,如果腳肚不長肉,光是骨頭是走不出去的。如果你不去賣,明天媽媽自己挑出去賣。」
我們家當時窮到連米都沒有,不可能自己吃下四十斤芭樂。
所以,第二天早上,我只好硬著頭皮挑著四十斤芭樂、走十幾公里路去市場賣,到下午三、四點便賣完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發覺自己不只腳肚長肉,肩膀及胸口都長肉了;如同母親所說,能抬頭挺胸走出去了。
Q:您從高一開始就挑水果賣,還做過水果批發生意,您如何看待這段成長歷程?
鄭:這是我人生中覺得很精采的一段經歷,總讓我感到:路是人走出來的。
開始賣水果後經過一個月,我便改做小批發生意,一天買賣兩百斤水果。當時我用自己賺的錢買了一輛腳踏車,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從我家到宜蘭六公里,再騎十公里到羅東賣水果,賣完後再騎十公里回宜蘭中學上課;下了課,得馬上去產地收購兩百斤水果。所以,我是一面讀高中、一面做生意,可謂「雙主修」。
高二及高三時,我已經學會從產地收購水果,再請生產的農民八點鐘前直接載到宜蘭,我一一裝簍,再透過花蓮貨運送到台北的中央市場賣,一天可做到兩千斤的水果買賣。沒有水果生意可做時,我還做過農夫、當過伐木工、建築工等。
老實講,這段生活是很辛苦,心裡卻很充實。我常覺得佛菩薩就在我身邊鼓勵我,讓我感到溫暖,碰到某些大難題時也一樣,因為我是學佛的孩子。我七歲時就去宜蘭雷音寺學佛,高中時每天打坐,讓我記憶力與專注力都增強,也讀了不少佛書,
這對我有很大的助益。因此,我發展出一種特別的宗教情操。
當我攜帶兩百斤水果、騎著腳踏車經過蘭陽溪橋時,往東看是太平洋,往西看是太平山,兩旁都是「太平」;還不到清晨六點,太平洋天邊的朝陽十分美麗,似乎看到了東方琉璃淨土,那是藥師佛的世界。晚上下課回家,看著太陽餘暉,則讓我想
到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談親子】
Q:教授的媽媽今年九十歲了,還耳聰目明;教授也有兩個優秀的兒子。請分享您的家庭相處之道。
鄭:我大學研究所一畢業,很順利地考取了高考;於是,我計畫慢慢地將全家搬遷到台北。因為我是長子,母親希望我能做火車頭,帶領弟妹整個家往前走。我很感恩太太和我一同努力,待我的弟妹們像自己的親兄弟姊妹一般。我們現在幾乎全都住在木柵附近,最遠的則住在新店,可以常常互動;不只如此,連我太太娘家的兄弟姊妹也都住在附近,彼此常來往,會一起聚餐、登山。
我母親今年九十,我的小孫女每個星期一回來,就會被抱去和我母親談談話,母親會很開心,像注入新血、新希望般。心理學研究過,老人家如果有機會接觸兒童和幼兒,分享親情,身心調和會更好,因為童言稚語能使老人家活化起來。
心理學的研究或美國大型研究也發現,在青少年階段以前,和家人、特別是與父母親有較多的互動、感受過家庭溫暖的人,進入壯年之前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比較少、身體較健康,在工作的適應方面也表現得比較好。
所以,我希望能推動家庭成員及親友之間相互往來與支持。社會需要把像慈濟這樣的大愛,放進家裡、親友間、社區裡、社會裡,讓每個人都能有溫暖的感受,這樣下一代會成長得更好,也會更健康。
從教育的觀點來講,鼓勵與引導孩子在生活經驗或磨練上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孩子小時候,我會帶著他們做家事,做志工或演講時也帶著他們,還帶他們參觀公司或工廠。如此一來,我相信他們將來的視野與待人接物會有比較大的彈性。
【談煩惱】
Q:教授有很多心理輔導和諮商方面的經驗,請您分享心得或相關個案。
鄭:我是第一屆張老師,受訓後主修輔導領域。無論我做行政工作多忙,我在晚上或週末都會抽出時間做義工;沒想到,這個實務工作就這麼做了將近四十年。
我原本主修親子關係;後來因有人討論婚姻,我只好深入研究婚姻問題。因為我又做了十五年政府高科技發展的行政工作,讓我看到高科技及職場的變化是社會面臨的嚴重問題,所以又開始從事生涯輔導方面的工作。
二十幾年前,當時的台大陳榮基教授找我一起推動安寧病房臨終關懷。無形中,我從人生下來一直到往生的過程,全都接觸過了。在進行輔導或諮商過程中,尤其是臨終關懷時,我有很深的感觸和發現。人的一生中,如果成長環境及周邊的人給予較多的負面情緒,像是逃避、憂愁、不滿、忌妒、怨懟等,這類的人活得會比較苦,因為煩惱、障礙多,情染較深、我執較重,人生就不容易揮灑開來。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正向、樂觀積極的部分較多,那麼人生就會比較快樂,成功機會也比較大。像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等正向觀念,對人生也有很大的助益。「不害」指的是心存愛心,有大愛精神;若能「精進」不懈,就不易被挫折
打倒;若懂得放鬆、能「輕安」看待世事,壓力就會減少;若不過度放縱自己──亦即「不放逸」,就比較能集中精力經營人生,生活作息規律嚴謹,也比較健康;若懂得割捨──行捨,不論感情或事物都容易放下,便能體會「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在輔導諮商過程中,我會先讓他們儘量傾吐心中的情緒;若發現他們看事情的態度都是負面的,我的工作就是協助他們找到正面的方向,面對自己,讓他們能看見光明,對未來抱持希望;如此一來,他們就比較容易走出人生的陰霾。
前年的金融風暴中有許多人被資遣、失業。當時有一位穿著西裝的男士來找我,他嘆一口氣說,真的活不下去,不如死掉算了。因為他被資遣了,而且把父母親的退休金拿去投資,虧了很多錢,因此壓力很大;講給太太聽後,太太也煩惱得生了病,他實在不曉得該怎麼辦。
我告訴他,他現在就像在海上碰到海嘯的船長,船體崩裂,無法再航行了;現在,他需要的便是尋找「救生設備」,這樣才有希望。
他回答說,他連救生設備也沒有了;我說,船即使解體了,總會找到漂浮物,只要抱著漂浮物就可能會獲救,或自行漂到岸上。所以,只要有工作,待遇少沒關係,不能一直在家煩惱;要去工作,保持和社會互動,才會有信心。
他說,有朋友要他過去工作,但一個月不到兩萬塊,連還利息都不夠,如何活下去?我說,現在找的是暫時的漂浮物,不是船;只要有工作,心裡就不會空虛,家人也會認為至少還有希望,家庭便能穩定下來。他離開時,我請他畫一幅:在大海上,有一個人抱著漂浮物,正等待機會尋找新的船,帶領家人前往新世界。
不久後,他打電話給我,他原本去夜市工作,月入一萬多塊錢;兩個月後又找到新工作,現在勉強可以維持家庭生活,所以來電感謝我。我鼓勵他:「以後還有大船等著你呢!」
人生都會碰到不如意或挫折;若有人能在受挫者最需要時支持他,就會讓他感到有溫暖、有信心,這也是心理諮商的工作與責任。人其實不怕災難,怕的是沒有智慧面對。
【談壓力】
Q:現代人充滿了許多壓力,因此焦慮不安。請教授談談壓力是什麼?該如何面對或解壓?
鄭:我想,人有一些壓力時才會成材、才會振作。所以,我對「壓力」的解釋是:一個人給予適當的壓力、敦促與挑戰,能力或潛能才會慢慢發揮出來;然而,如果大到一個人不能負載時,就會垮掉。
若以公式表示,壓力等於「一個人的負載(loading)除以一個人的自我功能」。「負載」就是人生所肩負的責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當的負載,像是接受一份工作,就應該負起責任做好;結了婚,就應該負起責任經營婚姻……身為人,本來就
應該負載這些責任的。另一類稱為「垃圾負載」,比如不滿、憤怒、憂鬱、恐懼、煩惱等負面情緒。
就我長期心理輔導實務發現,一個人很少被正當負載壓垮,往往是被垃圾負載壓垮的;換句話說,人不會把自己擊垮,都是被煩惱、障礙壓垮的。
「自我功能」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人際關係、解決工作、專業、經營人生等能力;解決能力愈好,分母愈大,壓力就愈小。第二類是好的情緒習慣;情緒習慣愈好,自我功能就愈好;當一個人看起來愈樂觀,心情愈好,頭
腦愈靈光,判斷事情愈好,學習也會愈快。第三類是堅毅度( 毅力);堅毅度愈大的人,碰到事情時比較不會逃避,耐性會比較好。
在此我特別要強調,「垃圾負載」的主體是不良的情緒習慣。
我們之所以垃圾負載很多,是因為情緒習慣不好造成的,自我功能便會降低,壓力將三級跳;情緒習慣好時,自我功能就會提高。
有的人認為,工作太多會讓人垮掉;以我的專業來看,這樣的人不多,應該是其情緒調整方面失衡了。
在進行臨終關懷或重病關懷時,我發現很多人除了重病的壓力之外,情緒部分一直沒有調整好,所以病得很痛苦;大部分不是病本身造成的痛苦,而是因病所產生的情緒,以及和家人的某些糾葛未處理好。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病較容易好、也較容易克服,疾病本身通常並沒有那麼嚴重。
【談婚姻】
Q: 請您也與我們分享家庭婚姻的輔導或諮商方面的心得。
鄭:我發現許多人沒有學會如何經營婚姻,總以為「我已經很愛你了,你還要我怎麼樣?」但是,對方會說「你如果愛我,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吵下去,永遠沒完沒了;有時只是因為一些小事,卻可以鬧到離婚邊緣。
事實上,在已離婚的個案裡,只有五分之一應該離婚,其餘五分之四都是不值得。為什麼?因為那些都是從小小事情慢慢累積,最後才形成不可收拾的狀態;如果再加上第三者介入,擴大解釋,彼此之間的爭執就好像變得非常嚴重了。
記得有一件個案,太太懷疑先生搞外遇,非常痛苦。我問她,如果把夫妻的外遇問題分成數種,最嚴重的是「金屋藏嬌型」,他先生是嗎?她說不是。這樣便把最嚴重的刪除了。我接著問:那麼是「曖昧型」嗎?她說是;我再問:曖昧又可以分為
聞香型及躲躲藏藏型,是哪一種呢?她說,很像聞香型。
在這種情形下,她是不是將它擴大解釋成很嚴重?她大可以去認識那位先生的同事,有活動時夫妻一起參加,而不是用想像的,每天和先生吵,如此一來有可能弄假成真呀!
