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2

蘇東坡與瑜伽術


東坡

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11

吳淦昌

作為北宋文壇的一名天才和怪傑——蘇東坡(西元1037-1101,人們應當是不會感到陌生的。然而, 作為體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特別是蘇東坡在以氣功為主的導引養生的瑜如術的實踐與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作為, 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東坡在二十一歲首次出川進京, 才華就轟動了朝野和京城, 連當時分管朝政文教的文壇老將歐陽修等人, 也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 並感到自愧不如。這種過人的天才固然使蘇東坡早年就輕易而順利地步入政界, 並得到皇帝和皇太后的恩寵。但是, 與之俱來的, 是經常遭到了低能文人和庸俗政客的妒嫉和陷害, 再加上蘇東坡秉性剛正, 說話直爽, 對待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使他在朋黨紛爭的年代裏吃盡了苦頭過著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可在這樣逆境中他仍活到六十四歲高齡。這種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善於應用修生養性之道, 並且熟練地掌握和認識了它們。我們從有關他的作品和著述中, 可以發現他著述有《問養生》、《論修養寄生》、《養生說》、《續養生說》和《書養生後論》等二十餘篇有關養生方面的文章, 而其本人還是一個虔誠和狂熱的瑜加修行者。

蘇東玻說“未見天君不嚴而能園通覺悟者”。佛道解脫始于心靈的自律, 要得到精神的寧靜必需克服恐懼、憤怒、憂愁等情緒。東坡被派往黃州期間, 就開始研究佛家和道家思想, 這一工作使往後的想法行為和作品都更加添了一番不同於前並且與眾不同的色澤。他潛心於靈魂的奧秘, 渴望從中尋得一種在經受挫折時能擺脫困擾的潛力與心術。他自問, 人如何達到心靈的平安?經過仔細查尋和深思熟慮, 終於發現印度瑜伽術和道家秘術都提出了心靈控制法, 可以成為穩定情緒,改善身體健康的工具。

古代的長生術包括瑜伽、佛家道教以及醫藥傳統中的許多鍛煉項目和原理。它們的作用分為身與心兩個方面, 身體上要求健康紅潤, 加強組織的活力, 消除疲勞,醫治各種慢性病, 精神上是建立穩定的心智和情緒,放鬆精神的力量, 再加上中藥的幫助和調理, 便可健身長壽,與道教的健身藝術融為一體。通俗地說道家這種藝術就叫“養生” 和“煉丹”, 而“丹”又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內丹”道家練的丹田之氣, “外丹”是中國練丹家要尋找的一種靈藥。古代不少留戀生活特別是方術之士,都對此深信不疑,並且還不懈地努力實踐。以現在的科學的眼光來看,古代人這種養生術,雖然存在不少荒謬甚至有害的方面,但是, 其運氣靜養, 排除雜念, 以及服用有滋補作用的藥物等等, 對身休之健康是有一定的作用。蘇東坡吸取的大多是這一部分。

據《蘇東坡傳》述,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比他先煉瑜枷術。遠在熙寧二年(1069年)蘇轍就開始了這項實踐。子由到准陽送哥哥去黃州時, 東坡發現他紅光滿面, 別有一番新的氣息。而子由童年時是體弱多病的, 夏天還不時消化不良, 秋天則多咳嗽, 服藥都很少見效, 如今這樣神采奕奕, 據他說是瑜伽行深呼吸的結果, 經常集中注意力, 排除一些幹憂身心的雜念, 身體就好起來了。蘇東坡見了此狀, 很感興趣。到黃州後, 除了勤讀佛經外,由元豐三年(1080年)冬至開始, 也在一座道觀中閉門養息四十九天。這種經歷, 我們可以從他的《安國寺記》清楚地瞭解到。另一方面, 人們在當時常見他自閉門于慶觀, 作深呼吸之類的氣功運動。

印度瑜伽術被中國道士所吸收, 運用起來卻遠比中國佛教徒更甚, 並且更成功。這種道理很簡單, 雖然佛教有禪床, 專行默想, 是印度教和中國道教的混合物, 但是, 道教徒卻有吸收瑜伽術的自然背景, 因為, 道家強調自然的沉思, 簡化人生的需求而達到心靈的平靜。《莊子》一書中, 就有幾句話勸人專心, 默想, 內省於心” 。這些都與印度教有關教理不謀而合。瑜伽術教人由控制身心而達成宗教神秘的領悟, 範疇從控制反射作用和不隨意肌到開啟深層的精神力。由於採用某些姿勢, 又由默想控制呼吸, 信徒達到一種精神境界, 先是宇宙萬事和知覺逐漸消除, 最後心靈完全失去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對立感, 進入到渾然的真空狀態, 感受到狂喜的幸福。瑜伽門徒承認這種幸福只是暫時性的, 除了死去也不可能永久得到。然而這種幸福感太愉訣了, 因而他們都希望儘量多重溫幾次。現在煉瑜咖術的印度人和中國人都承認身體會比煉以前更健康, 心靈也更平靜, 情緒則更均衡。誰知道在當時, 中國修行者卻不知道這就是瑜伽, 而用“打坐” “內省” “沉思”等佛教名辭來稱呼。“孔雀姿” “魚姿” 等扭曲身體的怪姿態自然為中國文人所摒棄, 他們認為這樣太辛苦, 並且也有失自己儒雅的風度。蘇東坡當時也只採用有關較為舒服和雅致的姿勢, 這是由他的身份和認識決定的。

