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常把「了脫生死」掛在嘴邊,但是什麼是生死?為何有生死?解脫的原理何在?如何才能解脫?
雪山半偈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另ㄧ說:《大般涅槃經》)
了生死,又稱為解脫、涅槃、寂滅,似乎離我們的心境很遙遠,無法企及,也無法想像。我們要如何來理解呢?在此引原始佛典阿含經來說明:
雜阿含四○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云何封滯不解脫?比丘!攀緣四取陰識住。云何為四?色封滯識住,受、想、行封滯識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滯,故不解脫。云何不封滯則解脫?於色界離貪,受、想、行、識離貪,乃至清淨真實,是則不封滯則解脫。」
封是封閉,滯是阻滯。就像密閉的房子,門窗都是關閉的,裡外不能相通,空氣不能對流,屋裡的東西就會發霉。又像堵塞的溪流,塞滿了圾垃,水不能流通,就會發臭。又如枯乾的種子,沒有生機,就算放在肥沃的土壤裡,也不能發芽、生根、成長。
心如果像密閉的房子,堵塞的溪流,枯死的種子,就是生死煩惱。心被封閉、阻塞而停滯在色、受、想、行、識之中,生起貪染、瞋恨、我慢時,心被繫縛,黏著在法上,不暢通,不靈活,不自由,這就是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受三界身,在生死中流轉。
反之,心如果像打開門窗的房子,通暢的水溝,活的種子,那麼心是打開、流暢而生機盎然的,就是自在解脫。心不封閉,不阻塞,不停滯在色、受、想、行、識之中,離貪染、瞋恨、我慢時,心不被繫縛,不黏著在法上,暢通、靈活、自由、清淨、真實,這就是解脫。不受身心世界的禁錮,也就不再生死流轉。
生死的解脫就是寂滅涅槃。解脫的原理,在於生滅法中契入不生不滅,也就是對於無常生滅法不封、不滯,心靈流暢、自由、開放、清淨、真實,當下離生滅的動亂境相,契入不生不滅,也就是寂滅的法性。
離相、無分別、清淨,是即相而見到法性——空寂性。一切相,無論是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都是空寂如幻的。不是刻意離相;而是一切相空寂如幻,所以說「實相無相」。也不是法有分別相,而心不去分別它;而是諸法本質上即是無分別,沒有對立,也沒有界限。而清淨,不是有實在的染污法可以去除;而是生滅、染污、煩惱法本性空寂,名為清淨。所以,不是離開無常生滅法之外,另有一個玄妙的境界;而是即生滅相即是不生不滅的空寂性,即生死煩惱的止息,名為寂滅涅槃。
人因滿足欲望而快樂,也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苦惱,這是無常生滅法。而寂滅涅槃,心靈自由,超越了苦和樂的對立,這才是逍遙自在,真正的無累,離繫的快樂。所以說:「寂滅為樂」。
節錄自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0/2000nov/2000nov4.htm
作者:黃國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