對於現代婚姻關係,我認為是現代人的耐性、包容度等不夠,往往草率處理,像是一種流行,兩個人好時就結婚、不好就離婚。這樣的風氣並不好,對健康也不好。
心理學上也做過很多研究,離婚者日後能把婚姻和感情經營好的比例並不多。
所以,婚姻是要學習與經營的。造成婚姻問題有許多複雜因素,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我在此建議可以多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這是一種可以簡單地調整婚姻觀念的方法。
Q:教授當年曾請教上人出版《靜思語》的原由,上人曾說:「將心比心,將心比佛」。請您分享您對這句話的解讀或心得。
鄭:許多人都知道,慈濟人會圍著上人提出問題,不論是婚姻、親子、事業、修行或人生議題等,這不就是團體輔導嗎?這和我所受的西方團體輔導訓練不甚相同,很有意思。
有一次,一位男士坐在我身旁聽上人開示;一段時間之後,他就逕自離開了。我很好奇,便追過去問他:「師兄不是要和上人談話嗎?可是你還沒問問題呀!」他回答:「別人已經替我發問,我已經有答案了。」
我將這種諮商法稱為「流水席諮商法」,是全世界最原創的;即使不是自己發問,但別人提出的問題可能就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當時九歌出版《靜思語》時,我很好奇地問上人:如何能寫出這麼好、講到人心裡的話語?每一句話都很有用處,而且跟心理學非常契合。
上人用很悠然自在的語氣表示,我們不但要將心比心,也要將心比佛──要用佛心看。聽完上人的話之後,我恍然大悟。因為當時我正在研究《華嚴經》,正讀到〈十迴向品〉;一般都只是唱誦迴向句,或是念佛迴向給誰就好,《華嚴經》的迴向卻
是迴己向人。
所以,「將心比心」就是瞭解一切眾生,「將心比佛」則是與佛相應、去度化眾生,加起來就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清淨心。這讓我頓時明白佛經中「即心即佛」的義理。我發現,上人的慈濟志業全都是將心比心、將心比佛,是迴己向
人、迴人向己,迴下向上、迴上向下,是迴佛向我們人間、迴人間向佛世界的心胸。
這是在我學佛之道上非常有助益的一句話,讓我打開心靈的另一扇窗口。
每當我看到慈濟人,不論是在巷口、大街或是災難現場,都在將這樣的理念傳播至各地;我總覺得,那都是「靜思語」流露出來的智慧。
「靜思語」像心靈與生活的加油站;在緊張焦慮的社會裡,像是一棵大樹,帶來福蔭和清涼;更能像路標般指出人生方向。
我很喜歡讀書、讀經,《靜思語》一書我也放在桌子上常常隨意翻閱,就好像看到人生路標一般。
2011/10/10
瑜珈八個步驟介紹 Osho:《Yoga: The Alpha and Omega》
瑜珈八支行法:
yom(持戒)、 niyam(精進)、 asan(體位)、 pranayama(調息)、
pratyahar(攝心)、dharana(凝神)、dhyan(入定)、samadhi(三摩地)。
上述以一粒種子、一句話,道盡了整個瑜珈的科學,
而其中蘊含了許多寶藏。
首先,讓我告訴你每一個步驟真正的意義。
記住,帕坦伽利(Patanjali)說:
它們既是步驟也是主體,它們兩者都是。
它們是步驟,因為,必須一個步驟跟著另一個步驟,這是一個成長的順序。
然而,它們不只是步驟而已,它們是整個瑜珈的主幹。
它們有一個內在的統合,也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那就是主體。
譬如,我的手、腳、心臟--
它們並不是分開運作的,它們並沒有分開,它們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
如果,心臟停止了,手就無法移動。每一樣東西都是相連在一起的。
它們可不像梯子的橫檔,梯子的每一個橫檔都是分開的;
如果,一個梯級斷裂了,整個梯子還不至於斷裂。
所以,帕坦伽利說它們是步驟,
因為,它們有某一個既定的成長順序。
但它們同時也是身體的主肢,它們是有機的。
你不能丟掉任何其中的一個。
你可以丟掉步驟,卻不能丟掉主體。
你可以一次跳過兩個步驟,也可以丟掉一個步驟,
但是,主肢無法被丟棄,它們不是機械組織,
你無法拆卸它們,它們建造了你。
它們屬於整體,它們不是分開的。
整體透過它們的和諧一致而運作。
所以,瑜珈的這八支既是步驟--
使你有個概念,知道哪一個步驟接著下一個步驟,且彼此之間有著深度的關係。第二個步驟不能跳到第一來,第一步必須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必須就是第二步。第八步驟必須就是第八步驟,不能移到第四步驟或第一步驟。
所以,它們既是順序也是有機的統合體。
第一步驟:Yam持戒。
英文self-restraint翻譯得有點差距。不只有一點差距,真的,整個yam的原味都走味了;因為,英文self-restraint感覺上好像強忍、抑制一般。這兩個字suppression忍和repression抑制,在佛洛依德之後,已經成為三字經、髒話。持戒不是抑制。當帕坦伽利使用yam這個字時,當時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字語不斷的改變。既使現在在印度也一樣,samyam源自yam,
意思是控制、抑制。它真正的意義不見了。
帕坦伽利所說的持戒,並不是自我抑制的意思。
它的意思是:導正一個人的生活……
不是壓抑能量而是引導,引導這些能量進入正確的方向。因為,你有可能繼續不斷的以剛好相反的各種方向前進,卻哪裡也沒到達。就像一部車:司機往北開了幾英里,然後,他改變了主意,於是,又往西開了幾英里,然後,想法又變了…就這樣不斷的換來換去。
這個人將會死在他原來的地方。他絕不可能到達任何地方,絕不可能有成就感。你可以繼續朝著許多方向而去,但是,除非你有一個方位,否則,你只是徒然的到處亂晃。然後,除了覺得越來越挫折之外,什麼也沒發生。
首先,持戒意味著--給予生命力一個方向。
生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斷的把它浪費在愚蠢、沒有方向的道路上,你將什麼也無法達成。能量將會很快的被掏空,而那個空,卻不同於佛陀的「空」。那僅僅是個負面的空,裡面什麼也沒有只剩下,只是一個空洞的容器。在你還沒死之前就已經枯萎了。但是,這個有限的能量,是來自於「存在」、神、本性(或任何隨你怎麼喜歡就怎麼稱呼它…)的賜予,這些有限的能量,可以被用來成為一扇朝向廣大無限的門。如果,你移向正確的方向;如果,你是有意識、覺知的行動,聚集你所有的能量朝向同一個方向;如果,你不是跟著盲目的群眾而是成為獨特的個體。這就是yam--持戒的意義。
通常你是群眾傾向的,有許多雜聲在你裡面。
一個說:「往這個方向去。」另一個說:「那沒有用。往這裡去。」如果,你不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一個統合的生命,不論你到哪裡都將錯過重點。無論哪裡,你都無法有「回家」的感覺,你總是到處去、卻哪裡也不曾到達。你將會發瘋,一個沒有持戒的生活將會是錯亂的。
在西方,存在著比東方更多的瘋子,那並不值得驚訝。在東方,人們仍然有意、無意地在生活上多少遵循著持戒。在西方,光是想到自我約制,就讓人覺得像奴隸一般,反對自制看起來好像獲得自由、獨立一樣。但是,除非你是個獨特的個體,否則,你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的自由將只是個騙局,除了自我毀滅之外什麼也不是。你將毀掉你自己,摧毀你的潛能與能量。有那麼一天,你會感覺整個一輩子的努力,到頭來什麼也沒得到、毫無成長。
持戒的意義,第一步驟的意義--給予生活一個方向,讓自己更歸於中心。
你如何更歸於中心呢?
