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獨坐



排灣族石板屋 原生建築

摘錄自"台灣高砂族的住家"
千千岩助太郎 著
南天書局出版
千千岩助太郎 博士 簡介:
Chijiiwa Suketarou 1897-1991
台灣本土建築研究先驅
台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者
台灣前輩建築教育家
台北工業學校校長 (台北工專前身)
台灣總督府建築技師
成大建築之父(第一位創系教授)
台灣前輩登山家
日本九州産業大学学長
1986台灣九族文化村設計指導

2009/07/30

生命的覺醒 ~林東茂,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相片轉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DLqR5qKGHwckNQbjlvfyy3Fq/photo?pid=570&sc=1



一、前言
警政署教育組邀我到署裡做一場報告,題目是「生命的覺醒與理想的實踐」。這題目是摯友林正弘建議的。我原以為是面對二、三十人的談話,稍後接到警政署公文,知道與會有兩百人,很多高階警官。人多就不容易安祥的對話,尤其是聽眾迫不得已而參加聚會,或對於講者缺乏信賴,都無法使得大家心靈上真誠相遇。不過,既然答應了,我就必須盡力而為。為了避免報告的瑣碎與凌亂,我於是整理思緒,寫下這篇文字稿。

我生平第一次以這個主題做報告,我不是什麼心靈導師,我只能以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讀書心得向大家報告。警界臥虎藏龍,有不少高人安靜在各自的角落裡。我期盼警政署真誠的看重這些高人,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的生命感悟與大家分享。
二、生命的覺醒
我們常說要「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指的是什麼?我認為,安身是謀得一口飯吃,是向外追求;立命是反問自己的生命,是向內追求,是生命覺醒的範疇。安身也許是立命的基礎,但安身未必可以立命。很多人有一個棲身之地,但很不快樂,更不要說生命的覺醒。當然,如果連混一口飯吃都不可得,也很難談立命。

我們在座都有一口飯吃,安身不是問題。在座不少人已經到了生命的秋天,可能比較會反問自己,春夏已去,我的秋冬該怎麼過?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態度,如何獲得一種開放、但是不可動搖的篤定?

安身比較容易,生命的覺醒很難。有些人社會位置高、人脈充沛、累積的財富多,可是很多牢騷不滿,很不快樂。他們的心搖晃不定,有如風中的燭火,忙著執取、算計、爭勝、干涉別人的事,真正的生命大事卻毫不注意。我在學術界工作,所以清楚知道,學術圈的人並不更容易有生命的覺醒。學術工作就是專業知識的研究與傳播,這種知識全部都是向外追求,分析自身以外的事務,完全與生命自身無關。法律、犯罪學、經濟學、交通管理、知識管理、資訊科學、哲學,等等,全都如此。知識處理上很傑出的人,不但未必快樂,而且可能是一個沒有心肝的混蛋。

我們完整的生命裡,知識的求取只佔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身體的照顧、心的安頓。很多求取知識的人,以為知識是生命的全部,並以此沾沾自喜。這是嚴重的生命缺失。現在的父母教導小孩,幾乎都只關心功課。學校教育、各色各樣的考試也只能針對知識。高學位的獲取,也只是知識的整理與分析。一個高學位的人,一個順利通過各種考試的人,可能自私自利,沒有悲憫情懷,沒有生命的覺醒。總之,我們處理的這些知識,只對應到我們的腦,沒有對應到我們的心,沒有對應到我們的生命。

生命的覺醒,並不是簡單的睡覺醒來,而是必須經常面對自己,檢查自己,甚至拋棄自己(拋棄自己是重要的、了不起的,這種念頭)。我們從小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受人尊敬,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要愛「我」自己。事實上,這個我們極力維護的東西(我),卻是害我們最深的東西。不斷的消解或拋棄「我」這個念頭,其實是生命覺醒的根本。這是老子所說的「為道日損」,這個很難達成,比起知識的累積或身體的鍛鍊要難得太多。每一個人都不忍心苛責自己。

