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8

瑜伽的功能

ヨガの包括的なシステムは、(瑜伽的功能包含)
ストレスを軽減し、(減輕壓力)
柔軟性を増し、(增加柔軟性)
心身のバランスを改善し・(改善身心的平衡)
強靱性を促進し、(促進堅韌性)
心臓血管調整を高め、(有效的調整心臟血管)
血圧を下げ、(血壓降低)
体重を減らし、(減少體重)
骨を強くし、(骨骼強化)
怪我を予防し、(預防傷害)
気分を高め、(心情提升)
免疫機能を改善し、(免疫功能能改善)
細胞への酸素の供給を増やし、(細胞供氧的增加)
性的機能や満足感を高め、(性機能滿足感的提高)
精神的な安定を促す(促進精神上的穩定)......


摘錄自 日文版 yoga journal vol.3 p.32
Yoga as Medicine: The Yogic Prescription for Health and Healing
 Timothy Mccall (Author)

2009/02/26

古儒吉大師2009的新年訊息



於2009年開始前數分鐘給出的談話

活在這星球的時間,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禮物。當我們視時間為禮物時,我們對生命的整個看法就轉換了。如同每一年一般,2008年也帶給你很多禮物。它的花刺讓你變得強壯,它的花瓣帶給你喜悅。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和不太好的一面。不太好的部份讓你變得強壯,並幫助你了解你能夠去應付它們。好的部份帶給你安詳和寧靜。

2008年的最後一小時是個良機,讓你回顧你是如何歡迎2008年的到來,以及這一年如何沖走你,讓你陷入旋渦中,再離你而去,跨入2009年。2008年讓很多有錢人變得窮苦潦倒。

那些活在象牙塔裡嬌生慣養的權貴之士,從未想過他們會摔下來,變得一敗塗地;許多騙子被揭發了。資本主義的瑕疵在2008年赤裸裸地在我們眼呈現。就像20年前,1989年時共產主義的泡沫破裂一樣的幻滅。

經過這一切時間,我們學會一個教訓──我們絕對不能對人性價值有所妥協。愛、慈悲、感恩和胸懷眾生的視野,必須在我們的生命中開始出現。

2008年也目睹恐怖主義、生命的犧牲:蘇丹、伊拉克、加蕯、印度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攻擊。

人們問我,他們對要慶祝感覺有罪惡感。在金融崩盤不到二個月之後,恐怖攻擊一個月之後,要如何慶祝呢?

是的,當你的慶祝是為了讓自己滿足快樂時,你會有罪惡感。然而如果你慶祝的目的是在提昇你區域內的每個人時,去做就對了!不要遲疑。如果我們的慶祝是為了讓人們擺脫陰霾的心情,我們永遠不會有罪惡感。這種慶祝變成了服務,是沒有罪惡感的。而當你的服務變成慶祝時,我執和傲慢就不存在了。

記住一點──當慶祝變成服務時,不會有罪惡感。當服務變成慶祝時,不會有驕傲感。

讓我們懷著這個意圖來慶祝,就是讓我們將這樣的靈性知識帶給每個人──生命、事件是無常的,但我們的靈性、我們的意識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的。生命在更高的層面是永恆的。因此慶祝每個當下,明白這一刻是我們所被賜予的禮物。

2009年,我們的重責大任就是要提昇地球,將其從2008年充滿災難的灰燼中提昇起來。我們要有新的希望、新的創造。

被負面情緒席捲沖跨是容易的事,而要從中跳脫則需要勇氣。我深信在這裡的所有人都有這個能力,而那些正在聆聽(及閱讀)此文的人都有這個能力!


from:

2009/02/23

Ashtanga Yoga Primary Series with John Scott DVD 支援中文


Ashtanga Yoga Primary Series with John Scott DVD
Produced by: John Scott
Format: NTSC Region: All regions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Mandarin(中文), Japanese
Number of Discs: 1DVD Release Date: 2008 Run Time: 100 minutes

http://www.ashtanga.com/html/p.lasso?p=10198

Iyengar瑜伽同Ashtanga瑜伽的完美結合

瑜伽的體位練習是讓我們有病的身體恢復健康,有傷的身體恢復功能,讓身體健康的人更加健康,它的目的就是通過肌肉,關節,韌帶,骨胳的伸展等練習來得到有效的控制。長期的安全的體位練習可以讓身體保持一種非常有韌性,有力量和能量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可以去集中精神和意識,去冥想,去完成身心靈的統一,達到最高境界。為什麼有些人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的出現傷病,除了心急的原因外,大多數是因為錯誤和危險的練習方法造成的,這種錯誤的方法並不是瑜伽本身的目的,完全是我們自己對細節把握不好造成的。傷害是同瑜伽的本意相違背的,在體位的練習方法的選擇上,需要根據各種風格和特點來確定自己的練習方向。  
在哈他瑜伽體系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湧現出非常偉大的大師,他們通過長期哈他傳統風格的練習,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提高練習的準確性、精確性和安全性,比如Iyengar大師,他在多年的練習中發現了身體結構同體位元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安全的,是健康的,是有益於練習者的身體的。
Pattabhi Jois是Ashtanga瑜伽體系的傳承的大師,Ashtanga瑜伽的氣息的應用可以說到達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用氣息的帶動完成體位的串接練習。這兩個風格的體系獨樹一幟,是目前全世界哈他瑜伽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星,他們是截然不同的練習風格,但是又都有非常眾多的練習群體,他們組成了當今世界哈他瑜伽練習全體的一部分。  
Iyengar瑜伽體系注重體位的真實性、安全性、精確性和準確性,是按照人體生理結構去練習姿勢,是非常科學的用肌肉和韌帶的伸展來保護關節和骨胳完成安全的體位練習,通過肌肉的有效伸展和打開既可以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伸展性,又可以見效腿關節和骨胳壓力,起到保護的作用。那麼肌肉在各種體位的練習中要不斷的按照要求去伸展和用力,這些都可以牽動關節和脊椎的安全伸展和放鬆,有效的減緩脊椎的疲勞和關節的壓力,在Iyengar的練習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會讓初學者練習站立的姿勢,通過站立提高腿部和臀部的力量,通過站立提高自己的平衡性和身體的協調性,只有大腿有力量和韌性才可以安全的完成扭轉,向後彎曲等練習。  

Ashtanga瑜伽體系練習,注重用氣息來帶動體位的練習,氣到達什麼地方,體位姿勢就到達什麼地方,類似中國的太極和氣功,身體感到輕盈舒展,像行雲流水,動靜結合,一氣呵成,非常壯觀,所以在ashtanga的練習中需要用三個鎖的收縮來產生能量和力量,也叫氣,這個氣可以讓練習者感到體位動作的輕鬆,但是氣需要長時間通過練習找到感覺,所以,在一個練習者的初期,是容易忽視氣的作用,用自己的肌肉,關節,骨頭做練習,這是非常危險的,年輕的時候沒有感覺,當你30歲以後就會改動關節磨損的疼痛,骨胳的提早鈣化。這就會提前讓你忍痛離開Ashtanga的練習。所以,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練習Ashtanga瑜伽的人有百萬,但是練習到6級的只有百人,大部分人是初級練習的水準,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發現,對於初次接觸瑜伽的普通人,對於氣息在練習中的重要性是難以想像的,同時,也是比較難在幾個月中體會出氣息的用處,所以他們就開始用肌肉,骨頭,關節等去練習所謂的具有挑戰性的體位,所以骨頭和關節經常在身體的壓迫下練習,造成了腰痛,肩膀等問題。  
為了解決Ashtanga的這個問題,許多有經歷傷害的ashtanga老師,開始嘗試去練習Iyengar體系的內容,去了解體位元練習過程中的細節以及各部位肌肉的有效配合伸展來減少對關節的壓力,通過iyengar體系的練習,就培養了我們在ashtanga練習中在沒有氣息感覺時也可以用肌肉的伸展的力來降低對關節的壓力,這也就避免了傷害;當我們具備氣息的感覺的時候,這種練習方法也可以配合氣息更好的減輕對關節的壓力,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在我練習多年Iyenagr的同時,去練習ashtanga,給我的感覺是非常的輕盈,非常的享受,關節的力量非常小,沒有疲勞受傷的時候。  
比如下犬式的練習,在Iyengar體系中下犬式的要領就是圍繞如何伸展脊椎和背部,如何用肌肉的伸展來減少對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和膝關節的損傷來練習的,練習的結果會讓我們脊椎得到伸展放鬆,腿部力量得到加強,腿部肌肉得到有效伸展等,所以按照這種方法去練習,我們感到下犬式是輕鬆的,關節的位置是輕鬆的,身體好象被肌肉的伸展不斷的打開,在肌肉的伸展過程中,關節和骨胳是不受壓力的,是輕鬆的,是一種享受。那麼對於一個沒有這種練習經驗的學生來說,下犬式會讓他肩部,肘部,手腕等疼痛,你可以觀察他,他的重量全都壓到了肩膀和手臂,時間長了,就造成了慢性磨損和老化。
在Ashtanga的練習中,下犬式是組成vinyasa的不可缺少的體位,而vinyasa的練習又是Ashtanga的靈魂和支柱,沒有vinyasa就沒有ashtanga 的練習,或者說沒有下犬式就沒有ashtanga的練習,可見下犬式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體位,其實它已經超出了一個體式的範疇,它是一個能量和力量的源泉,是起到橋樑紐帶的作用,通過vinyasa可以非常好的調動身體的能量,也就是氣息,是用氣息的帶領完成每一個體位的練習,一個初級的ashtanga練習中需要完成58次的vinyasa,也就是至少58次的下犬式,58次的上犬式和58次的平板式的練習,對於一個初學ashtanga的學生來說,這是何等的運動量,而氣息和三個鎖是很難感覺得到的,再加上他們的急躁心情,那麼他就會肌肉收縮的力量去練習,當肌肉收縮非常酸痛時候,就會把身體的重量都擠壓到關節和骨頭的上面,而關節是非常脆弱的,骨胳也是不能長期壓迫的,可想而知我們的身體將會變得非常的糟糕,酸痛會伴隨著我們,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疲勞性的損傷和老損。
如果,瞭解了Iyengar的細節和肌肉的伸展方法,就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和原理來減少對關節的壓力,比如在下犬式中需要我們在 Ujjiayi和收縮三個鎖的同時去努力轉動上臂向內,讓肩胛骨的肌肉向外側伸展,讓肩胛骨的後沿向內收縮,減輕肩關節的壓力,同時伸展脊椎和背部,最重要的是收緊大腿肌肉,讓身體的力集中到臀部,可想而知這種感覺是多麼的美妙,這樣就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全的完成所有Vinyasa的練習。這也讓練習者具備了不斷去挑戰ashtanga的高級體位的能力和條件了。而且身體狀態非常良好,這就是Iyengar體系來幫助我們完成或者是幫助我們進入到更高的階段,完成ashtanga的挑戰。  
總之,對於我們一般的練習者,可以多練習一些風格的體位,在其中把好的,安全的方法應用到不同的流派中,那麼Iyengar深入到Ashtanga的練習中是一個安全的做法,也是一個可靠的常識,也是安全的保障。
轉載自http://www.yogamook.com/article.php/767