一旦,你的生活有了方向,立刻會有一個「中心」開始從你內在產生。
方向創造中心感,中心給予方向感。兩者彼此相互實現完成。
除非你持戒,否則,不可能達到第二--
那也就是為什麼,帕坦伽利稱它們為步驟。
第二步驟是niyam精進:
紀律、修養與規律的生活,而不是鬧哄哄的生活。
端正規律…但是,同樣的那聽起來好像你是奴隸一般。
所有帕坦伽利時代優美的文字,演變到現在已經變得醜陋不堪。
但是,我告訴你…除非,在你的生活中有規則、有紀律,
否則,你將成為生物本能下的奴隸。
你或許以為這叫做自由,你只不過是那些漂流無根的思緒下的奴隸,
那不是自由。
表面上,你或許看起來是自由的,
事實上,卻有許多看不見的主人在你裡面,不斷的支配控制你。
一個人,只有當他生活在有修為的生活裡,
才有可能在哪一天成為自己的主人。
要成為主人,只是規律的生活還差很遠,
只有在八個步驟全部被達成時,真正的主人才會出現,那就是終點。
成為Jina--勝利者。
成為一個佛、一個覺醒的人、基督、救世主。
剎那間,你成為別人的救世主。
並不是你試著拯救他們,而是你「在」的本身,就是救世的感化。
這是第二個步驟:niyam--精進、遵行。
第三步驟:體位
每一個步驟,都開始於前一個步驟的達成。
當你在生活中有規律、修養時,唯有如此,你才能到達asan--體位。
偶而試試體位法,只是靜靜的坐著。
你無法只是靜靜的坐著--身體會想盡辦法反抗你。
你會瞬間覺得身體到處產生疼痛。
腳也麻了。身體好幾個地方開始焦躁、不安。你以前從沒有覺知到,為什麼只是靜靜的坐著就出現這麼多問題?感覺好像千隻螞蟻爬在你身上。仔細查看卻不是螞蟻,是身體瞞騙你的。因為,身體還沒有準備好被調教。身體被寵壞了,它不想聽你的;它已經是個主人,而你也總是聽它的。現在,既使只是靜靜的坐幾分鐘,也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如果,你要人們只是靜靜的坐著,對他們來說,真是有如遭遇地獄一般。如果,我這樣對某個人說,他會問:「只是靜靜的坐著,什麼事都不做?」--彷彿擺脫不了「做」些什麼事。他會說:「至少,給我一個咒語,讓我能夠在內心念誦著。」他需要做些什麼。只是靜靜的坐著,似乎很困難。而靜靜的坐著、什麼事都不做,卻是一個人所可能出現最美的事。
Asan表示:放鬆的體位。
非常放鬆、穩定地待在姿勢裡。在這個姿勢裡,一點也不需要移動身體。就在那樣的片刻,瞬間,你超越了身體。
當身體說:「看一下,好多螞蟻正在你身上爬。」或是,你突然間有個很強烈的衝動想抓癢。那是身體試著把你拉下來。它正在告訴你:「不要走太遠、趕快回來,你要到哪裡去?」--意識是向上移動的,且遠離有形的身體,所以,身體會開始造反。以前,從來沒有這樣過,所以,身體製造了一些問題,讓你不得不回來身上。身體要你的關注:「注意我!」,所以,他會製造疼痛、製造癢,讓你想抓一抓。突然間,這個身體不再如從前一樣,它變得反叛。這就是身體狡猾的手段。你被叫回來「不要走太遠,做點什麼事,留在這裡」。留在身體裡,在這個土地上。你正朝天空而去,而身體會擔憂、害怕。
瑜珈體位,只有當一個人的生活有自制、修養時才有可能做。
這樣,你才能夠自在的坐著;因為,身體知道你是一個有修養的人。當你想坐著、你就能坐著,不會有任何事打擾你。身體會繼續說些有的、沒有的…然後,慢慢的它會停止。因為,沒有人在聽。那不是壓抑,你不是壓抑身體。相反的,反而是身體試著壓抑你。不是壓抑,你並沒有要求身體做任何事,你只是放鬆、休息。但是,身體不知道任何有關放鬆的事,因為,你從不曾讓它放鬆過。你總是焦躁不安。
這個字asan是放鬆的意思,處在深度的放鬆之中;
如果你是如此,許多事對你而言將變得有可能。
第四步驟:調息
asan--體位之後,接下來,就是pranayam--調息。
觀察幾天,並且做下筆記。
當你生氣的時候,呼吸的韻律如何?
紀錄下來:吐氣比較長或吸氣比較長?或是一樣?
或是吸氣很淺而呼氣很深?亦或是呼氣很淺而吸氣拉長?
只是看著吸氣與呼氣之間的比例。
當性能量升起時,觀察、並且記錄下來。
有時候在夜晚,靜靜的坐著仰望天空時,
每一件圍繞著你的東西都是如此安靜:紀錄下來你的呼吸狀況。
當充滿慈悲時,看著它、紀錄下來。
當處於打架的心情時,看著它、紀錄下來。
把你呼吸的節奏做成一份圖表,你就會知道的更清楚了。
調息,是無法被教導的。
你必須自己去探索,因為,每一個人的呼吸韻律都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呼吸與呼吸韻律的差異,就像指印般的獨特。
呼吸,是一種個體獨特的現象,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從不教這個。
你必須探索自己的韻律節奏。
你的韻律或許不同於其他人,適合你的呼吸或許對別人有害。
你的韻律--你必須自己找出來。
那並不困難。
不需要詢問任何專家。
只需花一個月的時間,紀錄自己的心情、狀況,並做成圖表。
然後,你就會知道在哪一個韻律中是最放鬆、安定、放下的;
哪一個韻律是最安靜、平靜,冷靜的;
是一個瞬間,你突然有一種喜悅、祝福感,充滿著未知、如此的滿溢,
使你能夠分享給全世界,卻從不會枯竭的片刻。
感覺並且觀照著那個片刻,
當你感覺與整個宇宙合而唯一,
當你感覺分裂不見時的片刻。
當你感覺與樹和鳥兒合而為一,
與河流、岩石合一,與海洋、沙成為一體時--觀照。
你將會發現,呼吸有很多種韻律節奏、範圍廣大,
從最暴力、醜陋、地獄般的痛苦到如天堂般的寧靜。
找到自己的韻律之後,練習它,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
漸漸的….它將進入潛意識中,你也就只以這樣的韻律呼吸。
隨著這樣的韻律,你的生活將變得有如「瑜珈行者」般的生活:
沒有憤怒,沒有太強烈的性慾、也不會充滿敵意或憎恨。
會有一個片刻,突然間,在你身上有一個「質的蛻變」發生。
Pranayam--調息,是人類意識所曾經出現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跟調息相比較,人類登陸月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它看似令人興奮,但是,真的沒什麼了不起,
即使你登上月球,你會在那裡做什麼呢?
還不是做一些跟在這裡同樣愚蠢、無意義的事。
調息,是一個「內在的旅程」。
它是八個步驟中的第四個步驟--調息,代表整個旅程完成的一半。
一個人一旦學習調息,不是經由老師的教導--因為,那是不真實的;
我不贊成那樣--而是透過自我發現與覺知,
學習自我本性的呼吸韻律,就已經達成了目標的一半了。
調息,是最具意義的發現之一。
第五步驟:攝心
pranayam-調息之後,接下來是pratyahar-攝心。
Pratyahar意味著回歸、回到內在、回到家。
進入調息之後,pratyaha-攝心才有可能,
因為,調息使你變得規律,你已經知道整個呼吸的範圍:
你知道什麼是最接近回家的呼吸韻律,什麼樣的呼吸韻律最遠離你。
當你處於暴力、性慾、憤怒、忌妒或佔有之中時,
會發現你已經離自己很遠。
而當處於愛、慈悲、祈禱、感激的氛圍之中時,
你會發現自己很靠近回家的路。
調息之後,攝心回歸就變得有可能了。
當你知道路徑與方向,也就知道如何往回家的路走。
第六步驟:凝神
然後,是dharana-凝神。
當你開始攝心、回歸,往最內在的核心接近之時,你正好處於本性的門前。Pratyahar-攝心帶領你接近這道門,
pranayam-調息是從外在到內在的橋樑。
Pratyahar-攝心帶你來到這道門,然後,就有可能達到dharana-凝神。
這個時候,你有能力把意念帶到單一的客體上。
首先,你給身體一個方向指標、給生命能量正確的方向;
現在,則指引你的意識覺知一個指標,
現在,意識可不被允許到處遊晃,它必須被帶到目的地。
這個目的地就是dharana-凝神:集中你的意識於一點。
當意識專注凝神於一點上,思緒就停止了,
因為,只有當意識不斷的四處搖晃,才有可能產生思緒。
如果,意識總是像隻猴子般跳來、跳去,跳上跳下,
那麼,就會有很多思緒出現,你的頭腦就會像市場般,擠滿一堆的思緒。
然而,在pranayam-調息,pratyahar-攝心之後,
你有可能變得有能力專注凝神於一點。
如果,你能夠專注凝神於一點,
那麼,你就能達到dhyana-入定的狀態。
在意識凝神中,你把意念帶到一個點上。
在入定的狀態中,你同時也放掉了那一點。
所以,你變得全然地歸於中心,沒有任何地方要去…
因為,你一想要到哪裡都是往外。
甚至,專注凝神於一點的這個單一思緒,也是在你之外。
它是一個客體;你並非單獨,有兩者在那裡:凝神的對象和你。
客體必須被放掉,才能達到入定。
所有的寺廟、教堂,只能引導你到達凝神的階段。
他們無法帶引你超越這之上,
因為,所有的寺廟、教堂都有一個對象在他們心中──
神或上帝的形象,是他們專注的對象。
所有的寺廟教堂,只能帶你到達凝神的狀態。
那也就是為什麼當宗教往更高階段時,教堂和神像就消失了。
他們必須消失,寺廟必須完全的淨空,
只有你留在那裡,沒有其他別人,沒有任何客體:純然的主體。
第七步驟:入定
Dhyan-入定,意味著純粹的主體,不是凝視於某物。
如果,你凝視於某物那就變成了專注。
凝神、專注,意味著有某樣東西讓你專注著。
Dhyan-入定,意味著靜心冥想:
沒有任何東西在那裡,每一樣東西都被放掉了,
只剩下你待在一個極度覺知的狀態。
客體已經被丟掉了,主體還沒進入沉睡。
它深深的處於入定之中,沒有任何客體--歸於中心…
但仍然有一個“我”的感覺徘徊著。
客體已經脫落了,但是,主體還在那裡。
你仍然感覺到你自己。
這不是「自我(ego)」。
在梵文中,我們有兩個字:ahankar和asmita。
ahankar是“我是”的意思,asmita意味著“是”。
就只是“是”--「自我」已經不存在了,只是它的影子還在。
你總是還感覺到你自己。
這不是一個想法;如果,這是“我是”的概念,那麼,它就是「自我」。
在深度的入定中,「自我」早已完全的消失不見;
但是,有一個影子般的amness“我是”還在,
只是個感覺,徘徊在你的周圍而已。
在入定的靜心冥想中,就像是處於清晨一般,
太陽還未昇起,霧濛濛的:asmita-“是”仍然還在。
你仍然隨時可能退回去。
一個輕微的打擾--某人正在講話而你聽到了--靜心狀態就消失了;
你退回了凝神、專注的狀態。
如果,你不但只是聽而且還開始思索;那麼,甚至連凝神專注也不見了;
你退回了pratyahar-攝心、回歸的狀態。
如果,你不只思考,甚至還與思緒認同,
那麼,攝心、回歸的狀態也不見了;
你掉入了pranayam-調息的狀態。
當思緒佔據你太多的空間,而使你失去了呼吸的韻律,
調息的狀態也就消失了:你掉回了asan-體位的狀態。
如果,思緒和呼吸被相當的打擾著,身體會開始搖晃不安,
體位的狀態也就消失了。
它們都是相關的。
一個人,可能從靜心狀態跌落下來。