容我舉一些例子,說明「我」這個念頭,如何使我們不安靜,不快樂。當部署對你不敬,你覺得他瞧不起「我」,所以惱火。當別人指責或批評你,你覺得「我」被頂撞了,所以也惱火。當別人升遷比較快,你覺得「我」被忽略了,所以鬱卒。酒宴上有人遺忘你的名字,你覺得「我」不受重視,所以記恨。兒子不孝順「我」,戀人不愛「我」,不給「我」面子,給「我」難堪,等等,當「我」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候,就是對峙的發端,不安靜與不快樂的開始。所以,學會拋棄「我」這個念頭,才會得到深刻而且廣大的寧靜。但是,這非常困難。我們通常都是作累積或收集的事情,累積財富、建立人脈、堆積知識、鍛鍊漂亮的身體肌肉、收藏珍玩等等,要我們作拋棄的事情很不習慣,尤其是拋棄我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我」。

我讀過龍應台網路上的一篇文章,寫她遇到父親過世,才開始認真反思生死,思考生命的大事。龍應台說,她覺得自己對於生命覺醒的思考有很大的缺陷。龍應台的文學底子很好,社會批判力很強,經常受邀去不同國家演講,國際視野很廣,可是她一向所從事的,都是向外觀察、分析、批判,而不是觀察自己,不是安靜的、深沈的覺察自己的生命狀態。

我非常尊敬林山田教授,與他有很多接觸,尤其在他罹患胰臟癌直至病逝的那段時期。當我還在成大教書時,寄給他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隔一段時間在台大相遇,我問他感想,他直言看不下去。他當時已過耳順之年,在晚輩面前承認讀不下這本書,需要勇氣。他的坦白很可貴,很多人都會講場面話,但林老師「唯大英雄能本色」。只是我當下覺察到,林老師在生命狀態上有一個缺損。「僧侶與哲學家」這樣的好書,需要深沈的安靜,才可以全然領會。林老師的社會批判力以及行動能力,是我遠遠不及,我一直默默做我的「觀念人」,完全不涉入社會運動,這一點我自己也覺得羞愧。但我知道,基於不同理由,社會運動總有熱烈的參與者。林老師從台大退休前,我去他的研究室,他提起層峰在推舉大法官人選時,從未徵詢他,他半夜醒來想到這事,再也不能入睡。胰臟癌養病期間,再度提起這件舊事。由此可知,他的內心總是動盪不已。「自重自愛的念頭」陷人多深,生命的覺醒有多麼困難!

生命的覺醒,往往有一些契機。親人亡故、重病、重大的挫敗,都可能使我們進入很深的寧靜,而覺悟生命。比較幸運的情況是,遇到特殊的機緣,得到高人的指點。不過,高人常常不是名人,名人往往徒有虛名,都是行銷的結果。高人可遇不可求,而且容易與我們擦肩而過。靜靜的長河不可能自己來親近我們,必須我們自己移步去親近。

生命到了秋天,收到的訃文多於喜帖,忍見朋輩成新鬼。我們陸續見到親人、好友、同學、甚至後輩受盡病痛折磨,然後去世。十年前,好友許文義從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來,一年後罹患黑色素癌,再十月去世。癌症末期,癌細胞侵蝕骨頭,疼痛難當。他在養病期間告訴我,常人幾秒鐘即可起床,為了避免疼痛,他必須試探最不疼痛的角度,慢慢起床,往往費時半個鐘頭。往生的前兩天,我去台大病房見他,高大英挺的身軀,僅剩皮膚包住骨頭,脖子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去年我的同學張起龍胃癌末期,在台北榮總住院,情況幾乎相同。林山田老師那個極具群眾魅力的身影,也一樣不堪病魔的摧殘。2007年,我的父親肺癌末期在加護病房一月有半,因為不能呼吸而必須插管,藉助機器呼吸。為了避免他拔掉插管,護士將他的手腳綑綁,有如待宰的動物。他心裡非常清楚,死神就在身邊,他無力對抗死神,他的親人無法幫助他對抗死神。這類經驗逼人深思,這是我們生命的嚴冬嗎?