2009/02/22

S.N 葛印卡(Goenka)老師談大念住經-觀呼吸




觀呼吸
在探索色身的範疇方面,第一節是談入出息。


  • 一處隱居的地方是需要的---隱僻又無干擾。禪修者前往一處森林,樹下 或無人居住之處 ,禪修小室---任何這三者之一。

  • 禪修者必須坐下盤腿。雙盤或單盤姿勢並非必要。如果能這樣,那倒是個能帶來較高警覺的姿勢;否則任何的盤腿姿勢,能舒適地坐上長久些就夠好了。

  • 上身部分應該豎直。

  • 覺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圍,鼻腔的入口處。你必須在嘴巴周圍,上嘴唇之上覺知息入和息出。

  • 然後開始用功了: 以此覺知,他入息; 以此覺知,他出息。 入長息時,他正確了知「我入長息」。出長息時,他正確了知「我出長息」。長的入息,和同樣地長的出息,都如此了知:因為它是被感覺到,體驗到的。 現在氣息變淺,短 了,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你會看到每一句都表示在此道路上的另一站,新體驗。當心靜了下來,煩躁減少了,而氣息就變短了。它不必像呼吸運動要受到控制,只是觀察而已。 現在他訓練自己:「我當感受全身,而入息;我當感受全身,而出息」。

  • 現在是用「學習,訓練」這個字,代替正確了知。作為一位禪修者,在呼吸上用功一兩天之後,你已經在這區域體驗到感受了。然後兩者都練習,你就到達通體都覺知到感受的階段。起初它很粗重,堅硬,緊繃,但當你持續耐心地,堅持地,保持平等心地去體驗每個感受,整個身體就融化成微細的波動,那麼你就達到了完全消融的階段。從自然的呼吸開始,你學習到達一口氣就能感知全身的重要階段: 當你呼氣時從頭到腳,當你吸氣時從腳到頭。 沒有實修就會產生迷惑。其他的傳承把這些字解釋為「呼吸的主體」,彷彿從開始、中間、結尾,以及全部的呼吸都被感覺到。當然,當氧氣跟著呼吸進入血管,它就從頭頂到腳趾移動,而感受也就跟隨著血液流動。它可以這樣的解釋,但我們是在修習觀身念住。全身必定要被感覺到,這個才是禪修者所體驗到的東西。

  • 當消融尾隨所有的不愉悅的感受而來臨時,心的癖性是以貪愛及執取來反應。這是個危險,恐怖的處境。對不愉悅的感受停止產生瞋恚,要比對愉悅的感受停止產生貪愛來得容易。但這個貪愛是瞋恚之母,而內觀的修習是---無貪愛或瞋恚。你要持續不斷地了知愉悅的感受也是無常的,只是極微的波動,泡沫,生起又滅去。有著這樣的智慧,不淨染污就會被去除,寜靜、輕安的狀態就會到來。
    現在身體的行動寂止了,他訓練自己入息出息。再次用到訓練這個字,因為藉學習及練習這個狀態已達到了。

  • 在一個小時的堅定精勤的禪坐,姿勢不能變動,起初很掙扎,現在變得很自然了。身體不動了,因為全身都沒有不愉悅的感受了。呼吸成了唯一的活動。這也是身體行動或活動的一種。當心訓練成安靜和寂止時,呼吸也變得越短,越靜,越微細,直到它彷彿一個迴轉就進來了,而且有時好像停止了。它這麼的微弱。此處也有執著的危險,以為這就是最終的階段了。

  • 現在佛陀以木匠做例子。好比木匠在車削及切割木頭,來做傢俱的腳。他使用車床。車床的長拉鋸比短拉鋸切出更深的口。他或其徒兒正確了知 長拉鋸或是短拉鋸; 同樣地,禪修者正確了知息長或息短。 在這例子中,車床在接觸點上切割。同樣地,禪修者的注意力要保持在氣息接觸的地方。你不應該跟隨氣息深入到裡面,或出去到大氣中。你覺知著這個部位,並且也感覺整個氣息的吸進或呼出。

完整大念住經解釋詳http://www.udaya.dhamma.org/ebook/C_DiscSTP/C_STP_DiscSum.htm

葛印卡老師簡介:

S.N 葛印卡(Goenka), 亦被廣泛地尊稱為Goenkaji(葛印卡老師),是一位聞名於世界許多國家的禪修導師。在1950年代,他從緬甸的烏巴慶老師(Sayagyi U Ba Khin)那裡學到他現在所教導的禪修方法。烏巴慶長者師承烏鐵老師(Saya Thet);烏鐵老師則師承雷迪尊者(Ledi Sayadaw);雷迪尊者則師承他的老師,如此代代溯源直自佛陀。此方法能由傳承的老師們歴時長久地保存下來,實在是殊勝非凡的成就,也因此使得修習此方法的人感恩不已。如今,在世人渴求內心安詳之際,葛印卡老師在其有生之年,已成效卓著地將此方法傳播開來。撰寫本文時,在印度和全世界已有55個內觀中心(註:本書中文譯稿完成時為113個)及許多臨時場地在舉辦內觀課程。每年吸引約四萬人參加,而且這數目還在逐年增加中。
儘管葛印卡老師富有個人魅力,而且他的教學方法極為成功,他仍然將所有的成就歸於正法的功效。他從不以上師(guru) 自居,或企圖成立教派或宗教組織。在教導時,他從不忘提到這個方法受自佛陀,經代代師傳而至於他的老師;而他在禪修中因親身獲益而對老師們生出的感激之情,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他不斷地強調,他不是在傳佛教或任何的「主義」;他所教的方法是普全的,適合任何宗教或哲學背景或信仰的人。
這個傳承的標準禪修課,是為期十天的住宿課程。參與的學員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課程場地,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他們相互之間須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靜默。課程開始時,他們受持佛陀為在家人制定的五戒 : 戒除殺生,戒除偷盜,戒除妄語,戒除不正當的性行為 (在課程期間,意味著完全獨身禁慾),和戒除服用任何毒品、菸酒類。他們先從觀息法(¾nāpāna) 開始練習,即觀察自然的呼吸。在第四天,當已有了某些專注力時,他們轉而練習內觀法 (Vipassana),這是以身體的感受為工具,對整個身心的現象做有系統的觀察。在最後的一整天,他們練習 Mettā-bhāvanā,即是慈悲觀,也就是與眾生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功德。
雖然葛印卡老師來自印度家庭,他卻是生長在緬甸,並在那裡向他的老師烏巴慶長者學習到這個方法。被烏巴慶長者任命為老師之後,他於1969年因應母親的疾病離開了緬甸,並在孟買為雙親及其他的十二人傳授了一期十日課程。由於他教導的啟發和非凡的教授成果,導致更多類似課程的開辦,首先是在印度各地的非中心課程,繼之在隨後相繼崛起的中心。自1979年起,他也開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區傳授課程,尤其是在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法國、英國、北美洲、日本、澳洲和紐西蘭。今天在這些地區,都已有一個或多個內觀中心了。



  • 財團法人高雄縣法印精舍 (簡稱:六龜內觀中心 )

法名: Dhamma Vikasa 法邁電話:07-6881878 傳真07-6881879


地址: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村頂濃路100巷1之1號



  • 財團法人台灣內觀禪修基金會(簡稱: 台中內觀中心)

法名: Dhammodaya 法昇


電話:04-25814265 傳真:04-25811503


通訊處:426台中縣新社鄉郵政21號信箱


地址:台中縣新社鄉大南村中和街二段280巷35號


E-mail:dhammodaya@gmail.com


Skype : dhammodaya


http://www.udaya.dhamma.org/


*【四念住】 又名四念處。    


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是觀身不淨; 受念處是觀受是苦; 心念處是觀心無常; 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2009/02/18