靜心冥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點。
因為,那是你所可能跌落下來最高的一點;而且,有可能跌的很慘。
在印度有一個字,yogabhrasta:從瑜珈被三振出局的人。
這個字,實在非常奇怪,它既褒、亦貶。
當你說某人是個yogi-瑜珈行者,表示對某人高度的評價。
當你說某人是yogabhrasta,卻是一種譴責:從瑜珈跌落下來。
這個人,曾經在他某個前世達到靜心入定的狀態,然後,跌落下來。
在入定的靜心狀態,還是有退回這個娑婆世界的可能…
因為asmita-“是”。
種子仍然活著。
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發芽;
所以,這個旅程還沒結束。
第八步驟:三摩地
當asmita-“是”也消失了,當你不再知道你是誰時--
那還用說,不再有“我是”或“是”反映在你身上--
那麼samadhi-三摩地、超意識、狂喜的狀態就出現了。
三摩地,是超越一切的,你不會再退回來了。
三摩地的狀態,是一個不再輪迴的點。
不會有人從那裡掉落下來。
一個處於三摩地狀態的人,就是成為神性:
我們說佛陀是神、馬哈維亞是神。
一個進入三摩地的人,就已經不屬於這個世界了,
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他或許人還在這裡,但是,他的家卻在其他地方的某處。
他或許步行在這個地球上,卻不再走在這個地球上了。
據說,他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卻不活在他心中。
這些,就是瑜珈八步驟與八支一起。
肢幹,是因為它們是如此相互關聯,如此有機的關聯著;
步驟,是因為你必須一步、一步來。
你不能從中間插入:你必須從第一步:yam-持戒開始。
出處: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mitchell_wu
yom(持戒)、 niyam(精進)、 asan(體位)、 pranayama(調息)、
pratyahar(攝心)、dharana(凝神)、dhyan(入定)、samadhi(三摩地)。
上述以一粒種子、一句話,道盡了整個瑜珈的科學,
而其中蘊含了許多寶藏。
首先,讓我告訴你每一個步驟真正的意義。
記住,帕坦伽利(Patanjali)說:
它們既是步驟也是主體,它們兩者都是。
它們是步驟,因為,必須一個步驟跟著另一個步驟,這是一個成長的順序。
然而,它們不只是步驟而已,它們是整個瑜珈的主幹。
它們有一個內在的統合,也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那就是主體。
譬如,我的手、腳、心臟--
它們並不是分開運作的,它們並沒有分開,它們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
如果,心臟停止了,手就無法移動。每一樣東西都是相連在一起的。
它們可不像梯子的橫檔,梯子的每一個橫檔都是分開的;
如果,一個梯級斷裂了,整個梯子還不至於斷裂。
所以,帕坦伽利說它們是步驟,
因為,它們有某一個既定的成長順序。
但它們同時也是身體的主肢,它們是有機的。
你不能丟掉任何其中的一個。
你可以丟掉步驟,卻不能丟掉主體。
你可以一次跳過兩個步驟,也可以丟掉一個步驟,
但是,主肢無法被丟棄,它們不是機械組織,
你無法拆卸它們,它們建造了你。
它們屬於整體,它們不是分開的。
整體透過它們的和諧一致而運作。
所以,瑜珈的這八支既是步驟--
使你有個概念,知道哪一個步驟接著下一個步驟,且彼此之間有著深度的關係。第二個步驟不能跳到第一來,第一步必須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必須就是第二步。第八步驟必須就是第八步驟,不能移到第四步驟或第一步驟。
所以,它們既是順序也是有機的統合體。
第一步驟:Yam持戒。
英文self-restraint翻譯得有點差距。不只有一點差距,真的,整個yam的原味都走味了;因為,英文self-restraint感覺上好像強忍、抑制一般。這兩個字suppression忍和repression抑制,在佛洛依德之後,已經成為三字經、髒話。持戒不是抑制。當帕坦伽利使用yam這個字時,當時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字語不斷的改變。既使現在在印度也一樣,samyam源自yam,
意思是控制、抑制。它真正的意義不見了。
帕坦伽利所說的持戒,並不是自我抑制的意思。
它的意思是:導正一個人的生活……
不是壓抑能量而是引導,引導這些能量進入正確的方向。因為,你有可能繼續不斷的以剛好相反的各種方向前進,卻哪裡也沒到達。就像一部車:司機往北開了幾英里,然後,他改變了主意,於是,又往西開了幾英里,然後,想法又變了…就這樣不斷的換來換去。
這個人將會死在他原來的地方。他絕不可能到達任何地方,絕不可能有成就感。你可以繼續朝著許多方向而去,但是,除非你有一個方位,否則,你只是徒然的到處亂晃。然後,除了覺得越來越挫折之外,什麼也沒發生。
首先,持戒意味著--給予生命力一個方向。
生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斷的把它浪費在愚蠢、沒有方向的道路上,你將什麼也無法達成。能量將會很快的被掏空,而那個空,卻不同於佛陀的「空」。那僅僅是個負面的空,裡面什麼也沒有只剩下,只是一個空洞的容器。在你還沒死之前就已經枯萎了。但是,這個有限的能量,是來自於「存在」、神、本性(或任何隨你怎麼喜歡就怎麼稱呼它…)的賜予,這些有限的能量,可以被用來成為一扇朝向廣大無限的門。如果,你移向正確的方向;如果,你是有意識、覺知的行動,聚集你所有的能量朝向同一個方向;如果,你不是跟著盲目的群眾而是成為獨特的個體。這就是yam--持戒的意義。
通常你是群眾傾向的,有許多雜聲在你裡面。
一個說:「往這個方向去。」另一個說:「那沒有用。往這裡去。」如果,你不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一個統合的生命,不論你到哪裡都將錯過重點。無論哪裡,你都無法有「回家」的感覺,你總是到處去、卻哪裡也不曾到達。你將會發瘋,一個沒有持戒的生活將會是錯亂的。
在西方,存在著比東方更多的瘋子,那並不值得驚訝。在東方,人們仍然有意、無意地在生活上多少遵循著持戒。在西方,光是想到自我約制,就讓人覺得像奴隸一般,反對自制看起來好像獲得自由、獨立一樣。但是,除非你是個獨特的個體,否則,你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的自由將只是個騙局,除了自我毀滅之外什麼也不是。你將毀掉你自己,摧毀你的潛能與能量。有那麼一天,你會感覺整個一輩子的努力,到頭來什麼也沒得到、毫無成長。
持戒的意義,第一步驟的意義--給予生活一個方向,讓自己更歸於中心。
你如何更歸於中心呢?
一旦,你的生活有了方向,立刻會有一個「中心」開始從你內在產生。
方向創造中心感,中心給予方向感。兩者彼此相互實現完成。
除非你持戒,否則,不可能達到第二--
那也就是為什麼,帕坦伽利稱它們為步驟。
第二步驟是niyam精進:
紀律、修養與規律的生活,而不是鬧哄哄的生活。
端正規律…但是,同樣的那聽起來好像你是奴隸一般。
所有帕坦伽利時代優美的文字,演變到現在已經變得醜陋不堪。
但是,我告訴你…除非,在你的生活中有規則、有紀律,
否則,你將成為生物本能下的奴隸。
你或許以為這叫做自由,你只不過是那些漂流無根的思緒下的奴隸,
那不是自由。
表面上,你或許看起來是自由的,
事實上,卻有許多看不見的主人在你裡面,不斷的支配控制你。
一個人,只有當他生活在有修為的生活裡,
才有可能在哪一天成為自己的主人。
要成為主人,只是規律的生活還差很遠,
只有在八個步驟全部被達成時,真正的主人才會出現,那就是終點。
成為Jina--勝利者。
成為一個佛、一個覺醒的人、基督、救世主。
剎那間,你成為別人的救世主。
並不是你試著拯救他們,而是你「在」的本身,就是救世的感化。
這是第二個步驟:niyam--精進、遵行。
第三步驟:體位
每一個步驟,都開始於前一個步驟的達成。
當你在生活中有規律、修養時,唯有如此,你才能到達asan--體位。
偶而試試體位法,只是靜靜的坐著。
你無法只是靜靜的坐著--身體會想盡辦法反抗你。
你會瞬間覺得身體到處產生疼痛。
腳也麻了。身體好幾個地方開始焦躁、不安。你以前從沒有覺知到,為什麼只是靜靜的坐著就出現這麼多問題?感覺好像千隻螞蟻爬在你身上。仔細查看卻不是螞蟻,是身體瞞騙你的。因為,身體還沒有準備好被調教。身體被寵壞了,它不想聽你的;它已經是個主人,而你也總是聽它的。現在,既使只是靜靜的坐幾分鐘,也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如果,你要人們只是靜靜的坐著,對他們來說,真是有如遭遇地獄一般。如果,我這樣對某個人說,他會問:「只是靜靜的坐著,什麼事都不做?」--彷彿擺脫不了「做」些什麼事。他會說:「至少,給我一個咒語,讓我能夠在內心念誦著。」他需要做些什麼。只是靜靜的坐著,似乎很困難。而靜靜的坐著、什麼事都不做,卻是一個人所可能出現最美的事。
Asan表示:放鬆的體位。
非常放鬆、穩定地待在姿勢裡。在這個姿勢裡,一點也不需要移動身體。就在那樣的片刻,瞬間,你超越了身體。
當身體說:「看一下,好多螞蟻正在你身上爬。」或是,你突然間有個很強烈的衝動想抓癢。那是身體試著把你拉下來。它正在告訴你:「不要走太遠、趕快回來,你要到哪裡去?」--意識是向上移動的,且遠離有形的身體,所以,身體會開始造反。以前,從來沒有這樣過,所以,身體製造了一些問題,讓你不得不回來身上。身體要你的關注:「注意我!」,所以,他會製造疼痛、製造癢,讓你想抓一抓。突然間,這個身體不再如從前一樣,它變得反叛。這就是身體狡猾的手段。你被叫回來「不要走太遠,做點什麼事,留在這裡」。留在身體裡,在這個土地上。你正朝天空而去,而身體會擔憂、害怕。
瑜珈體位,只有當一個人的生活有自制、修養時才有可能做。
這樣,你才能夠自在的坐著;因為,身體知道你是一個有修養的人。當你想坐著、你就能坐著,不會有任何事打擾你。身體會繼續說些有的、沒有的…然後,慢慢的它會停止。因為,沒有人在聽。那不是壓抑,你不是壓抑身體。相反的,反而是身體試著壓抑你。不是壓抑,你並沒有要求身體做任何事,你只是放鬆、休息。但是,身體不知道任何有關放鬆的事,因為,你從不曾讓它放鬆過。你總是焦躁不安。
這個字asan是放鬆的意思,處在深度的放鬆之中;
如果你是如此,許多事對你而言將變得有可能。
第四步驟:調息
asan--體位之後,接下來,就是pranayam--調息。
觀察幾天,並且做下筆記。
當你生氣的時候,呼吸的韻律如何?