求一個善終,有多麼困難。多數人的晚年,肢體殘敗,受病痛折磨,長年臥床,受人餵食。除了身體的殘敗之外,還有極大的心理恐慌、焦慮、不安、憤怒、寂寞、空虛、不捨,等等。我相信,人到老年容易失眠,關鍵是心理因素。心理上不安靜,所以不能安睡。越是接近生命的冬日,那種生理與心理的折磨就越是激烈。顯然,善終是要經過長久的身心修練才可能得到。有一個法學界前輩,煙癮很大,對於通過不久的煙害防治法非常反感,總是說,活到退休的年紀,死就死了,有什麼了不起!問題是,死有這麼簡單嗎?

有一年,東吳大學研究所入學考試,在閱卷室有位年輕的中文系教師輕聲問我,在我這年紀,主要想些什麼?我完全不假思索,回答說:「如何求好死」。他專研老莊思想,他說,他完全理解。我們的對話只有半分鐘,但我們彼此都覺得互為知己。

生命的覺醒不完全等於了悟生死,但了悟生死卻是生命覺醒的關鍵。我相信,對於死亡的體會越是深刻,生活態度就會越是豁達。豁達不是擺爛,也不是悲觀,而是更勇於承擔,勇於面對不愉快的事件,抱怨更少,不會喋喋不休專注在別人的事情上。生命的覺醒,也常常使人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會在枝節上打轉,所以放得開。生命覺醒的人,自然懂得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自然可以體會,我們的存在,都是無止盡時空中的偶然現象。一切都是瞬息繁華,轉眼成灰成空。所以,不至於對眼前的不順遂過度悲憤,也不會對於當前的順境得意忘形。

很多人可能問,既然我們的生命如此偶然,瞬息繁華,那我們還努力什麼?我想這樣回答,如果你參加一項歐洲十日遊,非常清楚十天很快結束,你就拒絕參加了嗎?你就在旅途中不快樂了嗎?我相信,你還是一樣在出發前滿心的期盼,旅途中忘記時間與空間,放鬆心情,興奮拍照,為你的「瞬息繁華」做一些紀錄。顯然,領悟了一切都是瞬息繁華,我們依然有計畫的度日,追逐自己的夢想。
三、覺醒條件之一:心的安頓
深刻的寧靜,才可能使我們深入觀照自己。生命的覺醒,首先需要安頓自己的心。前面提到,親友亡故、重病、重大挫敗,都可能使我們進入深度的寧靜。但是,以這種方式而得到深度的寧靜,代價太高,被動而且短暫。所以不能依靠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心安頓好,就可以隨時進入深度的寧靜。我們的心思總是跳動不停,像是搖晃不定的杯子,杯裡的水有很多雜質。必須放下杯子,讓雜質沈澱,這水才能透明。

寧靜的作用很大,人在寧靜之中,才可能如同不搖晃的水杯,有穿透性,領悟力與記憶力都穩穩的出現。我自己的讀書經驗即是如此。而且寧靜中所獲得的深度精神喜悅,勝過一切感官的享受,終身難忘。也只有寧靜,才能有創造性的思考。習慣了寧靜,也會有瞬間的爆發力或行動力。很多人以為習於安靜,這人就變得沒有生命力、沒有行動力。其實恰恰相反[1]

