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春季養生之阿育吠陀VS中醫

對比印度傳統醫學和中國傳統醫學對春季養生的詮釋,相信細心的你既會發現異曲同工之妙,又會發現微妙的不同
阿育吠陀說:
根據阿育吠陀吠陀養生學,人類的生命受星象,自然力(地震,颱風)、意外(火災,車禍),毒物(各種污染,各種添加物,防腐劑),情緒(憤怒,嫉妒,恐懼),三種力的作用(風型,火型,土型)所操控。

三種力也影響著自然界,所以每個季節都有其主導的“型”。季節變換時,稍微不慎,極容易引起疾病。因此要依照季節變化,提早在一周前調整生活習慣,並攝取適當適量的食物。推薦印度傳統文化試驗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瞭解季節的特性有助於養生,印證人可以從簡單的膳食,得到身心健康,提升生命的品質。此外,還可親自領略人體這個小自然,與有著四季迴圈的大自然相呼應,相共鳴。

一般都說一年有四季,但吠陀養生學將季節劃分成六個:冬,春,夏,雨,秋,秋冬之交(Shishira, Vasantha, Greeshma, Varsha, Sarath, Hemantha)。

冬季屬土型。常會帶給人較多的黏液,一切有關土型的病症也好發於冬末春初。特別是小孩,感冒,咳嗽的病號會增多。其實感冒或咳嗽時,由肺部分泌出來的黏液有著重要的功能,它會把細菌病毒包圍起來,咳出體外。和肺部相關的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也較多。此外,也有可能出現水分代謝失常,沁尿,生殖方面的疾病。

春天屬風型,帶來新氣象,同時也釋放出冬季以來累積在身心的能量。春天來了以後,身體所累積的土力便會隨氣溫逐漸回升而消溶。最理想的狀況是連冬季多貯存的熱量也會隨之消解掉;否則身體中過多的土力,加上春季延續的土力影響,可能使人舉步不前,錯過了一年之計。換言之,春天是生命力新的開始,是開始動起來的季節。

如果土力過盛,排不掉,可能會有關土型的一切病症,如感冒,鼻塞,氣管,肺部的問題。所以,春季飲食的要點在於減緩土力,應選擇清淡,帶點苦味的新鮮食材,很多國家的飲食文化,都不約而同的在新年第一天或第一餐選擇素食,或者強調春季應多食深綠色蔬菜,其味道略苦,微辛,幹而清淡。這些綠葉菜的纖維像春天的掃把,能清除冬天累積在體內的食垢。氣溫一旦平穩回升,表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應去除嚴冬諸多的不忌口。冬季已漸遠,高熱量食物,過度油膩,口味重,太甜,或太酸也應漸減。不好消化的食物會增強土力,要避免。
(附上元朝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廣為人知的春日攝生消息開端以佐對照,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這個時節要為一年的健康播下種子。每天注意日出時間,早睡早起,切勿貪睡。並固定運動,保持潔淨,吃新鮮簡單的食物,讓身心健康有個好開始。
基本上,薑可溫暖身體,加強消化之火,在轉入春秋之際,熱姜湯,溫熱的蜂蜜水都有幫助。

所有的生命體都依據一套既定的原則在活動,動物界有各自攝食的物件,也會在特定的時節繁衍後代;植物界的葉,花,果實也有其特定的發生順序,不會亂來的。同樣的道理,靈性層次高於動植物的人類怎要用其較高的智力去過違反自然之道的生活?若不遵循人類要生存於大自然中的原則,若只聽憑心意想像,隨心所欲的生活,那麼失衡,失常,混亂,身心方面的疾病是必然的後果。

人體生命的自然之道包括“有所不為”及“有所為”。人應當不殺生,不施暴,並避免會引發暴力的種種負面情緒和生活習慣。人應當瞭解自己,以及自然界的季節氣候變化,以便選擇適合的善良型態的食物,並規劃適當的生活作息。這種生活方式,讓人愉悅與地球成了共同體,並且活出了與自然相應的生活智慧。

古時養生大家說:(文白對照的說哈哈)
劉詞,宋代養生學家,自號茅山處士。生卒年不詳。早年不注意飲食之道,疾病纏身,後著意於調養攝生之學,尤注重飲食與保健的關係,身體漸漸強壯。他根據切身體驗著成《混俗頤生錄》一書,認為養生長壽不必如高人隱士遠離塵世,食氣餐霞,而可以混跡于眾生之中,過普通人的生活,只要遵循飲食養人之道,不僅飲食有節,還要留意於飲食宜忌和調養原則,就找到了延年長壽之術,達到了祛病養生之功。