蘇東坡在元豐六年(1083年)所描述的瑜伽訓練很能說明他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他讀了不少佛家和道家經典, 經常和道士僧侶討論養生, 他學弟弟的榜樣, 開始注意呼吸和心靈的控制, 以達到身體健康, 心靈平靜。瑜伽提出了中國人最能接受的身心保養法, 因為瑜伽的本質就是休息, 有計劃, 有意識的休息。它教人按時控制呼吸, 採用休息的姿勢。瑜伽整個動作以簡單和非技術性的名詞來形容, 就是努力少想少思, 最後終於達到什麼也不想的境界。當然要想達到這最終的目的很困難。瑜枷的這種理論以現代體育理論來看是有不少科學合理的成汾。體育的目的是通過合理的身體與心理活動以達到身體健康。要身體健康,就一般人來言, 做些適當而合理的身體運動是必要的。但有益的心理活動對健康也是重要的, 所謂“笑一笑, 十年少”“心寬體壯”等等, 講得就是這一道理。即使是身體運動也要因人而異, 如果有冠心病和腎炎的人, 就不能散較強烈的運動。所以, 最新的體育理論表明:生命除了在於運動, 外還必需注意靜養。蘇東坡在當時就採用了以修行瑜伽術中的靜養、呼吸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蘇東坡在描述自己修煉的經驗的時候, 說明了不少關於瑜加的特性:控制呼吸, 大約脈

搏跳五次算一迴圈, 吸、停、吐的比率是一二二, 停止呼吸最長的時間是‘“閉一百二十”次而開, 蓋己閉得二十餘息也” 。照印度教的標準, 大約一百四十四秒。他象瑜枷信徒一樣, 計算自己的呼吸圈。在集中注意力方面, 他把思緒凝在鼻尖上(觀鼻)。他還描寫一種瑜加著名的感覺, 心靈完全休息加上內在知覺的脫化, 他察覺脊椎骨到大腦的顫動, 全身毛髮在毛囊中的生長。最後他在《養生論》中形容此一運動所帶來的幸福狀態和心靈平衡的好處。

在心靈方面, 他的修煉也屬瑜枷術。他曾寫了一張短箋給弟弟, 描述正統瑜枷默坐的目標。他認為真正領悟真理, 是解除感覺知覺的結果, 不是看上什麼, 而是什麼也看不見的狀

態。其短箋如下:

“任性道遙, 隨綠放盯但風盡心, 別無勝解。以我觀之, 盡心盡勝能單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 故祖師教之到此便注。如眠翳盡, 眼自有明, 醫師上有除翳藥, 何曾有求明藥。明若可求, 即還是翳——天世之味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此是佛, 貓兒狗兒得飽熟睡, 腹搖鼻與土相當, 憑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 豈謂貓兒狗兒亦己入佛也——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從其練習特點來看, 蘇東坡給瑜枷術帶來一些純中國式的特徵, 他不但去除瑜加中彎腰曲腿、彎頸等大動作, 而且還加上定時吞唾液等純道家的做法。他上書給朋友張方平, 介紹自己的修煉方法

“每夜以子後披衣時起, 面東若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觀五臟, 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赤火, 光明清澈, 下入丹田中, 待腹滿氣極, 即得出氣, 帷出入均調, 即從舌接唇齒, 內外漱煉精掖, 未得咽。複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 調息漱津, 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 即低頭咽下。以氣送入丹田,須用意精猛, 令津與氣穀然有聲, 徑入丹田, 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 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腿而耳項, 皆令極熱。仍察促鼻樑左右五七下。梳頭百餘梳而臥, 熟寢至明”

吞唾液的根據與道家五行宇宙論息息相關。蘇東坡在他的《續養生論》中闡述了古人“龍從火裏出”“虎向水中生”的深奧理論。他認為人隨時都會消耗精力, 方式有二:一是火, 包括嗅、愛、愁等一切情緒干擾,;二是水, 包括汗、淚、屎尿等。依據道家的宇宙論, 虎代表火, 龍代表水。心控制火, 腎表現水性。蘇東坡說火代表正氣, 因此, 人心控制身體的時候, 行為自然真正無欺。反過來說, 一個人的機能受腎操縱, 就容易傲出不道德的行為。於是“龍出火” 就浩然之氣全毀。另一方面, 心火會引起情緒波動, 情緒一激動, 體力就會被心火燒光成“虎生於火” 。照蘇東坡的說法, 這兩種破壞精力的舉動都是“死之者也” 。我們應該憑精神力裏把火的正常功能倒過來。吞唾液就是努力把心火推往腎的方向使其排出之理。這是東坡對瑜如之理的創造和發展。

綜上所述, 不難看出, 蘇東坡吸收了印度的瑜伽之道理, 並結合道家、佛家的養生之道, 創造了有中國特色的瑜翻術, 來達到廷年益壽之目的。他享年六十四歲, 在當時就屬於長壽之列, 並且這種壽命是在一生坎坷中爭得的, 在漫長的人生中, 保證了他創作了更多更好的作品, 並最終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大詩人, 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參考書目

1、《蘇東坡全集》

2、丁傳清輯《宋人軼事彙編》中華書局1981年版。

3、林語堂《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4、曾棗莊《蘇轍評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顏中其編注《蘇東坡軼事彙編》岳鹿書社1984年版。

6、《道教與中國文化》萄曉言著上海書店1988年版。

7、《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書店1989年版。

8、《中國體育史》古代史部分、徐永昌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96e0b0100aa3f.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96e0b0100aa3j.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