紀錄下來:吐氣比較長或吸氣比較長?或是一樣?
或是吸氣很淺而呼氣很深?亦或是呼氣很淺而吸氣拉長?
只是看著吸氣與呼氣之間的比例。
當性能量升起時,觀察、並且記錄下來。
有時候在夜晚,靜靜的坐著仰望天空時,
每一件圍繞著你的東西都是如此安靜:紀錄下來你的呼吸狀況。
當充滿慈悲時,看著它、紀錄下來。
當處於打架的心情時,看著它、紀錄下來。
把你呼吸的節奏做成一份圖表,你就會知道的更清楚了。
調息,是無法被教導的。
你必須自己去探索,因為,每一個人的呼吸韻律都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呼吸與呼吸韻律的差異,就像指印般的獨特。
呼吸,是一種個體獨特的現象,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從不教這個。
你必須探索自己的韻律節奏。
你的韻律或許不同於其他人,適合你的呼吸或許對別人有害。
你的韻律--你必須自己找出來。
那並不困難。
不需要詢問任何專家。
只需花一個月的時間,紀錄自己的心情、狀況,並做成圖表。
然後,你就會知道在哪一個韻律中是最放鬆、安定、放下的;
哪一個韻律是最安靜、平靜,冷靜的;
是一個瞬間,你突然有一種喜悅、祝福感,充滿著未知、如此的滿溢,
使你能夠分享給全世界,卻從不會枯竭的片刻。
感覺並且觀照著那個片刻,
當你感覺與整個宇宙合而唯一,
當你感覺分裂不見時的片刻。
當你感覺與樹和鳥兒合而為一,
與河流、岩石合一,與海洋、沙成為一體時--觀照。
你將會發現,呼吸有很多種韻律節奏、範圍廣大,
從最暴力、醜陋、地獄般的痛苦到如天堂般的寧靜。
找到自己的韻律之後,練習它,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
漸漸的….它將進入潛意識中,你也就只以這樣的韻律呼吸。
隨著這樣的韻律,你的生活將變得有如「瑜珈行者」般的生活:
沒有憤怒,沒有太強烈的性慾、也不會充滿敵意或憎恨。
會有一個片刻,突然間,在你身上有一個「質的蛻變」發生。
Pranayam--調息,是人類意識所曾經出現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跟調息相比較,人類登陸月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它看似令人興奮,但是,真的沒什麼了不起,
即使你登上月球,你會在那裡做什麼呢?
還不是做一些跟在這裡同樣愚蠢、無意義的事。
調息,是一個「內在的旅程」。
它是八個步驟中的第四個步驟--調息,代表整個旅程完成的一半。
一個人一旦學習調息,不是經由老師的教導--因為,那是不真實的;
我不贊成那樣--而是透過自我發現與覺知,
學習自我本性的呼吸韻律,就已經達成了目標的一半了。
調息,是最具意義的發現之一。
第五步驟:攝心
pranayam-調息之後,接下來是pratyahar-攝心。
Pratyahar意味著回歸、回到內在、回到家。
進入調息之後,pratyaha-攝心才有可能,
因為,調息使你變得規律,你已經知道整個呼吸的範圍:
你知道什麼是最接近回家的呼吸韻律,什麼樣的呼吸韻律最遠離你。
當你處於暴力、性慾、憤怒、忌妒或佔有之中時,
會發現你已經離自己很遠。
而當處於愛、慈悲、祈禱、感激的氛圍之中時,
你會發現自己很靠近回家的路。
調息之後,攝心回歸就變得有可能了。
當你知道路徑與方向,也就知道如何往回家的路走。
第六步驟:凝神
然後,是dharana-凝神。
當你開始攝心、回歸,往最內在的核心接近之時,你正好處於本性的門前。Pratyahar-攝心帶領你接近這道門,
pranayam-調息是從外在到內在的橋樑。
Pratyahar-攝心帶你來到這道門,然後,就有可能達到dharana-凝神。
這個時候,你有能力把意念帶到單一的客體上。
首先,你給身體一個方向指標、給生命能量正確的方向;
現在,則指引你的意識覺知一個指標,
現在,意識可不被允許到處遊晃,它必須被帶到目的地。
這個目的地就是dharana-凝神:集中你的意識於一點。
當意識專注凝神於一點上,思緒就停止了,
因為,只有當意識不斷的四處搖晃,才有可能產生思緒。
如果,意識總是像隻猴子般跳來、跳去,跳上跳下,
那麼,就會有很多思緒出現,你的頭腦就會像市場般,擠滿一堆的思緒。
然而,在pranayam-調息,pratyahar-攝心之後,
你有可能變得有能力專注凝神於一點。
如果,你能夠專注凝神於一點,
那麼,你就能達到dhyana-入定的狀態。
在意識凝神中,你把意念帶到一個點上。
在入定的狀態中,你同時也放掉了那一點。
所以,你變得全然地歸於中心,沒有任何地方要去…
因為,你一想要到哪裡都是往外。
甚至,專注凝神於一點的這個單一思緒,也是在你之外。
它是一個客體;你並非單獨,有兩者在那裡:凝神的對象和你。
客體必須被放掉,才能達到入定。
所有的寺廟、教堂,只能引導你到達凝神的階段。
他們無法帶引你超越這之上,
因為,所有的寺廟、教堂都有一個對象在他們心中──
神或上帝的形象,是他們專注的對象。
所有的寺廟教堂,只能帶你到達凝神的狀態。
那也就是為什麼當宗教往更高階段時,教堂和神像就消失了。
他們必須消失,寺廟必須完全的淨空,
只有你留在那裡,沒有其他別人,沒有任何客體:純然的主體。
第七步驟:入定
Dhyan-入定,意味著純粹的主體,不是凝視於某物。
如果,你凝視於某物那就變成了專注。
凝神、專注,意味著有某樣東西讓你專注著。
Dhyan-入定,意味著靜心冥想:
沒有任何東西在那裡,每一樣東西都被放掉了,
只剩下你待在一個極度覺知的狀態。
客體已經被丟掉了,主體還沒進入沉睡。
它深深的處於入定之中,沒有任何客體--歸於中心…
但仍然有一個“我”的感覺徘徊著。
客體已經脫落了,但是,主體還在那裡。
你仍然感覺到你自己。
這不是「自我(ego)」。
在梵文中,我們有兩個字:ahankar和asmita。
ahankar是“我是”的意思,asmita意味著“是”。
就只是“是”--「自我」已經不存在了,只是它的影子還在。
你總是還感覺到你自己。
這不是一個想法;如果,這是“我是”的概念,那麼,它就是「自我」。
在深度的入定中,「自我」早已完全的消失不見;
但是,有一個影子般的amness“我是”還在,
只是個感覺,徘徊在你的周圍而已。
在入定的靜心冥想中,就像是處於清晨一般,
太陽還未昇起,霧濛濛的:asmita-“是”仍然還在。
你仍然隨時可能退回去。
一個輕微的打擾--某人正在講話而你聽到了--靜心狀態就消失了;
你退回了凝神、專注的狀態。
如果,你不但只是聽而且還開始思索;那麼,甚至連凝神專注也不見了;
你退回了pratyahar-攝心、回歸的狀態。
如果,你不只思考,甚至還與思緒認同,
那麼,攝心、回歸的狀態也不見了;
你掉入了pranayam-調息的狀態。
當思緒佔據你太多的空間,而使你失去了呼吸的韻律,
調息的狀態也就消失了:你掉回了asan-體位的狀態。
如果,思緒和呼吸被相當的打擾著,身體會開始搖晃不安,
體位的狀態也就消失了。
它們都是相關的。
一個人,可能從靜心狀態跌落下來。
靜心冥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點。
因為,那是你所可能跌落下來最高的一點;而且,有可能跌的很慘。
在印度有一個字,yogabhrasta:從瑜珈被三振出局的人。
這個字,實在非常奇怪,它既褒、亦貶。
當你說某人是個yogi-瑜珈行者,表示對某人高度的評價。
當你說某人是yogabhrasta,卻是一種譴責:從瑜珈跌落下來。
這個人,曾經在他某個前世達到靜心入定的狀態,然後,跌落下來。
在入定的靜心狀態,還是有退回這個娑婆世界的可能…
因為asmita-“是”。
種子仍然活著。
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發芽;
所以,這個旅程還沒結束。
第八步驟:三摩地
當asmita-“是”也消失了,當你不再知道你是誰時--
那還用說,不再有“我是”或“是”反映在你身上--
那麼samadhi-三摩地、超意識、狂喜的狀態就出現了。
三摩地,是超越一切的,你不會再退回來了。
三摩地的狀態,是一個不再輪迴的點。
不會有人從那裡掉落下來。
一個處於三摩地狀態的人,就是成為神性:
我們說佛陀是神、馬哈維亞是神。
一個進入三摩地的人,就已經不屬於這個世界了,
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他或許人還在這裡,但是,他的家卻在其他地方的某處。
他或許步行在這個地球上,卻不再走在這個地球上了。
據說,他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卻不活在他心中。
這些,就是瑜珈八步驟與八支一起。
肢幹,是因為它們是如此相互關聯,如此有機的關聯著;
步驟,是因為你必須一步、一步來。
你不能從中間插入:你必須從第一步:yam-持戒開始。
出處: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mitchell_wu
2011/10/02
我的瑜伽之旅 及 你的瑜伽之旅 (印)B.K.S.艾扬格
大多数人练习瑜伽体式都有非常实际的原因,而且往往是身体的原因。或许是背痛、运动伤害、高血压或关节炎。或许是为了在一般意义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方?,或者是为了对付压力、体重问题,或者是要戒除毒瘾。极少人练习瑜伽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觉悟,而且很多人对精神觉悟这件事本身就颇为怀疑。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正说明大多数来练瑜伽的人都是讲究实际的人,都有着实际的问题和目标,都是置身于生命现实的人,明白事理的人。
我开始练瑜伽的时候,对瑜伽的远大内涵也是毫不理解。我所追求的也是身体上的好处,而瑜伽的健身效应的确救了我的命。我说瑜伽救了我的命,这并不是夸张。瑜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使我从病痛转为健康,从虚弱变得强壮。
我出生于1918年12月,那时的印度,?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正经历着流感大爆发的肆虐。我的母亲舍莎玛在怀我的时候已经染上了流感。我生下来就是病怏怏的,胳膊纤细,两腿瘦削,肚子很难看地鼓出来。大家觉得我可能活不下来。我的头经常垂着,抬头要费很大的劲儿。而且我的头与身体相比大得不成比例,我的兄弟姐妹经常取笑我。在十三个孩子中我排行十一,而活下来的只有十个。