西藏心瑜珈 第一系列「六波羅密」免費說明會

約在一千多年前, 古老的瑜伽藝術從它的發源地—印度傳入西藏, 很快地的在西藏境內普及盛行, 而練習瑜伽的各種精妙絕倫的方法與系統, 演變成為 “西藏心瑜伽” 。
*「心」是瑜伽的根本  
現代人認為瑜伽是用來讓我們健康、強壯、苗條、迷人與有魅力的好方法。在古代,瑜伽不只如此,它被設計來改變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西藏心瑜伽」對你的「心」會起兩種作用:它能讓心臟與身體健康強壯;其次,它能讓你敞開心胸去愛其他人。
* 古老傳承,內外兼修  
「心瑜伽」分外法門與內修持,約在西元1000年由那洛巴大師與阿底峽尊者傳入西藏,注重傳承,透過口傳及心授的祕密教法。最後由達賴喇嘛的老師宗喀巴大師根據不同的外在的動作牽動內在心識的活動,組成了十系列的課程。
* 無我利他的勇士之道  
「西藏心瑜珈」第一系列進入「六波羅密」的修練,結合『自他換』(意思是施與受)的心法。自他換的傳承可追溯自兩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與傳統瑜珈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呼吸的方式,以及在練瑜珈時的思維。我們將會在體位法練習中帶入「施受法」冥想練習,「受」就是帶走他人痛苦,「施」是送禮物給他人。透過自他換修練,跳脫傳統瑜伽「過度關注自我」的陷阱。
* 歷代達賴喇嘛必修-將茅轉變為花朵  
美國鑽石山大學所傳授的「西藏心瑜伽」乃得自達賴喇嘛一脈相傳的系統,是歷代達賴喇嘛自我修練的方法。近年透過「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的推廣,名副其實地體現了「西藏心瑜伽」鼓舞人心的智慧與慈悲。
*帶領人 Kosha多潔卓馬  
台大社會系畢。投注身心靈學習與人文關懷近二十年。
曾任職優劇場、文山社大、金點文化與各知名NPO。
國際奧修多元大學呼吸師合格、印度達蘭莎拉宇宙學苑Power/Astanga Yoga師資認證。
瑜伽曾師承:Vijay(Astanga)、Usha(Iyengar)與阿南達瑪加的Hatha瑜伽系統等。  
自2005年於新加坡受教於麥可.羅區格西起,連續兩年參與邀請格西來台演講的工作。2007初完成美國鑽石山課程,接受「西藏心瑜珈」師資訓練與傳承,被賦予在台傳授「西藏心瑜珈」之使命。
曾任教於:食養文化、全德佛教中心、穿裙子的獵人、群傑管理顧問、須曼那華、全國感恩種子教師培訓、達蘭莎拉宇宙學苑等。


說明會時間 :2/19(四)19:30-21:00
* 上課地點:台北市大直街94巷1弄20號3樓(近實踐大學,公車「自強 隧道一」下車)

為方便準備課程資料,欲參加說明會者請務必事先報名!!!
* 報名請洽葉小姐:smilingkosha@hotmail.com 0986-597231 (無人接聽請留言或簡訊,感謝!)
另詳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orjedroma/3/1312111773/20090217150444/

鑽石山大學簡介
鑚石山大學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由麥可.羅區格西1999年開始建立,直至2004年正式開放。迄今,已完成十二的學期,總共有近四百名學生在此上課。課程包括:華語、藏語、梵文、文學、商科、傳統醫學、建築學、生態學、靜坐及其他科目。
宗旨主要在教導美國人民有關東方的古老智慧和傳統文化,尤其是從西藏、印度和中國傳下來的。建立一個美國人民能學習東方古老智慧和語言的地方。並在現實社會尋找能運用這古老智慧的方針,以協助亞美國家在企業上有一番共同成就,協助建立和諧,讓世界各國人民在這經濟和政治競爭強大的現實生活中有和睦共處的機會。
目前已推動「亞洲經典輸入計畫」、「東方之星計畫」搶救東方古老經典與保存世界古老智慧,並與「瑜伽學術學院」、「圓滿管理學院」共同推動瑜伽教學與高階商業管理課程。

2009/02/17

《西藏心瑜伽》的核心內容




2004年,臺灣出了本《西藏心瑜伽》,是美國一位藏傳佛教行者麥可羅區(Michacl Roach)著作的英文版《The Tibetan book of yoga:ancient Buddhist teachings on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yoga 》的中文譯本。
“西藏心瑜伽對你的心會起兩種作用:第一,它能讓心臟與身體健康強壯;其次,它能讓你敞開心胸去愛他人。當然,心臟與身體的強壯程度,總是源自於後者””心瑜伽外在實際練習的法門和內在的修持,是以兩種不同的傳承傳入西藏。實際的練習,或我們現在所謂的‘瑜伽’,最先是由印度的那洛巴大師(Naropa, 1016-1110)傳授給西藏人。這些瑜伽練習形成‘六修持’(Six Practices 筆者注:六成就法)這個古老傳統的一部分,西藏人昵稱爲‘身體的機械’(machine of the body)。


對他人敞開心胸之門,稱爲‘自他相換’(tone-len),意思是‘施與受’。
這個修持法門牽涉到在一天當中的呼吸,以及思慮他人的特殊的方法,尤其當你從事瑜伽練習時,所必須採取的特殊方法。


‘自他交換’這個修法的傳承,可心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當時,這修法並未書寫記錄成文字,而是以口傳的方式延續下來,後來由印度偉大的聖哲阿底峽(Atisha, 982-1052)引入西藏。大約在傳入西藏一百年後,這修法首度由格西切喀瓦(Geshe Chekawa)書寫成冊,而本書則是以其著作作爲藍本所成書的。” 我自己的‘自他相換’(自他交換)菩提心法的傳承,是從我的具德大恩根本上師,阿宗珠巴仁波且賜傳《隆欽甯提大圓滿前行導引》時領受的,後來,又多次得到具德大恩根本上師上師對其中修持的深秘口訣導引。後來,我從一位薩迦派的轉世活佛,也是我具德大恩根本上師的一位弟子四朗活佛處,得到了朗日唐巴《修心八頌》的藏文法儀。藏傳佛教各派修心的法門,都源于偉大的阿底峽尊者創立的噶當派(甘丹派)的傳承。在噶當派的傳承中累積了大量關於修心的典籍。我學習過的藏傳佛教有關修心的藏文典籍主要有康巴隆巴的《修心八座法》(洛迥吞傑瑪)、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洛迥徹傑瑪)、切喀瓦的《修心七要》(洛迥頓登瑪)等。我的祖師,偉大的巴珠(華智)仁波切于《大圓滿前行導引文》中有這樣的記述:從前,格西仲敦巴曾住於一寂靜之處,,三同門(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與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來拜見仲頓巴格西,格西問他:“博朵瓦在做什麽?”他回答:“他在爲數百僧衆講經說法。”
“希有!希有!那也是一正法。普穹瓦在做什麽?”
“他在積累自他的許多資具,建造三寶所依(佛經、佛塔、佛像)。”仲頓巴格西又如前一樣說:“希有!希有!那也是一正法。滾巴瓦在做什麽?”
“他唯一靜修。”格西又如前一樣說。“卡隆巴在做什麽?”“他總是到一蟻穴邊(用披單)蒙頭痛哭。”聞此仲頓巴格西立即脫帽,合掌當胸,邊流淚邊說:“極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此有許多功德可說。如果現在說,卡隆巴格西會不高興的。”卡隆巴格西蒙頭痛哭,是因他當時想到輪回中被痛苦逼迫的那些衆生,對他們生起大悲心而哭泣的。此外,金厄瓦格西講述諸多慈心、悲心重要性的原因時,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頂禮並且說:“我從現在起唯一修持慈悲心。”善知識金厄瓦邊脫帽邊連續說了三遍:“非常好”。以往昔噶當派的格西們也將此自他相換作爲修行的核心。從前,已精通諸多新舊派教法以及因明經論的恰卡瓦格西,一次到甲向瓦格西家中,看到他的枕邊有一個小經函,便打開翻閱,其中看到了一句
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他甚覺此爲希有之法,
於是問:“這是什麽法?”甲向瓦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
“誰有此竅訣的傳承?”
“朗日塘巴尊者本人有。”他立即想去求此法,便前往拉薩。(到拉薩後)數日中他一邊轉繞(覺沃佛像一邊打聽消息)。
一天傍晚,從朗塘地方來了一位麻風病患者,他告訴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已圓寂了。”他問:“誰是尊者的繼承人呢?”
“向雄巴格西與多德巴格西,但他們二人關於誰作法主之事意見不一。”實際上,他們二位格西並非是爲爭取自己作法主發生爭執意見不合,而是互相推讓法主之位。
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請您作法主,我會象恭敬朗日塘巴尊者一樣恭敬承侍您的。”
多德巴格西說:“您年輕有爲,學識淵博,理應主持寺廟。”二位格西本來互相觀清淨心,但是恰卡瓦格西卻誤解爲:他們既然爲繼承上師的法位而不和,那他們肯定沒有此法的傳承,現在誰還會有此法的傳承呢?格西到處尋問。
有人告訴他夏惹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他便前去拜見)。當時夏惹瓦格西正爲數千僧衆傳講衆多經論,恰卡瓦格西聽了幾天,但他所求的法卻只字未宣。
他想:不知這位格西到底有沒有此法的傳承,應當問明,若有則住,若無則應離開。
一日,夏惹瓦格西繞塔時,他來到格西面前,將自己的披單鋪在地上,請求夏惹瓦格西在此稍坐片刻,有一問題請教。格西說:“尊者,您有什麽未解決之事,我是在一墊上圓滿一切所望。”恰卡瓦格西說:“我曾看見了‘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的法語,此法與我的心很相應,此法深淺如何?”
“尊者內心與此法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尊者若不想成佛就不說了,若想成佛則此法必不可少。”
“請問上師您有此法的傳承嗎?”
“我確有此傳承,這是我所有修法中最主要的法。”
“那麽請尊者賜與我傳承。”
“如果您能長期住在這裏,我可以傳給您。”於是恰卡瓦格西依止夏惹瓦上師六年。


期間上師唯傳《修心八頌》,他一心專修,最後完全斷除了珍愛自己的執著。


因此,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可以消除今生的病痛、憂苦,並且降伏鬼神、魔障等也無有較此更殊勝的竅訣了,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斷除如劇毒般珍愛自己的噁心,精進修持此“自他相換”菩提心。 ”


巴珠(華智)仁波切曾經在《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前、中、後三善道》(Thog Mtha Bar Gsum Du Dge Ba I Gtam Lta Sgom Spyod Gsum Nams Len Dam Pa I Snin Nor Zes Bya Ba Bzugs So):中教示說


“一法生圓總集菩提心!”