人稟陰陽五行,四時肅殺之氣差若毫髮,瘵癘則生。是以首足象天地,血脈象江河,毛髮象草木,嗔怒象疾疫,既反其令,瘵癘則生。細而察之,萬不失一。
(人稟受陰陽二氣,五行之質,與自然相統一,四季肅殺之氣如果發生絲毫之偏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人的頭足像天地,血脈像江河,毛髮像草木;人的嗔怒像電閃雷鳴,兩隻眼睛像太陽月亮,人的嗜欲稟承自然的生植。氣候出現微小的偏差,人往往會生病;如果人的行為背離時令的規律,更大的病患必不可避免,仔細體察氣候的變化,順慶自然的要求,就可以徹底杜絕病患的產生。)

幾春中宜發汗吐利針灸;自冬至後夜半一陽生,陽氣吐,陰氣納。心膈宿熱陽氣相沖,若兩虎相逢狹道,必鬥矣。春夏之交,遂使傷寒虛熱時行之患,良由冬月附火及食熱物,心膈宿痰流入四肢故也。其患者,不啻十有六七。但吐卻心膈痰飲,即不為害。能四時依此吐,殊勝瀉。瀉令人下焦虛冷,吐即去心腑客熱,除百病。
(在仲春之時,應該通過發汗,上吐下泄或針灸療法來排除邪氣。自冬至以後,半夜陽氣生成,陽氣出吐,陰氣吸入。心膈宿熱陽氣相互衝擊,如同兩虎在狹道相遇,必有一番爭鬥。春夏之交,就會導致傷寒虛熱等病患的流行,這種結果,往往是由於冬天烤火以及吃熱食物,心膈宿痰流入四肢引起的。一般說,患上這種病的人,至少十有六七。只要能吐出或消除心膈痰飲,就不會有害處。如果能一處四季吐出心膈之宿痰,其效果遠遠勝過下瀉。下瀉讓人下焦虛冷,上吐卻排除心腑之熱,根除百病。)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哈達瑜伽保健清潔法中提到的幾種潔淨功法和中醫相對治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比如
瑜伽涅悌法(Neti),一種清理鼻子通道的功法,對kapha及因其引起的疾病有益,其作用正是清除鼻竇的粘液.而瑜伽道悌法(Dhauti):潔胸術恰好針對pitta及胸膈間的粘液及痰濕有效;
而瑜伽潔腸法之相關體式(Shankha Prakshalana)又是針對vata最好的清理及平衡;
聖光調息(Kapal Bhati):內氣鼻竇及前額清潔法,對kapha及kapha掌控之脂肪有效,宜肥胖症,給頭部供應更多氧氣.應該分清的是,這幾者的結合是瑜伽的保健清潔法,和阿育吠陀的治療清潔法不同,更加安全而易為掌握,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完全可以進行.因此春三月,我們就要開始瑜伽清潔法的實踐啦,還要加上呼吸養生的內容!

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綿衣稍宜晚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似熱即去之,稍冷即加之,甚妙。肺俞五臟之表,胃俞十二經脈之長,最不可失寒熱之節。欲諺雲: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勤解逐時衣,少餐申後飯。斯言可寶耳。
(晚春時節應該平和養息,棉衣不應過早脫出,不要讓背交寒,受寒會傷肺,引起鼻寒咳嗽。天氣轉熱可脫掉棉衣,稍冷一點加上,對健康大有好處。肺俞是五臟之表,胃俞是十二經脈之長,它們最不能喪失寒熱的節律。俗諺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勤解逐時衣,少食申後飯。是非常有道理的.
這樣的對比你喜歡嗎?總之呢我是在修習瑜伽之前很早就對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非常的熱愛,而在接觸了印度瑜伽與阿育吠陀後,兩相對應,更加堅定對東方傳統醫學和文化實踐和傳承的信心.每每手不釋卷,捨不得放下,記得當日在蟬舟奔波於幾處教學地點的路途中的車上都是我大飽書癮,精神聚餐的好時光,北京永遠明媚的陽光照在書卷上,那是一段多麼忙碌又多麼悠閒的時光,"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願那惠及一切的超越時空,永遠留存~~~~~~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yogadanc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