虚弱和病痛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小时候我得过很多病,包括经常发作疟疾、伤寒和肺结核。随糟糕的健康相伴而生的是糟糕的心态。深重的忧郁常常侵袭我的内心,有时我会问自己:如此烦恼的生活还是否?得去过。
我生长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戈拉尔区的百勒尔村,这是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农庄;村里人靠种植大米、小米与几种蔬菜为生。我家比许多别的人家都要宽裕一些,因为我父亲继承了一小块土地,同时还在临近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做教师,领一份国家的工资。百勒尔村当年还没有自己的学校。
我五岁时,我们家从百勒尔搬到班加罗尔。我的父亲从小就得了阑尾炎,一直没有得到治疗。在我九岁生日前不久,他的阑尾炎再次发作,结果是致命的。当时我还不到九岁,他把我叫到他的身边,告诉我他要去世了;而他的爸爸也是在他不到九岁的时候去世的。他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过,我也应该趁年轻努力奋斗,我最终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敢说,我父亲有关奋斗与幸福的预言都在我身上得到了实现。父亲的死给我的家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再没有人指导和帮助我治病和上学。我经常因病缺课,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尽管我父亲是教师,而我的家族属于婆罗门种姓,属于生来执掌宗教仪式的印度僧侣阶层。一般而言,婆罗门是靠人们供养为生,通过完成宗教仪式获得报酬,或者由富有的贵族家庭或个人进行资助。依据印度传统,婆罗门一般与其他婆罗门家庭以包办婚姻的形式通婚。所以我的姐姐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包办嫁给了我们的一个远方亲戚什里曼•克里希那玛查亚。结果这一婚姻很圆满,姐夫是一位颇受尊敬的哲学及梵文学者。克里希那玛查亚在完成其学业之后,前往尼泊尔与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区研究瑜伽多年,他的指导教师是什里•拉玛莫哈那•婆罗玛迦利。
当年,住在巨大城堡中的王公君侯,常常在比许多欧洲国家还要大的私人采邑中骑着大象狩猎老虎。迈索尔大公听说我姐夫在瑜伽方面的才学和能力,对他颇?重视。大公邀请我的姐夫在他的梵文学院里教书,后来在他富丽堂皇的嘉甘莫汉王宫中成立了一所瑜伽学校。大公也常常要求克里希那玛查亚到其他城市授课,把瑜伽的讯息传播给更多的人。在1934年的一次外出授课期间,姐夫要我从班加罗尔到迈索尔去陪伴他的妻子(我的姐姐)和家人,当时我十四岁左右。我的姐夫回来之后,我请求他允许我回到我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身边,他却建议我留在迈索尔练习瑜伽,以便改善我的健康。
姐夫看到我的健康状况很糟糕,给我制订了一套严格的瑜伽练习计划,期待我在接近成年的时候有基本的健康和精力来面对生活的?验和挑战。或许我的姐夫也着眼于我深层的精神及个性的开发,但他当时并未明说。时来运转,在姐夫的瑜伽学校中我开始了瑜伽的修习。
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命运就在我的面前,而我有机会决定是迎面而上还是反身而退。对许多人而言,这样的关键时刻往往毫无华彩地悄然而过,但会成为多年稳定修习与成长的起点。于是我的姐夫什里曼•克里希那玛查亚成为我尊敬的教师和上师,代替我的母亲和死去的父亲成为我事实上的监护人。
在此期间我需要完成的职责之一,是为大公的宫廷及来访的高官显贵进行瑜伽展示。我的上师的职责就是为大公的扈从们提供启迪和娱乐,也就是考验他的弟子们(我是其中之一)的瑜伽技巧,让他们表演出最为炫目和惊人的瑜伽体式,展现他们的体能极限。我在表演中竭尽所能,完成我的教师与监护人对我的要求,满足他严苛的期望。
十八岁的时候我被派往浦那传播瑜伽。在那儿我不懂当地的语言,不认识任何社区、家庭和朋友,甚至没有安稳的工作。当时我所拥有的只有体式的练习,连瑜伽的调息也不懂,没有经典文本,没有瑜伽哲学。
我开始习练瑜伽体式的状态,如同驾驶一条不听使唤的小船环游世界;我只有紧抓住小船,并且从头顶的星空获得一点安慰。尽管我知道许多人已经遨游世界,但我并没有他们的航海图。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有时我会碰到数百年或几千年前绘制的海图,发现我的路途与其相应并能够印证他们的路线。受到振奋与激励,我继续前行,我也要发现那遥远的陆地,我也要提高驾驶小船的技艺。我要准确绘制所有的海岸线,测量所有大海的深度,经历所有未知的岛屿,记录我们人生之旅的航行中所有险恶的暗礁与海啸。
这样,身体成为我了解瑜伽的第一件工具。缓慢的完善身体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我现在的瑜伽修炼。渐渐地,体式的修习带来惊人的健康效应,使我从一个疾病缠身的小孩成长为一个相当健康敏捷的年轻人。从我自己身体的实验我看到了瑜伽的健身效果,但我已然明白,瑜伽对于我的心灵也有同样多的益处。对于拯救我身心的瑜伽我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感激之情。
你的瑜伽之旅
本书的主题是生命。本书旨在为你以及所有的追求心灵自由的人们照亮征程,为所有的人指出可以遵循的道路。本书提供建议和方法,提供一个哲学框架,以便让瑜伽的初学者都可以理解。本书不会为轻信的人们提供捷径或虚妄的许诺。我不间断地修习了七十多年才达到我今天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七十年才能收获瑜伽修习的成果。你接触瑜伽的第一天就会获得收益。初学者会感到自己的身、心与灵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些人把初练瑜伽的感觉描述为轻安、平静与快乐。
奇妙的是,经过七十年的时光,瑜伽给予我的美好感受仍在增长。修行的裨益不一定可以预期,而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意外恩典。假如你认为摸脚趾或倒立就是瑜伽的全部内容,那么你就错失了瑜伽的大部分恩典、赐福与美好。
瑜伽可释放生命的创造性潜能,这种释放是通过建立自我实现的架构,通过展现求道的征途,通过开示终极之理、神性之源以及至高之天命。瑜伽所开示的生命智慧与众不同,它不仅仅转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也转变看世界的人自身。瑜伽不仅给我们带来知识,而且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我们这里所开示的生命智慧是纯一无伪的敏悟力,纯净的实相;此种实相与非暴力原则相结合正是圣雄甘地的伟大思想,这种思想曾经改变了全世界。
苏格拉底劝诫人们要“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身、心与灵。我常说瑜伽就像音乐,身体之节奏,心体之旋律,加上灵体之和声,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交响乐。内心之旅将启发与协调我们生命本体的不同层面。从你的身体出发,你将进一步发现你的“微妙之体”——你的能体,气息与情感之源;你的心体,心念与妄执得以降服之所;你的智体,聪明智慧栖息之地;还有你的法体,天地之灵显现之处。下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古老的瑜伽对我们生命存在不同层面的描述。在我们分章详细论述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深化我们对内心之旅的理解,并对照研习传统的瑜伽八支行法。我们也将体会自然与灵性之间的关系,瑜伽并不针对两者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两者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地平线上的天地合一。
你不必到某个遥远的国度去寻求自由,自由就存在于你自己的身、心、灵之中。光明盈满的解脱、自由以及纯净无染的至福正在前路等待着你,但你必须要踏上自己的内心之旅才能发现。
本文摘自
光耀生命(瑜伽大师艾扬格的心灵提升之道)
我开始练瑜伽的时候,对瑜伽的远大内涵也是毫不理解。我所追求的也是身体上的好处,而瑜伽的健身效应的确救了我的命。我说瑜伽救了我的命,这并不是夸张。瑜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使我从病痛转为健康,从虚弱变得强壮。
我出生于1918年12月,那时的印度,?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正经历着流感大爆发的肆虐。我的母亲舍莎玛在怀我的时候已经染上了流感。我生下来就是病怏怏的,胳膊纤细,两腿瘦削,肚子很难看地鼓出来。大家觉得我可能活不下来。我的头经常垂着,抬头要费很大的劲儿。而且我的头与身体相比大得不成比例,我的兄弟姐妹经常取笑我。在十三个孩子中我排行十一,而活下来的只有十个。
虚弱和病痛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小时候我得过很多病,包括经常发作疟疾、伤寒和肺结核。随糟糕的健康相伴而生的是糟糕的心态。深重的忧郁常常侵袭我的内心,有时我会问自己:如此烦恼的生活还是否?得去过。
我生长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戈拉尔区的百勒尔村,这是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农庄;村里人靠种植大米、小米与几种蔬菜为生。我家比许多别的人家都要宽裕一些,因为我父亲继承了一小块土地,同时还在临近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做教师,领一份国家的工资。百勒尔村当年还没有自己的学校。