頂果欽則仁波切解釋說:在成佛之道上一切通往究竟目標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持續保持並增長廣大的菩提心。


根據殊勝噶當派上師的口決教授,先將心的本性——究竟菩提心——介紹給你,然後你再培養對一切衆生的悲心——“相對菩提心”。


流轉的念頭在實相上是無生的,即不住也不滅。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控制狂野的心是很困難的。以這種了知,當念頭産生時,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續狀態中,即所謂的“究竟菩提心”。一旦你以此方式瞥見了心的本性,你對究竟菩提心的了悟會因兩種相對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爲了一切衆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願菩提,以及真正將此願付諸實行的行菩提。


如前所述,只許願幫助他人是不夠的,你必須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真正力行利益一切衆生。


爲了達成此目標,你觀想觀世音,持誦其咒語,禪修其智慧本性。當你以此方式持續修行,妄念會愈來愈少。當智慧在你身上盛開時,就能使你圓滿自、他此刻與究竟的需求。虔誦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觀察自己的心續,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法,是我日常修習功課的核心部分,從中得到的益處,非語言可表述之。每每想起具德大恩根本上師的恩德,想起前輩祖師們的恩德,總禁不住熱淚盈眶。


感謝北京iyoga館的樂樂老師提供了《西藏心瑜伽》的中文版,祈願更多的人能從“西藏心瑜伽”的修學中得到更大的益處。


文中引用了麥可羅區者《西藏心瑜伽》,索達吉堪布翻譯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和頂果欽則仁波切著作的《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中的部分內容,向他們表示敬意!


2009/02/16

會呼吸原住民智慧的綠建築-宜蘭厝008 民宿




原住民的高腳屋(干欄建築)

會呼吸原住民智慧的綠建築-宜蘭厝008


因外牆越高越向外延伸,使新鮮空氣可由窗台下流入室內
很有台灣意識的屋主黃老師


著重台灣本土的藏書
滿室檜木的香氣
其他資料及 民宿住址電話 詳
http://pepeh.pixnet.net/blog/post/7533892













2009/02/13

阿 育 吠 陀 帶 來 的嶄 新 氣 息



生 命 有 四 個 特 質 : 它 存 在 、 進 化 、 表 達 及 熄 滅 。 而 這些 特 質 的 發 生 則 取 决 於 五 個 元 素 : 土 、 水 、 空 氣 、 空 間 及 火 。 這 些 元 素 與 五 種 感 覺 官 能 是 相 對 應 的 : 視 覺 、嗅 覺 、 味 覺 、 聽 覺 及 觸 覺 。
阿 育 吠 陀 (Ayurveda) 是 生 命 的 探 索 及 學 問 – Veda 意 為 知 識 ,而 Ayur 是 生 命 。 根 據 阿 育 吠 陀 , 生 命 或 存 在 並 不 是 剛 性 密 封 的 領 域 - 它 是 和 諧 美 妙 的 流 動 。 即 使 那 五 個 元 素 也 不 是 互 不 相 干 的 客 體 , 而 是 相 互 流 動 交 融 的 。 每 一 個 元 素 都 蘊 含 另 外 四 種 元 素 。 因 此 , 阿 育 吠 陀 對 生 命 的 取 向 是 全 面 、 整 全 的 。
我 們 內 在 最 精 微 的 元 素 是 空 間 ( 心 智 就 是 由 空 間 組 成 ) , 而 最 具 體 的 元 素 - 土 , 就 構 成 我 們 的 骨 骼 、 皮 膚 及 身 體 組 織 。 


為 有 助 明 白 生 理 學 , 其 特 性 及 生 理 在 心 智 上 的 反 映 ,人 體 系 統 被 分 為 三 大 能 量: 瓦 塔 (Vata),皮 塔 (Pitta) 和 卡 法 (Kapha) 。
當 疾 病 初 起 , 它 着 先 會 在 思 想 的 層 面 反 映 , 而 這 是 最 不具 體 的 表 達 ; 之 後 就 是 聲 音 。 再 進 一 步 , 疾 病 就 會 在 光的 層 面 反 映 , 即 是 氣 息 / 磁 場 。 而 到 這 時 , 疾 病 才 在 身 體 顯 示 。 最 初 , 簡 單 的 病 徵 先 是 呈 液 體 的 狀 態 , 而 這 是 可 以 根 除 的 , 之 後 , 當 病 徵 進 一 步 變 得 更 加 顯 著 時 , 就 需 要 药 物 的 治 療 。 香 薰 療 法 是 純 粹 利 用 香 味 去 治 療 疾 病 。 它 的 焦 點 通 常 集 中 於 預 防 方 面 。

阿 育 吠 陀 的 全 面 方 法 包 括 運 動 、 呼 吸 及 靜 心 。 呼 吸 是等 同 生 命 。 最 實 際 的 , 當 一 個 人 沒 有 呼 吸 , 那 就 表 示他 已 沒 有 生 命 。
知 道 呼 吸 及 身 體 的 三 種 體 質 是 很 有 趣 的 。 不 同 能 量 對 身 體 各 部 位 的 影 響 程 度 是 不 同 的 。 例 如 , 瓦 塔 (Vata) 主 要 支 配 身 體 的 下 半 部 位 – 胃 、 腸 等 。 腸 胃 及 關 節 痛 症 的 毛 病 是 因 為 瓦 塔 的 失 衡 所 致 。 卡 法 (Kapha) 主 要 支 配 身 體 中 央 部 位 , 咳 嗽 主 要 是 卡 法 失 衡 所 致 。 皮 塔 (Pitta) 影 響 身 體 較 高 部 位 , 即 頭 部 – 易 怒 就 是 皮 塔 失 衡 的 跡 象 。
在 呼 吸 法 中 , 五 加 一 呼 吸 三 階 段 呼 吸 法 (three-stage pranayama) 對 這 三 種 能 量 都 能 起 作 用 。 不 同 的 呼 吸 法 都 有 專 門 針 對 身 體 下 、 中 、 上 部 位 的 呼 吸 練 習 。 當 完 成 三 階 段 的 呼 吸 法 ,你 會 感 覺 身 體 內 的 三 種 能 量 有 所 變 化 。 身 體 內 有 一 些 改 變 , 你 的 感 覺 不 再 一 樣 , 你 感 到 更 均 衡 平 和 。 就 是 呼 吸 法 帶 給 系 統 那 份 平 衡 。 當 你 找 着 那 呼 吸 的 節 奏 , 你 會 發 覺 那 調 和 開 始 。 要 保 持 那 份 平 衡 是 困 難 的 , 但 呼 吸 的 練 習 本 身 並 不 困 難 。 特 定 的 節 奏 或 呼 吸 模 式 能 糾 正 失 衡 及 恢 復 身 體 有 關 部 位 的 平 衡 。 你 也 可 在 我 們 的 手 指 及 神 經 末 端 找 到 那 三 種 能 量 。 例 如 , 食 指 是 卡 法 (Kapha ) ; 中 指 是 瓦 塔 (Vata) ; 而 無 名 指 是 皮 塔 (Pitta) 。 你 可 從 一 個 人 的 手 指 的 形 狀 察 覺 出 他 的 體 質 。 練 習 手 印 呼 吸 法 (Mudra Pranayamas) , 即 輕 力 按 壓 指 頭 的 神 經 末 端 並 進 行 「五 加 一」 呼 吸 (Ujjayi breath) , 亦 能 平 衡 身 體 那 三 種 能 量 。
怎 樣 為 身 體 系 統 帶 來 健 康 呢 ? 第 一 : 注 意 空 間 元 素 , 即心 智 的 元 素 。 如 果 你 的 腦 袋 塞 滿 很 多 印 象 及 思 想 ,這會 消 耗 你 的 耐 力 ,導 致 你 的 身 體 出 現 毛 病 。 當 你 的 思緒 是 清 晰 、平 靜 、 深 思 並 愜 意 時 , 身 體 的 防 預 能 力 則 會增 强 。 這 樣 ,疾 病 便 不 能 入 侵 身 體 。 因 此 ,糾 正 失 衡 ,首 要 是 籍 平 靜 由 你 的 思 緒 所 依 的 空 間 開 始。 之 後 是 空 氣 的 元 素 ,即 呼 吸 。 香 薰 治 療 亦 依 賴 這 元 素 。再 之 後 是 光 ,即 色 彩 治 療 。 當 疾 病 未 有 在 身 體 顯 示 前 ,你 已 可 以 從 一 個 人 的 氣 場 察 覺 到 。 有 醫 生 針 對 氣 場 攝 影 進 行 研 究 ,特 別 是 潰 瘍 ,癌 病 及 糖 尿 病 。 他 們 在 疾 病 在 身 體 表 現 出 來 前 六 個 月 進 行 拍 攝 ,已 發 現 一 些 毛 病 的 跡 象 。 用 生 命 的 精 微 能 量 (Prana) (即 生 命 能 量 或 呼 吸 ) 强 化 我 們 的 系 統 ,你 可 以 淨 化 氣 場 (Aura) 及 預 防 疾 病 。 這 正 是 瑜 珈 的 功 效 。Patanjali 有 在 瑜 珈 金 言 提 到 瑜 珈 的 目 的 是 「 在 痛 苦 未 發 生 前 把 它 停 止 。」