我五岁时,我们家从百勒尔搬到班加罗尔。我的父亲从小就得了阑尾炎,一直没有得到治疗。在我九岁生日前不久,他的阑尾炎再次发作,结果是致命的。当时我还不到九岁,他把我叫到他的身边,告诉我他要去世了;而他的爸爸也是在他不到九岁的时候去世的。他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过,我也应该趁年轻努力奋斗,我最终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敢说,我父亲有关奋斗与幸福的预言都在我身上得到了实现。父亲的死给我的家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再没有人指导和帮助我治病和上学。我经常因病缺课,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尽管我父亲是教师,而我的家族属于婆罗门种姓,属于生来执掌宗教仪式的印度僧侣阶层。一般而言,婆罗门是靠人们供养为生,通过完成宗教仪式获得报酬,或者由富有的贵族家庭或个人进行资助。依据印度传统,婆罗门一般与其他婆罗门家庭以包办婚姻的形式通婚。所以我的姐姐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包办嫁给了我们的一个远方亲戚什里曼•克里希那玛查亚。结果这一婚姻很圆满,姐夫是一位颇受尊敬的哲学及梵文学者。克里希那玛查亚在完成其学业之后,前往尼泊尔与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区研究瑜伽多年,他的指导教师是什里•拉玛莫哈那•婆罗玛迦利。
当年,住在巨大城堡中的王公君侯,常常在比许多欧洲国家还要大的私人采邑中骑着大象狩猎老虎。迈索尔大公听说我姐夫在瑜伽方面的才学和能力,对他颇?重视。大公邀请我的姐夫在他的梵文学院里教书,后来在他富丽堂皇的嘉甘莫汉王宫中成立了一所瑜伽学校。大公也常常要求克里希那玛查亚到其他城市授课,把瑜伽的讯息传播给更多的人。在1934年的一次外出授课期间,姐夫要我从班加罗尔到迈索尔去陪伴他的妻子(我的姐姐)和家人,当时我十四岁左右。我的姐夫回来之后,我请求他允许我回到我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身边,他却建议我留在迈索尔练习瑜伽,以便改善我的健康。
姐夫看到我的健康状况很糟糕,给我制订了一套严格的瑜伽练习计划,期待我在接近成年的时候有基本的健康和精力来面对生活的?验和挑战。或许我的姐夫也着眼于我深层的精神及个性的开发,但他当时并未明说。时来运转,在姐夫的瑜伽学校中我开始了瑜伽的修习。
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命运就在我的面前,而我有机会决定是迎面而上还是反身而退。对许多人而言,这样的关键时刻往往毫无华彩地悄然而过,但会成为多年稳定修习与成长的起点。于是我的姐夫什里曼•克里希那玛查亚成为我尊敬的教师和上师,代替我的母亲和死去的父亲成为我事实上的监护人。
在此期间我需要完成的职责之一,是为大公的宫廷及来访的高官显贵进行瑜伽展示。我的上师的职责就是为大公的扈从们提供启迪和娱乐,也就是考验他的弟子们(我是其中之一)的瑜伽技巧,让他们表演出最为炫目和惊人的瑜伽体式,展现他们的体能极限。我在表演中竭尽所能,完成我的教师与监护人对我的要求,满足他严苛的期望。
十八岁的时候我被派往浦那传播瑜伽。在那儿我不懂当地的语言,不认识任何社区、家庭和朋友,甚至没有安稳的工作。当时我所拥有的只有体式的练习,连瑜伽的调息也不懂,没有经典文本,没有瑜伽哲学。
我开始习练瑜伽体式的状态,如同驾驶一条不听使唤的小船环游世界;我只有紧抓住小船,并且从头顶的星空获得一点安慰。尽管我知道许多人已经遨游世界,但我并没有他们的航海图。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有时我会碰到数百年或几千年前绘制的海图,发现我的路途与其相应并能够印证他们的路线。受到振奋与激励,我继续前行,我也要发现那遥远的陆地,我也要提高驾驶小船的技艺。我要准确绘制所有的海岸线,测量所有大海的深度,经历所有未知的岛屿,记录我们人生之旅的航行中所有险恶的暗礁与海啸。
这样,身体成为我了解瑜伽的第一件工具。缓慢的完善身体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我现在的瑜伽修炼。渐渐地,体式的修习带来惊人的健康效应,使我从一个疾病缠身的小孩成长为一个相当健康敏捷的年轻人。从我自己身体的实验我看到了瑜伽的健身效果,但我已然明白,瑜伽对于我的心灵也有同样多的益处。对于拯救我身心的瑜伽我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感激之情。
你的瑜伽之旅
本书的主题是生命。本书旨在为你以及所有的追求心灵自由的人们照亮征程,为所有的人指出可以遵循的道路。本书提供建议和方法,提供一个哲学框架,以便让瑜伽的初学者都可以理解。本书不会为轻信的人们提供捷径或虚妄的许诺。我不间断地修习了七十多年才达到我今天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七十年才能收获瑜伽修习的成果。你接触瑜伽的第一天就会获得收益。初学者会感到自己的身、心与灵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些人把初练瑜伽的感觉描述为轻安、平静与快乐。
奇妙的是,经过七十年的时光,瑜伽给予我的美好感受仍在增长。修行的裨益不一定可以预期,而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意外恩典。假如你认为摸脚趾或倒立就是瑜伽的全部内容,那么你就错失了瑜伽的大部分恩典、赐福与美好。
瑜伽可释放生命的创造性潜能,这种释放是通过建立自我实现的架构,通过展现求道的征途,通过开示终极之理、神性之源以及至高之天命。瑜伽所开示的生命智慧与众不同,它不仅仅转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也转变看世界的人自身。瑜伽不仅给我们带来知识,而且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我们这里所开示的生命智慧是纯一无伪的敏悟力,纯净的实相;此种实相与非暴力原则相结合正是圣雄甘地的伟大思想,这种思想曾经改变了全世界。
苏格拉底劝诫人们要“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身、心与灵。我常说瑜伽就像音乐,身体之节奏,心体之旋律,加上灵体之和声,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交响乐。内心之旅将启发与协调我们生命本体的不同层面。从你的身体出发,你将进一步发现你的“微妙之体”——你的能体,气息与情感之源;你的心体,心念与妄执得以降服之所;你的智体,聪明智慧栖息之地;还有你的法体,天地之灵显现之处。下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古老的瑜伽对我们生命存在不同层面的描述。在我们分章详细论述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深化我们对内心之旅的理解,并对照研习传统的瑜伽八支行法。我们也将体会自然与灵性之间的关系,瑜伽并不针对两者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两者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地平线上的天地合一。
你不必到某个遥远的国度去寻求自由,自由就存在于你自己的身、心、灵之中。光明盈满的解脱、自由以及纯净无染的至福正在前路等待着你,但你必须要踏上自己的内心之旅才能发现。
本文摘自
光耀生命(瑜伽大师艾扬格的心灵提升之道)
可洽若水堂購買
2011/10/01
B.K.S.艾揚格的最後一本書。2006年出版。 〈LIGHT ON LIFE〉《光耀生命》中譯
作者序
若本書有任何確信無疑之處,那麼,其中有一點必須首先說明,即通過持續不斷的修行,每個人都能夠完成瑜伽之旅並達到覺醒與自由的彼岸。奎師那、佛陀與耶穌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心中。他們並非影星,只供人們頂禮膜拜。他們是給人以啟示的偉大人物,是我們要追隨的人格典範。他們能完成自我實現,我們也能。
許多讀者會擔心自己無法面對前路的挑戰,我要對你說:你一定能。我自己出身微賤,有各種各樣不利的條件。經過漫長的時間和自身的努力,我開始有所成就。我經歷了從黑暗到光明、從惡病纏身到身體健康、從無知無識到沉浸學海的奇妙歷程,而我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對瑜伽藝術的熱忱追求和修煉。在我身上得到的印證也一定能在你身上得到。
今天你還能得到許多頗有天賦的瑜伽教師的幫助。在我開始學瑜伽的時候,我不得不說,並沒有聰明善良的教師來指導我。我自己的上師甚至拒絕回答任何有關瑜伽的坦率問題。他並沒有像我對待我自己的學生那樣,對體式的訓練提供按部就班的指導。他僅僅要求我們做出某個身體姿勢,然後就讓我們自己去揣摩如何實現相關的體式。也許這恰恰激發了我本性中倔強的成分,加上我對瑜伽修行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我對瑜伽的追求激情洋溢。我的熱忱與激情或許是因為我需要向世人證明:我並非一無是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要認識我的自我。我要認識這奇妙而神秘的“瑜伽”現象。瑜伽不僅能揭示我們自心深層的隱秘,揭示我們周圍宇宙的奧秘,同時還可以揭示我們充滿苦樂疑惑的人世百態。
我通過修煉學習獲得一點直接的體驗,然後再用我的心得和感悟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循著正確的方向,加上我天賦敏銳的感知力,我的瑜伽知識愈加深切。我積累的微妙體驗越來越多,終於讓我可以窺見瑜伽的本質內核。
我花了數十年時間才體味到瑜伽的深層內涵與真正價值。神聖的經典印證了我的發現,但並不是經典指引了我的覺醒之路。我是在瑜伽中學習,也是在瑜伽中覺悟。然而,我並不屬於那種“自我造就的獨覺者”,是七十二年虔心的瑜伽修行成就了我,我對世界的任何貢獻都是我修行的結果。