接 着 是 水 的 元 素 。 斷 食 並 只 喝 水 ,用 水 來 淨 化 系 統 ,能把 系 統 回 復 至 平 衡 狀 況 。 最 後 的 解 决 方 法 ,當 然 ,是 各樣 的 草 藥,藥 物 及 手 術 。 這 些 都 是 當 其 他 方 法 不 湊 效 ,或 者 當 我 們 忽 略 其 他 步 驟 時 ,這 才 變 得 難 以 避 免 。
我 們 的 呼 吸 蘊 含 很 多 要 給 我 們 的祕 密 ,因 為 每 一 個 情 緒都 有 一 個 相 對 應 的 呼 吸 節奏 。 而 每 一 個 節 奏 都 對 身 體 某 部 份 有 所 影 響 。 觀 察 這 些 在身 體 層 面 不 同 部 份 的 感 覺 與 及 在 思 想 層 面 情 緒 的 微 妙 相 互 關 係 ,就 是 靜 心 。
有 否 觀 察 過 當 別 人 稱 讚 你 時 你 有 甚 麽 感 覺 ? 或 者 ,當 你 看 着 日 落 ,或 與 你 很 親 密 或 珍 重 的 人 相 聚 時 而 感 覺 到 喜 悅 時 的 感 受 呢 ? 你 感 覺 到 心 智 及 意 識 的 開 拓 。 雖 然 我 們 會 感 覺 到 快 樂 及 一 些 感 覺 正 在 發 生 ,我 們 卻 未 能 察 覺 它 們 的 聯 系 。 這 是 因 為 我 們 將 注 意 力 放 在 感 覺 的 表 面或 物 質 上,而 非 在 感 覺 本 身 。 當 你 覺 得 悲 傷 時 ,會 有 收 縮 的 感 覺 。 內 裏 某 處 你 會 感 到 憋 悶 及 緊 張, 覺 知 收 縮 - 這 就 是 悲 苦 ,憂 傷 。 知 識 就 是 要 知 道 開 拓 的 「 那 」 。 在 身 體 中 擴 展 及 收 縮 ,感 到 怏 樂 或 感 到 悲 慘 ,正 在 表 達 及 正 在 感 受 ,正 在 演 進 及 經 歷 一 切 在 發 生 的 「 那 」 究 竟 是 甚 麽 呢 ? 這 個 知 識、這 個 探 索 就 是 覺 知 、生 命 、氣 息 、阿 育 吠 陀 的 學 問 。
呼 吸 是 生 命 第 一 件 ,亦 是 最 後 一 件 作 的 事 。 其 間 ,雖 然我 們 是 不 休 止 地 呼 吸 ,我 們 並 沒 有 在 意 一 呼 一 吸 。 當 你 開 始 注 意 呼 吸 ,你 會 發 覺 我 們 每 分 鐘 呼 吸 大 約 十 六 至 十 七 次 。 當 你 心 煩 意 燥 時 ,你 可 能 呼 吸 上 二 十 次 ; 當 你 極 度 緊 張 及 嬲 怒 ,或 許 一 分 鐘 有 二 十 五 次 呼 吸 。 但 若 你 是 平 靜 ,愜 意 及 快 樂 時 ,你 只 會 呼 吸 十 次 ;而 當 你 正 在 深 思 冥 想 ,那 只 有 兩 或 三 個 呼 吸 。
若 你 觀 察 一 個 初 生 嬰 兒 及 他 的 呼 吸 模 式 ,你 會 驚 訝 他 呼吸 是 那 麽 的 平 均 。 初 生 嬰 孩 的 呼 吸 涉 及 身 體 全 部 三 個部 位 。 他 們 的 呼 吸 很 深 ,而 當 他 們 吸 入 時 ,他 們 的 腹 部會 脹 起 ,而 呼 出 時 ,他 們 的 腹 部 會 往 內 收 。 但 當 你 越 是緊 張 ,你 作 的 會 是 剛 相 反 的 。 你 不 需 要 上 學 校 或 向 任何 人 學 習 這 些 。 當 你 的 心 智 是 敏 銳 及 善 於 觀 察 的 話 ,你 從 觀 察 別 人、孩 童 及 自 然 四 周 中 已 能 學 會 很 多 。 但我 們 的 心 智 卻 是 被 很 多 很 多 的 事 物 ,判 斷 ,評 價 及 印 象所 佔 據 , 以 令 我 們 未 能 觀 察 及 領 悟 宇 宙 萬 物 的 本 質 及微 妙 。

A fresh breath of Ayurveda
Lif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it exists, evolves, expresses and extinguishes. And for these, it depends on five elements: the earth, water, air, ether and fire. These correspond to the five senses: sight, smell, taste, sound and touch.
Ayurveda is the study of life — Veda means to know and Ayur is life. According to Ayurveda, life or existence is not rigid compartments — it is a harmonious flow. Even the five elements are not tight compartments of defined objects — they flow into one another. Each one of the elements contains the other four. So, the approach of Ayurveda towards life is holistic.
The subtlest element in us is space, which the mind is made up of, and the grossest element is the earth, which our bones, skin and body structure are made up of.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flection on the mind, the huma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Doshas or imbalances: Vata, Pitta and Kapha.
When an illness arises, it manifests first in the thought form, which is the subtlest aspect, and then in the sound form. Thereafter it manifests in the light form, that is, in the aura. It is only then that the illness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body. To begin with, simple symptoms arise in the fluid form, which can be eradicated, and then only they manifest in the grossest form, where they need medication. In aromatherapy, an illness can be cured just through fragrance. It is mostly focussed on the preventive aspect.
The holistic approach of Ayurveda includes exercising, breathing and meditation. Breath is synonymous to life.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if someone is not breathing, that's the sign that there is no life ther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o not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th and the three Doshas in the body. These Doshas affect certain parts of the body more than the others. For example, Vata Dosha is predominan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 stomach, intestine etc. Diseases like gastric problems and joint aches are caused due to this. Kapha Dosha is predominan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ody. Cough is mainly a result of Kapha imbalance. Pitta affects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i.e., the head — short temper is a sign of Pitta.
In the breathing techniques, the three-stage pranayama has effect on these three Doshas. Among different breathing techniques, there are specific breathing exercises for lower,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body. After the three-stage pranayama, you would feel that the Doshas in your body have altered. Something in the body changes; you no longer feel the same, you feel more balanced. The pranayama brings that balance in the system. Once you get in the rhythm of the pranayama, you will find the balance setting in. Making it a habit is difficult, but not the practice itself. Definite rhythms or breathing patterns correct these Doshas and bring the balance to the connected parts of the body. You can also find the three Doshas in our fingers and the nerve endings. For example, the index finger is Kapha; the middle finger is Vata, and the ring finger, Pitta. You can discern the Doshas running in the body by the shape of someone's fingers. Practice of Mudra pranayamas, i.e., gently pressing the nerve endings in the fingertips in a subtle way and breathing with the Ujjayi breath, also balances the Doshas in the body.

How to bring good health to a system? First, attend to the ether element that is the mind element. If your mind is clogged with too many impressions and thoughts, it is draining you of your resistance power and is preparing your body for some illness. If the mind is clear, calm, meditative and pleasant, the resistance in the body increases. It would not allow an illness to come into the body. Thus, the first remedy is to calm down the mind, provided by the ether. Then come to the air element, the breathing. Aromatherapy depends on this element. And then light — the colour therapy. You can see an illness in the aura of a person before it manifests in the body. Some physicians have done research on the aura photography, especially in cases of ulcers, cancer and diabetes. They took photographs six months before these diseases could manifest in the body and found some spots. By energising our system with the prana — life energy or breath — you can clear the aura and prevent the illness before it comes. That is what yoga does. Patanjali, in the Yoga Sutras, says that the purpose of yoga is, "Stopping the sorrow before it arises."
And then, come to the water element. Fasting with water, purifying the system with water can bring a balance in the system. And final recourse, of course, is different medicinal herbs, medicines and surgery. All these come when everything else fails or when we neglect these other steps; then it becomes inevitable.
Our breath has a lot of secrets to offer to us, because for every emotion in the mind, there is corresponding rhythm in the breath. And each rhythm affects certain part of the body physically. Observing the grea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sensations, the level of body and moods of the mind is meditation.

Have you observed the sensation you experience when someone praises you? Or, when you feel happy looking at a sunset or are meeting someone very close and dear to you? You feel a sense of expansion of mind, of consciousness. Though we do feel that happiness and the sensation is happening, we fail to notice the connection. It is because our attention is on that object, not on the sensation. And when you are miserable, there is a sensation of contraction. Somewhere you feel tight and tense inside; there is a contrac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 that's misery, sorrow. Knowledge is, knowing that which expands. What is this something in this body which is 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which is feeling happy or feeling miserable, which is expressing and which is experiencing, which is evolving and which is moving through the events? This knowledge, this enquiry is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of life, of prana, of Ayurveda.
Breathing is the first act of life and this is also the last act of life. In between, though we are breathing in and out forever, we do not attend to the breath. If you attend to the breath, you'll find that in one minute we breathe nearly sixteen to seventeen times. If you are upset you may go up to twenty; if you are extremely tense and angry, maybe twenty-five breaths per minute. But if you are calm, pleasant and happy, you will breathe ten times; and if you are in deep meditation, then only two breaths or three.
f you observe an infant and its breathing pattern, you will be amazed how balanced it breathes. Infants breathe from all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e body. Their breath goes very deep, and as they breathe in, their belly comes out; as they breathe out their belly moves in. But more nervous and tense you are, you will do the reverse. You don't have to go to a school or learn these things from anybody. If your mind is very keen and observant, then you learn a lot just observing people, children and the nature around. But our mind is preoccupied with so many things, judgements, opinions and impressions that we are unable to observe and perceive the refined things in nature.

轉載自
http://artoflivinghkc.wordpress.com/2008/05/28/阿-育-吠-陀-帶-來-的-嶄-新-氣-息/

2009/02/12

春季養生之阿育吠陀VS中醫

對比印度傳統醫學和中國傳統醫學對春季養生的詮釋,相信細心的你既會發現異曲同工之妙,又會發現微妙的不同
阿育吠陀說:
根據阿育吠陀吠陀養生學,人類的生命受星象,自然力(地震,颱風)、意外(火災,車禍),毒物(各種污染,各種添加物,防腐劑),情緒(憤怒,嫉妒,恐懼),三種力的作用(風型,火型,土型)所操控。

三種力也影響著自然界,所以每個季節都有其主導的“型”。季節變換時,稍微不慎,極容易引起疾病。因此要依照季節變化,提早在一周前調整生活習慣,並攝取適當適量的食物。推薦印度傳統文化試驗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瞭解季節的特性有助於養生,印證人可以從簡單的膳食,得到身心健康,提升生命的品質。此外,還可親自領略人體這個小自然,與有著四季迴圈的大自然相呼應,相共鳴。

一般都說一年有四季,但吠陀養生學將季節劃分成六個:冬,春,夏,雨,秋,秋冬之交(Shishira, Vasantha, Greeshma, Varsha, Sarath, Hemantha)。

冬季屬土型。常會帶給人較多的黏液,一切有關土型的病症也好發於冬末春初。特別是小孩,感冒,咳嗽的病號會增多。其實感冒或咳嗽時,由肺部分泌出來的黏液有著重要的功能,它會把細菌病毒包圍起來,咳出體外。和肺部相關的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也較多。此外,也有可能出現水分代謝失常,沁尿,生殖方面的疾病。

春天屬風型,帶來新氣象,同時也釋放出冬季以來累積在身心的能量。春天來了以後,身體所累積的土力便會隨氣溫逐漸回升而消溶。最理想的狀況是連冬季多貯存的熱量也會隨之消解掉;否則身體中過多的土力,加上春季延續的土力影響,可能使人舉步不前,錯過了一年之計。換言之,春天是生命力新的開始,是開始動起來的季節。

如果土力過盛,排不掉,可能會有關土型的一切病症,如感冒,鼻塞,氣管,肺部的問題。所以,春季飲食的要點在於減緩土力,應選擇清淡,帶點苦味的新鮮食材,很多國家的飲食文化,都不約而同的在新年第一天或第一餐選擇素食,或者強調春季應多食深綠色蔬菜,其味道略苦,微辛,幹而清淡。這些綠葉菜的纖維像春天的掃把,能清除冬天累積在體內的食垢。氣溫一旦平穩回升,表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應去除嚴冬諸多的不忌口。冬季已漸遠,高熱量食物,過度油膩,口味重,太甜,或太酸也應漸減。不好消化的食物會增強土力,要避免。
(附上元朝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廣為人知的春日攝生消息開端以佐對照,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這個時節要為一年的健康播下種子。每天注意日出時間,早睡早起,切勿貪睡。並固定運動,保持潔淨,吃新鮮簡單的食物,讓身心健康有個好開始。
基本上,薑可溫暖身體,加強消化之火,在轉入春秋之際,熱姜湯,溫熱的蜂蜜水都有幫助。

所有的生命體都依據一套既定的原則在活動,動物界有各自攝食的物件,也會在特定的時節繁衍後代;植物界的葉,花,果實也有其特定的發生順序,不會亂來的。同樣的道理,靈性層次高於動植物的人類怎要用其較高的智力去過違反自然之道的生活?若不遵循人類要生存於大自然中的原則,若只聽憑心意想像,隨心所欲的生活,那麼失衡,失常,混亂,身心方面的疾病是必然的後果。

人體生命的自然之道包括“有所不為”及“有所為”。人應當不殺生,不施暴,並避免會引發暴力的種種負面情緒和生活習慣。人應當瞭解自己,以及自然界的季節氣候變化,以便選擇適合的善良型態的食物,並規劃適當的生活作息。這種生活方式,讓人愉悅與地球成了共同體,並且活出了與自然相應的生活智慧。

古時養生大家說:(文白對照的說哈哈)
劉詞,宋代養生學家,自號茅山處士。生卒年不詳。早年不注意飲食之道,疾病纏身,後著意於調養攝生之學,尤注重飲食與保健的關係,身體漸漸強壯。他根據切身體驗著成《混俗頤生錄》一書,認為養生長壽不必如高人隱士遠離塵世,食氣餐霞,而可以混跡于眾生之中,過普通人的生活,只要遵循飲食養人之道,不僅飲食有節,還要留意於飲食宜忌和調養原則,就找到了延年長壽之術,達到了祛病養生之功。

人稟陰陽五行,四時肅殺之氣差若毫髮,瘵癘則生。是以首足象天地,血脈象江河,毛髮象草木,嗔怒象疾疫,既反其令,瘵癘則生。細而察之,萬不失一。
(人稟受陰陽二氣,五行之質,與自然相統一,四季肅殺之氣如果發生絲毫之偏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人的頭足像天地,血脈像江河,毛髮像草木;人的嗔怒像電閃雷鳴,兩隻眼睛像太陽月亮,人的嗜欲稟承自然的生植。氣候出現微小的偏差,人往往會生病;如果人的行為背離時令的規律,更大的病患必不可避免,仔細體察氣候的變化,順慶自然的要求,就可以徹底杜絕病患的產生。)

幾春中宜發汗吐利針灸;自冬至後夜半一陽生,陽氣吐,陰氣納。心膈宿熱陽氣相沖,若兩虎相逢狹道,必鬥矣。春夏之交,遂使傷寒虛熱時行之患,良由冬月附火及食熱物,心膈宿痰流入四肢故也。其患者,不啻十有六七。但吐卻心膈痰飲,即不為害。能四時依此吐,殊勝瀉。瀉令人下焦虛冷,吐即去心腑客熱,除百病。
(在仲春之時,應該通過發汗,上吐下泄或針灸療法來排除邪氣。自冬至以後,半夜陽氣生成,陽氣出吐,陰氣吸入。心膈宿熱陽氣相互衝擊,如同兩虎在狹道相遇,必有一番爭鬥。春夏之交,就會導致傷寒虛熱等病患的流行,這種結果,往往是由於冬天烤火以及吃熱食物,心膈宿痰流入四肢引起的。一般說,患上這種病的人,至少十有六七。只要能吐出或消除心膈痰飲,就不會有害處。如果能一處四季吐出心膈之宿痰,其效果遠遠勝過下瀉。下瀉讓人下焦虛冷,上吐卻排除心腑之熱,根除百病。)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哈達瑜伽保健清潔法中提到的幾種潔淨功法和中醫相對治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比如
瑜伽涅悌法(Neti),一種清理鼻子通道的功法,對kapha及因其引起的疾病有益,其作用正是清除鼻竇的粘液.而瑜伽道悌法(Dhauti):潔胸術恰好針對pitta及胸膈間的粘液及痰濕有效;
而瑜伽潔腸法之相關體式(Shankha Prakshalana)又是針對vata最好的清理及平衡;
聖光調息(Kapal Bhati):內氣鼻竇及前額清潔法,對kapha及kapha掌控之脂肪有效,宜肥胖症,給頭部供應更多氧氣.應該分清的是,這幾者的結合是瑜伽的保健清潔法,和阿育吠陀的治療清潔法不同,更加安全而易為掌握,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完全可以進行.因此春三月,我們就要開始瑜伽清潔法的實踐啦,還要加上呼吸養生的內容!

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綿衣稍宜晚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似熱即去之,稍冷即加之,甚妙。肺俞五臟之表,胃俞十二經脈之長,最不可失寒熱之節。欲諺雲: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勤解逐時衣,少餐申後飯。斯言可寶耳。
(晚春時節應該平和養息,棉衣不應過早脫出,不要讓背交寒,受寒會傷肺,引起鼻寒咳嗽。天氣轉熱可脫掉棉衣,稍冷一點加上,對健康大有好處。肺俞是五臟之表,胃俞是十二經脈之長,它們最不能喪失寒熱的節律。俗諺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勤解逐時衣,少食申後飯。是非常有道理的.
這樣的對比你喜歡嗎?總之呢我是在修習瑜伽之前很早就對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非常的熱愛,而在接觸了印度瑜伽與阿育吠陀後,兩相對應,更加堅定對東方傳統醫學和文化實踐和傳承的信心.每每手不釋卷,捨不得放下,記得當日在蟬舟奔波於幾處教學地點的路途中的車上都是我大飽書癮,精神聚餐的好時光,北京永遠明媚的陽光照在書卷上,那是一段多麼忙碌又多麼悠閒的時光,"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願那惠及一切的超越時空,永遠留存~~~~~~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yogadancer

2009/02/07

寂滅為樂

學佛的人常把「了脫生死」掛在嘴邊,但是什麼是生死?為何有生死?解脫的原理何在?如何才能解脫?
雪山半偈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另ㄧ說:《大般涅槃經》)
了生死,又稱為解脫、涅槃、寂滅,似乎離我們的心境很遙遠,無法企及,也無法想像。我們要如何來理解呢?在此引原始佛典阿含經來說明:

雜阿含四○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云何封滯不解脫?比丘!攀緣四取陰識住。云何為四?色封滯識住,受、想、行封滯識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滯,故不解脫。云何不封滯則解脫?於色界離貪,受、想、行、識離貪,乃至清淨真實,是則不封滯則解脫。」

封是封閉,滯是阻滯。就像密閉的房子,門窗都是關閉的,裡外不能相通,空氣不能對流,屋裡的東西就會發霉。又像堵塞的溪流,塞滿了圾垃,水不能流通,就會發臭。又如枯乾的種子,沒有生機,就算放在肥沃的土壤裡,也不能發芽、生根、成長。

心如果像密閉的房子,堵塞的溪流,枯死的種子,就是生死煩惱。心被封閉、阻塞而停滯在色、受、想、行、識之中,生起貪染、瞋恨、我慢時,心被繫縛,黏著在法上,不暢通,不靈活,不自由,這就是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受三界身,在生死中流轉。

反之,心如果像打開門窗的房子,通暢的水溝,活的種子,那麼心是打開、流暢而生機盎然的,就是自在解脫。心不封閉,不阻塞,不停滯在色、受、想、行、識之中,離貪染、瞋恨、我慢時,心不被繫縛,不黏著在法上,暢通、靈活、自由、清淨、真實,這就是解脫。不受身心世界的禁錮,也就不再生死流轉。

生死的解脫就是寂滅涅槃。解脫的原理,在於生滅法中契入不生不滅,也就是對於無常生滅法不封、不滯,心靈流暢、自由、開放、清淨、真實,當下離生滅的動亂境相,契入不生不滅,也就是寂滅的法性。