修行還讓我獲得追求目標的堅持力,使我能夠度過充滿誘惑考驗的人生階段。我不願意接受較為放蕩的生活方式,這讓我行走在正直之路上,但我從未回避任何人,因為我已然見到一切人身上的靈性之光。瑜伽把我從無知無明的此岸渡到智慧與光明的彼岸。我可以坦然無愧地說:瑜伽修行讓我獲得了智慧,上帝的恩典已然點亮我內心自性的明燈。這使得我看到見於一切存在的無二無別的靈性之光。
我的讀者,你應該知道,你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而你一旦開始,完善與至福的前景就已然在望。如果你能接受任何智慧箴言並始終不渝地身體力行,你將能夠上達至高的天道。要自強而不自矜。取法乎下,你將失諸正鵠;取法乎上,你將踏進至福之門。
帕檀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父,本書會經常提及他的名字。就我所知,他是生活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後的印度瑜伽行者及博學之士,他整理並闡發了當時的瑜伽知識,總結了當時瑜伽行者生活和修行的經驗與體會。他所撰寫的《瑜伽經》實際上是有關瑜伽、心識及人類境遇的箴言集。帕檀伽利還闡釋了自然界與深隱超越之靈性之間的關係。(若有讀者希望研讀《瑜伽經》的文本,可參閱本人對這部巨著的注釋。見《帕檀伽利瑜伽經發微》)
帕檀伽利所言適用於我,也必然適用於你。他寫道:“隨此放光真如法性將開啟新的生命。以往虛妄念相一掃而空,吾等將免于新生業力之有害作用。”(《瑜伽經》第一章第50節)
在你追求真如、開啟新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我自己出身的微賤和平凡能夠給你一些激勵。瑜伽將我的生命全然轉換,從過去寄生性的生活狀態變成生活目標清晰的狀態。其後,瑜伽讓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而我又將此生命之歡樂與高貴傳達給成千上萬的人們,超越宗教、種姓、性別與國籍。我感謝瑜伽帶給我的生命價值並一直希望與眾人分享。
以這樣的心態,我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你能夠通過信心、仁愛、堅韌與毅力來品嘗瑜伽的美好滋味。讓我們擎起瑜伽的聖火,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點亮真如本體的智慧之光。
本書的創意與完成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要特別向下列諸位致謝:Idea Architects公司的道格·阿布蘭,約翰·J. 艾文思,吉塔 S.艾揚格,烏瑪·達維爾,斯泰芳妮·闊克,丹尼爾·利沃摩爾,傑基·華度,斯泰芳妮·泰德,還有克裏斯·波塔什。我還要感謝Rodale公司出版此書。本書的所有成就與榮耀我將與他們共用。
瑜伽是我的運命,在過去七十年的歲月中,瑜伽就是我的生活,一種融合了瑜伽修行、瑜伽哲學與瑜伽教育的生活。如同所有的命運,如同所有的偉大的傳奇,我經歷了事前從未夢想過的境界。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發現之旅。就歷史而言,這是一個有著獨特視角的重新發現的歷程:是溫故而創新的歷程。這過去的七十年帶我踏上了內心之旅,並趨近天地之靈性。本書包涵著我的成功、我的掙扎、我的戰鬥、我的悲傷與歡樂。
五十年前,我來到西方以闡發瑜伽的真理;現在,通過這本書,我要展示我半個世紀的經驗以闡發生命的精義。瑜伽的普及,以及我本人在傳播瑜伽的過程中所做的工作,都會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但我不想讓瑜伽的廣泛流行遮蔽了瑜伽所能給予修行者的深刻啟示。在我初次西行的五十年之後,在無數修行者的無量修行實踐之後,我希望與你分享我自己瑜伽之旅的全部經驗。
深切期望我的終點會成為你的起點。
譯者楊玉功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yinyan
若本書有任何確信無疑之處,那麼,其中有一點必須首先說明,即通過持續不斷的修行,每個人都能夠完成瑜伽之旅並達到覺醒與自由的彼岸。奎師那、佛陀與耶穌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心中。他們並非影星,只供人們頂禮膜拜。他們是給人以啟示的偉大人物,是我們要追隨的人格典範。他們能完成自我實現,我們也能。
許多讀者會擔心自己無法面對前路的挑戰,我要對你說:你一定能。我自己出身微賤,有各種各樣不利的條件。經過漫長的時間和自身的努力,我開始有所成就。我經歷了從黑暗到光明、從惡病纏身到身體健康、從無知無識到沉浸學海的奇妙歷程,而我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對瑜伽藝術的熱忱追求和修煉。在我身上得到的印證也一定能在你身上得到。
今天你還能得到許多頗有天賦的瑜伽教師的幫助。在我開始學瑜伽的時候,我不得不說,並沒有聰明善良的教師來指導我。我自己的上師甚至拒絕回答任何有關瑜伽的坦率問題。他並沒有像我對待我自己的學生那樣,對體式的訓練提供按部就班的指導。他僅僅要求我們做出某個身體姿勢,然後就讓我們自己去揣摩如何實現相關的體式。也許這恰恰激發了我本性中倔強的成分,加上我對瑜伽修行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我對瑜伽的追求激情洋溢。我的熱忱與激情或許是因為我需要向世人證明:我並非一無是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要認識我的自我。我要認識這奇妙而神秘的“瑜伽”現象。瑜伽不僅能揭示我們自心深層的隱秘,揭示我們周圍宇宙的奧秘,同時還可以揭示我們充滿苦樂疑惑的人世百態。
我通過修煉學習獲得一點直接的體驗,然後再用我的心得和感悟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循著正確的方向,加上我天賦敏銳的感知力,我的瑜伽知識愈加深切。我積累的微妙體驗越來越多,終於讓我可以窺見瑜伽的本質內核。
我花了數十年時間才體味到瑜伽的深層內涵與真正價值。神聖的經典印證了我的發現,但並不是經典指引了我的覺醒之路。我是在瑜伽中學習,也是在瑜伽中覺悟。然而,我並不屬於那種“自我造就的獨覺者”,是七十二年虔心的瑜伽修行成就了我,我對世界的任何貢獻都是我修行的結果。
修行還讓我獲得追求目標的堅持力,使我能夠度過充滿誘惑考驗的人生階段。我不願意接受較為放蕩的生活方式,這讓我行走在正直之路上,但我從未回避任何人,因為我已然見到一切人身上的靈性之光。瑜伽把我從無知無明的此岸渡到智慧與光明的彼岸。我可以坦然無愧地說:瑜伽修行讓我獲得了智慧,上帝的恩典已然點亮我內心自性的明燈。這使得我看到見於一切存在的無二無別的靈性之光。
我的讀者,你應該知道,你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而你一旦開始,完善與至福的前景就已然在望。如果你能接受任何智慧箴言並始終不渝地身體力行,你將能夠上達至高的天道。要自強而不自矜。取法乎下,你將失諸正鵠;取法乎上,你將踏進至福之門。
帕檀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父,本書會經常提及他的名字。就我所知,他是生活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後的印度瑜伽行者及博學之士,他整理並闡發了當時的瑜伽知識,總結了當時瑜伽行者生活和修行的經驗與體會。他所撰寫的《瑜伽經》實際上是有關瑜伽、心識及人類境遇的箴言集。帕檀伽利還闡釋了自然界與深隱超越之靈性之間的關係。(若有讀者希望研讀《瑜伽經》的文本,可參閱本人對這部巨著的注釋。見《帕檀伽利瑜伽經發微》)
帕檀伽利所言適用於我,也必然適用於你。他寫道:“隨此放光真如法性將開啟新的生命。以往虛妄念相一掃而空,吾等將免于新生業力之有害作用。”(《瑜伽經》第一章第50節)
在你追求真如、開啟新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我自己出身的微賤和平凡能夠給你一些激勵。瑜伽將我的生命全然轉換,從過去寄生性的生活狀態變成生活目標清晰的狀態。其後,瑜伽讓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而我又將此生命之歡樂與高貴傳達給成千上萬的人們,超越宗教、種姓、性別與國籍。我感謝瑜伽帶給我的生命價值並一直希望與眾人分享。
以這樣的心態,我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你能夠通過信心、仁愛、堅韌與毅力來品嘗瑜伽的美好滋味。讓我們擎起瑜伽的聖火,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點亮真如本體的智慧之光。
本書的創意與完成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要特別向下列諸位致謝:Idea Architects公司的道格·阿布蘭,約翰·J. 艾文思,吉塔 S.艾揚格,烏瑪·達維爾,斯泰芳妮·闊克,丹尼爾·利沃摩爾,傑基·華度,斯泰芳妮·泰德,還有克裏斯·波塔什。我還要感謝Rodale公司出版此書。本書的所有成就與榮耀我將與他們共用。
瑜伽是我的運命,在過去七十年的歲月中,瑜伽就是我的生活,一種融合了瑜伽修行、瑜伽哲學與瑜伽教育的生活。如同所有的命運,如同所有的偉大的傳奇,我經歷了事前從未夢想過的境界。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發現之旅。就歷史而言,這是一個有著獨特視角的重新發現的歷程:是溫故而創新的歷程。這過去的七十年帶我踏上了內心之旅,並趨近天地之靈性。本書包涵著我的成功、我的掙扎、我的戰鬥、我的悲傷與歡樂。
五十年前,我來到西方以闡發瑜伽的真理;現在,通過這本書,我要展示我半個世紀的經驗以闡發生命的精義。瑜伽的普及,以及我本人在傳播瑜伽的過程中所做的工作,都會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但我不想讓瑜伽的廣泛流行遮蔽了瑜伽所能給予修行者的深刻啟示。在我初次西行的五十年之後,在無數修行者的無量修行實踐之後,我希望與你分享我自己瑜伽之旅的全部經驗。
深切期望我的終點會成為你的起點。
譯者楊玉功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yinyan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