離相、無分別、清淨,是即相而見到法性——空寂性。一切相,無論是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都是空寂如幻的。不是刻意離相;而是一切相空寂如幻,所以說「實相無相」。也不是法有分別相,而心不去分別它;而是諸法本質上即是無分別,沒有對立,也沒有界限。而清淨,不是有實在的染污法可以去除;而是生滅、染污、煩惱法本性空寂,名為清淨。所以,不是離開無常生滅法之外,另有一個玄妙的境界;而是即生滅相即是不生不滅的空寂性,即生死煩惱的止息,名為寂滅涅槃。

人因滿足欲望而快樂,也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苦惱,這是無常生滅法。而寂滅涅槃,心靈自由,超越了苦和樂的對立,這才是逍遙自在,真正的無累,離繫的快樂。所以說:「寂滅為樂」。


節錄自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0/2000nov/2000nov4.htm
作者:黃國達

2009/02/06

為聖嚴法師祝禱「寂滅為樂」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問:要如何真實的活在當下?
師:在時間上,是有過去,也有未來,但是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這不是很空虛嗎?但是如果只講現在,而否定過去或未來,這也是錯的。
以個人來講,從父母生我們的那一刻開始到今天,就是我們的「過去」;對宇宙而言,它的開始,科學家提出是因為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但是大爆炸以前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只能依據科學家的論點來理解,然而這些都有過去的。
過去的事,現在已經捉摸不到。以我親身的經歷來講,譬如我的出生地,現在是在長江底,淹沒在水中,看不到了。我七十來歲時,曾回大陸去看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那裡的建築、河道、樹木、地形、地貌都變了,人也不認識了,如果有照片的話,過去只能在照片裡看到,或是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而未來還沒有來,只能夠想像,但是想像並不等於現實。譬如我們到訪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可能已經開始在腦海裡想像那個地方的人、物和建築,等實際到達以後,才發現想像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因此,過去、未來都是虛幻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最重要。當下是什麼?譬如我現在是個和尚,做一日和尚就要撞一日鐘,我的責任是什麼?職務是什麼?工作是什麼?所處的環境如何?位於哪一個時間點上?都不能跟這些脫節。我要把握我現在的生命、現在的環境,負責任、盡義務,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把握當下。這樣的話,我是非常積極的,不會空虛,不會落空,也不會失望。
人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夢想未來,結果未來跟夢境不一樣,所以失望。活在當下,就是做未來的夢。活在現在是最快樂的,如果放棄現在,老是回憶過去或幻想未來,那現在就會落空,這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
http://www.ddm.org.tw/event/master_shengyen/death_and_life01.html


Anatoliy Zenchenko - Ishvara Yoga

Anatoliy Zenchenko - Ishvara Yoga


Yoga teacher from Ukraine - Anatoly Zentchenko

2009/02/04

心靈幽徑作者簡介及新版介紹





本書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去泰國巴蓬寺跟阿姜查(Ajahn Chah)學了五年內觀禪,並對自己的定境和內觀能力感到某種程度的滿意,覺得自己已經能到達進階的煩惱止息地步。
但是,當他脫離清淨的共修環境,並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國機場之後,卻赫然發現自己對人際關係感到莫大的恐懼心,並且試圖用定慧雙修的工夫,來使整個情況得到控制。
可是,他發現情況並沒有改善。因此,他開始聯絡其他位西方的內觀禪教師,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就發現「高等禪修境界可自動消除一切低等心理煩惱」的前提必須要加以修正,並且提出結合禪修和心理治療的主張。
所以,他開始去攻讀臨床心理學的博士,並且將修行重點從心智(mind)的專注力和觀照力轉到心靈(heart)的情感療癒能量。
當他在西元一九七六年拿到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就開始身兼禪修老師和心理治療師二職,並且出版《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書。後來,他在一九八六年加入「靈性危機網路」的工作計畫,並且致力於「靈性危機(有一部份類似於我們所說的禪病或走火入魔)」的緊急處理工作。然後,他就把這二十年來的教學心得和治療經驗,寫成《心靈幽徑》一書。
節錄自
http://blog.roodo.com/leeastro/archives/1002554.html


《心靈幽徑》是一本很好的書,可惜經已絕版。幸好張老師文化重新將版權拿回來再翻譯發行成為《踏上心靈幽徑》。譯者易之新的功夫一向非常紮實,再加上《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釋自鼐形成超強組合,此書極度推薦。

你,是否曾好好愛過?在我們所有的活動之下,深藏著對愛和愛之行動的渴求。
靈性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當你擁有這種愛,就踏上了專屬於你的心靈幽徑。這條心路允許痛苦穿透我們,碎裂的心將在此得到療癒。
  本書是美國內觀禪大師暨臨床心理學博士傑克.康菲爾德的半自傳實錄,也是靈性禪修領域的經典之作。康菲爾德認為許多人誤解靈性修行的真意,只是用來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難;許多人進入寺院、教堂和道場,只為了尋求特殊的效果,如狂喜狀態與超凡經驗。他認為人們需要勇士的心來直接面對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種苦痛和限制、快樂和可能性。這種勇氣會將各個生活層面納入靈性修行之中,那時靈性才能真正與生活整合。
  心理治療有如靈性修行的道路。康菲爾德主張結合禪修與心理治療,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並由心智的開悟轉向心的療癒。書中充滿靈性的撫慰,提供各類初階到進階的修行方法,也點出物化靈性與靈性團體的潛在危險。康菲爾德不但是個說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詩篇、哲語更為這本優美的靈性之書增添豐富的文學性。
From:

2009/02/03

靈性成長的五項安全需知


綠竹幽徑


按語:
《心靈幽徑- 冥想的自我療法作者:傑克.康菲爾德》(A Path with Heart)一書的附錄《內觀禪修老師的倫理準則》中有提到內觀老師倫理準則的“五戒”。我認為作者這種觀點是有意義的,並願在此基礎上,深入的談一下個人觀點,發掘更多的原則,供心靈之道的追求者(無論是新手,還是骨灰級的票友)參考。
(一)“檢視”?什麼,以及,為什麼
佛教傳統中提倡遵循“五戒”,用來制止五類不好的行為——按今天的語言來轉譯,它們分別是:
(1)傷害(對他人生命的威脅、實施傷害);
(2)不道德、非法地取得他人財物;
(3)不合乎倫理、道德、法律的男女關係;
(4)欺騙性的語言(尤其是誤導他人靈性追求的超級謊言);
(5)沾染“使生理、心理產生依賴性(上癮)的麻醉藥物、食品、教條”。
人們有一個好習慣,即,邁入某陌生領域之前,先要檢視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從而認知如何規避風險,保護自己。
同樣,當人們發現探索身心靈之道,是對自己有意義的一項追求時,也需要做此種檢視。
因為:我們將踏上一個自己不熟知、未曾駕禦的環境,並且不是一個人孤獨的去探索,而是要與這條道路上的老師們打交道——我們須使用嚮導。
這樣一來,檢視某條具體道路,以及該道路上的嚮導,其可靠性有多大,是必要的。
如何檢視?很多傳統的經典指出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在此,我想說,以上的五戒原則,就是最好、最實用的檢視原則之一。
(二)月亮的暗面
在一所寺院,一位出家的朋友這樣對我說:“法(Dharma),一定要是活的,因為真正的法,是具體表現在那些實踐法之人(法的實踐者)的身上的,因此,要學習法,即應跟“人”學習——跟掌握於法的人學習,除此之外,別無了解法之真實內涵的更佳途徑。”
就我個人的經驗,我對他的這段說法,深表同意,的確如此!
但問題也接踵而來——有很多問題,附著在這個環節上發生,亦即,發生在某些令人尊敬的嚮導、老師的人群中。
這讓人看到“靈性之明月”背部的那些陰影:這些陰影普遍存在于各種靈性傳統中——近年來不斷曝光的,基督教與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性侵犯事件,包括對兒童的傷害;某些知名靈性團體社區濫用麻醉劑、金錢糾紛、性侵犯、槍支問題;西方以及中國臺灣某些藏傳佛教的高層上師因為性醜聞身敗名裂,或鬧上法庭;西方某知名的印度瑜伽大師對女性弟子的性侵犯和傷害,以及巨額賠款;印度某靜坐大師對女弟子的猥褻;中國大陸氾濫的活佛、上師陣容以及隨之而來的斂財潮;臺灣新興宗教導師們的斂財行為等等。
這些不僅為當事人造成傷害,還帶來他們的家庭糾紛、工作問題等等。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靈性世界的格局也變得複雜起來,垃圾多了起來,很多“導師”,不是盯著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心靈成長,而是在自我與權利欲的急劇膨脹下,自私的掠奪他人的財富、時間、感情、信仰。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可怕的洗腦教條,高額昂貴的信仰產品等等,它們已經是宗教圈、幾年前的氣功圈、現在的靈性圈中“公開的秘密”,甚至悄悄的潛入當下流行的瑜伽圈。
分析原因:在於,很多人,沒有經由學習與實踐,發掘出靈性的真正成長內涵,亦即,全方位的深入自己、認識自己,從而解放內在的錯誤模式,併發展出真正的內在和諧;以及,借由內在真正的和平,將生活塑造為和平之道,甚至對所有的生命付予關懷。
在古老的佛教經典《經集》中,佛陀曾發出這樣的震聵之聲:“摩根提耶啊!我要說的是:我考察萬事萬物,不予採納;我觀察各種觀點,不予採納;我識別和看到內在的寧靜。”
當人們忘記靈性的真正意圖時,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再服務於“內在的寧靜”,那麼其道路將會走向何方?
由此可見,那些問題大師,要麼,他們的靈性成長意圖是虛假的,要麼,是他們沒能有效的修正自身人格缺陷,要麼,他們是錯誤實踐體系的犧牲品,並且以盲導盲。
佛陀曾經說過:“人啊,以自己為自己的燈光”,這裏面可以引申出的理解是:要學會“檢視”,要依賴自己的檢視,要自己對自己誠實。
對於那些靈性之路上,走了一段里程的人,我的建議是:誠實的探索自己的問題,不要著急成為大師,因為人們往往會縮小自己的問題,誇大自己的成就。
進而,還需要補充的是,第一、對於任何處在問題大師位置上的人們,我想說,沒有最後的失敗者,只有反復的清醒認識,認識自己既有的事實,並學習如何處理和改善它們。第二、心靈成長,是人們意識中存在的,要求自我探索的一個真實信號,是人們生存的模式之一,體驗和成長此生命的重要行為,每個人都需要用自己獨特的模式來探索自己,這是必要的,因此,不必被月之暗面嚇到,反而,要認真的負責和看清一些原則,借此展開有效的歷程。
(三)對症下藥
  再來看看“五戒”。
  五戒與上述問題對號入座,形式如下:
  假如某位“靈性老師”,出於自私的目的,去虐待、折磨、傷害學生,他即違觸犯了“不傷害”之戒。
  一位老師,要為學生的成長負責,即使採取必要的嚴苛手段,也是完全建立在“愛”的原則之上,那是不得不——要用外科手術般的方式,來修剪學生的心靈痼疾,就像那句老話:“嚴師出高徒”。但這全都是建立在“無我”的立場上,亦即完全為學生的成長,而苛刻的要求他們。
  反過來,審視一些靈性團體中,老師對弟子的傷害行為,有些真的不是出於對學生關愛的必要選擇,而是出於情緒上的怨恨、憎惡,以及其他不良意圖,那麼,這位元老師就是在錯誤的運用自己老師的權力,去製造可怕的錯誤。
  作為老師應該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意圖,它們是否純淨,知道自己是否在誤用自己的身份;一位學生也要體會,老師是被忿怒、貪婪、愚昧控制了?還是在清醒的愛和關懷中實用各種技巧?
  佛教有一個叫“指鬘”故事:它的前半部分是說,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跟隨當時一位著名的婆羅門大師學習,因為他師母意欲勾引他,而被他拒絕,於是他師母就到他師父面前挑潑離間。於是,婆羅門大師被蒙蔽,忿怒的失去理智,他矇騙年輕的弟子說,只要殺死一百個人,將指頭做成“指鬘”(指頭串)獻上,就可以獲得解脫的知識。這位年輕人於是開始可怕的殺人活動,因而有了“指鬘”這個可怕的綽號。後來在他準備殺害自己母親的時候,遇到佛陀,才被感化而改邪歸正。
  另外一個故事,則是正面的例子,西藏著名的大瑜伽士米拉日巴,被他的師父馬爾巴考驗和磨礪,搬石頭,蓋石樓,拆除,又再蓋...就這樣反復的被“折磨”,而實際上,馬爾巴完全不憎恨這位弟子,他的真實意圖是,是要用這種苦行來磨練他的心智。
  同樣,出於“隱秘”的意圖,用靈性的語言、手段、形象等神聖包裝,實則爭斂他人的財物,這是靈性世界中常見的“不道德、非法地取得他人財物”現象。而與之配套的宣傳是:“你奉獻你的財物,就可以得到福報”,還有其他的各種宣傳。當然,最可怕的是,學生被洗腦,深陷而不覺。
  泰國著名的森林禪修大師阿姜查,曾對那些幫助過他寺院的施主們提到什麼是真正的福報——亦即,善行本身乃是福報,放下惡行本身乃是福報,而不是“富人心態”的“我有錢,我捐獻,我會積攢更多的福報”。
  有些職業老師需要維生,以教學過活,合法的勞動換取合法的收入,這本身沒有問題。
  但,假如企圖用老師的身份,以靈性為誘餌,實際目的是要誘取他人錢財,這樣“掛羊頭賣狗肉”的老師還會真的考慮學生的靈性進展嗎?答案,毫無疑問——出於自私目的之行為,引發的是自私的結果,不管它的包裝有多麼的華麗。
  當然,也有靈性場所需要幫助、捐助,而老師有時公開扮演募捐人的角色,這些的前提都應是誠實、透明、公開,並且不是出於自私的企圖與謊言。
  捐助者,則應是出於慈悲或感恩,出於對捐助物件的真正瞭解——這才是彼此的恩惠,才是純淨的行為。捐助者,最大的收穫是積累了內心慈悲的品質,以及放下的心態,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功德。而老師在日後的教導中,始終不應為這些利害關係所動,他們不會因為誰的捐助多而有所偏私;真正的老師,他們始終緊盯著學生的成長,僅此而已。有一句西藏的老諺語:“山居真行者,不被施主動。”

  還有,“不合乎倫理、道德、法律的男女關係”也出現在靈性領域中,尤其是老師對學生美色的垂涎,出於滿足肉欲而導致的性騷擾、侵犯、通姦、強姦等。這些現象不僅發生在普通居家者的身上,有時還發生在身為遵循禁欲守則的僧侶老師身上。最好的建議是:這樣的老師一旦被發現,學生應毫無反顧的遠離之。
  而現在有很多借著“譚崔”(Tantra)、“雙修”名義進行的所謂“靈修”,標榜使用男女性關係來獲得開悟的能量,或是打著解放性壓抑的名號,或是要求對上師奉獻而命令弟子獻出肉體等等,毫無疑問,它們幾乎無一例外的充滿欺騙的伎倆,但不瞭解者,會被其花言巧語的宣傳迷惑而趨附上前。
  此外,有些人主動的要求與一些有來頭的靈性上師發生性關係,而希望因此沾上所謂的靈性光圈,躋身“靈性家族”,但,這些都跟真正的靈性成長無關,而不過是人性的醜陋鬧劇之一。
  再有,就是各種稀奇古怪的靈性謊言,出於各種目的宣佈自己開悟,世界毀滅,或是災難降臨等等。還有神秘的恐嚇,詛咒。
  實則,靈性探索中,人們不應觸犯“欺騙性的語言”之戒。因為靈性欺騙,會腐蝕到他人的精神,洗腦而不自知,身心利益被損害。無論是傷害、斂財、性侵犯,都可以在靈性謊言的煙霧籠罩下開展。因此靈性謊言在傳統靈性體系看來,傷害性是極其巨大的。
  靈性謊言中,為了博得名利冒充大師,詭詐的說自己看到什麼神奇的事物,而別有用心以哄騙聽眾;冒充治療者,以所謂的靈力欺騙他人...它們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不自覺的,但共性是——把不是事實的事情說成事實——也許出於精神問題,也或是真的誤以為自己有神跡事實,更或是極度的自我膨脹而深信自己神聖。這些無論出於有心,還是無心,都是在帶領追隨者們,同乘坐在一輛沖向懸崖的車上,加油猛進。
  最後是——沾染“使生理、心理產生依賴性(上癮)的麻醉藥物、食品”。這點很好理解,例如:有的靈性團體中,宣揚服用迷幻藥劑,來體驗更高的“意識狀態”。
  但更為深層的含義是——別人以及自己對自己的“洗腦”,“精神控制”。例如,誰違犯教規,就要下地獄;或是不要看別人的眼睛,否則會沾染業障;或是不要被別人碰到,否則會無法打坐入定;或是,不要跟吃肉的人接觸,他們會拖你入地獄等等;這些稀奇古怪的教條,毀壞了人們正常、平靜的生活。
  另外一些精神幻想,讓人逐漸冷漠、自私起來,以為把自己鎖起來去修行,就是對自己的拯救,從而敵視家人、朋友,完全把自己封鎖在幻想的孤島上——這些都是“麻醉品”。當我們發現我們隨行的團體,在對我們滲透這樣的理論時,或是我們不知不覺被這些思想影響時,就一定要清醒的告訴自己,迅速擺脫這種自私模式的思維邏輯,勇敢的放下它們。
  靈性世界中常有的問題——就是,我們在世俗世界中無法實現的願望,仿佛在這裏可以被完成和體現,我們的自身價值仿佛在這裏被尊重,我們在現實中的無能,在這裏有機會變成全能,我們希望得到天堂的永恆之樂——但是,我們卻因此,忘記探索自己,忘記面對自己的生活,忘記真心的觸摸自己所漠視的每一寸傷口,忘記溫柔的接受和體驗自己的所有一切處境——忘記這些,就不會瞭解什麼是真正的靈性之道!
  在喧囂的,恐懼和自私的,嘈雜以及昏睡的漠然中,重複著焦慮與執著的心兒們,應該從霧霾的籠罩中走出來,去發現——清醒的觀照、慈悲的接納、對黏著的放下,以及愛,與,關懷——這些都很樸素,簡單,但又榮耀;簡單到:從對呼吸的專注開始,或是從一個瑜伽體式開始,從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開始,慢慢發展出覺知的品質,拋開任何成見和幻想,如實的觀照當下,這時,一縷金黃的陽光,將灑進心靈清澈的池水中,而慢慢的滲透開來,水中,逐漸澄清,而又明晰起來,讓人不得不明晰的看到其中每一個波流的模式,看到心波與身體的能量關聯,從而有能力,去把握那些超出語言思維的內部經驗,釋放那些自我逼迫的慣性,而獲得全身、心的真實寧靜與健康。這才是,靈性道路,為生命準備的真正禮物。
  嗨,飛起來的朋友,不要讓太陽曬化你的蠟翅膀,先不著急飛翔,來,仔細檢視,檢視上面所說的話,去避免自己在靈性道路上做出如下的行為:
  (1)傷害(對他人生命的威脅、實施傷害);
(2)不道德、非法地取得他人財物;
(3)不合乎倫理、道德、法律的男女關係;
(4)欺騙性的語言(尤其是誤導他人靈性追求的超級謊言);
(5)沾染“使生理、心理產生依賴性(上癮)的麻醉藥物、食品、教條”。
  也清醒的看見自己身邊的老師與嚮導,是否深陷其中,以及如何遠離危險。
  最後祝願,這個世界擁有更多慈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4455f0100bs03.html
多杰老師(http://blog.sina.com.cn/srivaj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