得到深沈的安靜,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穩定。我要舉一個例子說明。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教授,該校感情神經科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他的研究重點是「大腦與情緒的關係」。戴維森的實驗室是美國五個研究中心之一,專門研究人類的身心互動。他曾獲得一千一百萬美元的補助,用以研究「禪定對腦部、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戴維森曾經研究有三十年禪定經驗的一位西藏喇嘛,發現這位喇嘛對於人類細部表情的辨識能力,遠超出其餘五千位的受測者,包括警察、情治人員、法官、律師、精神醫師、海關人員。對於驚嚇測驗(在耳邊突然放鞭炮或開槍),喇嘛的生理方面有些微變化,但臉上沒有一根肌肉痙攣。西方所有的研究都顯示,沒有任何人可以避免驚嚇反射,包括經常射擊的警察,但這位西藏喇嘛做到了。喇嘛事後說:「如果可以正確維持情緒的開放狀態,那麼巨響便彷彿是中性的,就如一隻鳥飛過天際一般。」[2] 我是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聯想到慧能大師的偈句,並且恍然大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因而領悟,何以比起神秀的境界要高明:「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安靜才能放鬆,放鬆對於身體健康的幫助很大。放鬆不是肢體的柔軟而已,更重要的是心底深沈的安靜與柔軟。不爭勝、無所求、無可無不可,我們生病時就有這種單純而神秘的寧靜。生病時,我們只有一種願望,養好自己的身體,別無其他。如何獲得持續性的放鬆與安靜,這需要練習,而不是腦子明白即可。放鬆與安靜,比起知識的求取更困難,因為放鬆與安靜所對應的是「心」,而不是腦。

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得到持續性的安靜,或者說,如何安頓我們的心?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很簡單。方法有很多,也可以只是一兩個。關鍵是,能否持續練習。

我個人的經驗,練氣、站樁、內家拳都是很好的方法。我的經驗,放鬆的站樁會進入一種很深的寧靜,站完樁,有如大夢初醒。樁法很多,我站的是渾圓樁[3],偶而站子午樁(三體式)。靜坐是靜禪,站樁是立禪,內家拳則是動禪。不論練氣或內家拳都要有明師的指點,特別是內家拳。明師不是有名的老師。名氣大的老師可能有真本事,也可能是騙子。不過,有名的老師,錢賺得多,因為慕名的人多。也因為學生眾多,學拳經常變成大會操,變成舞獅舞龍。內家拳必須以心傳心,需要明師耐心與細微的指導,大會操練出來的拳只有外形,表演用的架勢或套路,不但得不到內心的平靜,反而可能練出一種挨打的拳。

我不建議慢跑,不建議有氧舞蹈,更不建議去健身中心做重力訓練,讓自己的肢體肌肉變得僵硬起來。好的運動應該在結束之後,神清氣爽,感覺能量是蓄積起來,而沒有耗盡能量的疲累感。好的運動有如小火,而不是猛烈的火。溫火或小火也會使我們發大量的汗,真正的燃燒內臟脂肪。最重要的是,好的運動應該結合身心靈,運動過程與運動結束,心理都是安祥的。

我建議的方法未必符合每個人,一定有其他方法可以安頓我們的心(如瑜珈、坐禪),只要有機緣都可以試試。但是要注意,心靈的教師蛇龍混雜,騙子很可能多於高人,所以,睜大眼睛不要受騙是第一要務。
四、覺醒條件之二:好的閱讀
安頓我們的心,等於走上了生命覺醒的道路。除了上面所提的方法之外,好的閱讀也很重要。多數人都有求知的熱情,但不知讀什麼書。

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沒有餘暇閱讀無用的書。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定見的人會以為,最新的知識必須掌握,所以惶恐不安。我要不客氣的說,暢銷排行版的書,最新的知識,很有可能都是無用的廢話。最近有個朋友送我一本某管理學大師的新作,談五十歲以後的生活規劃。印刷精美,談的都是淺陋的枝枝節節的事。這位大師教導讀者,要在退休後規劃移居海外,退休後的生活才可以豐富。他也提到,要選擇死後的安葬處所,死後可以跟美麗的景色為伴,他說已經看中日本三個風景絕美的地方,也考慮歐美的勝景。一個很基本的觀念,心即淨土,這位大師可能不懂,也甚至不懂什麼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再一次印證,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深刻的生命覺醒。

我們需要閱讀的書,直接與生命的安頓有關係,稱之為「生命的學問」。任何階段的學校教育,都缺乏這個「生命學問」的教導。生命的學問,例如:文學、宗教之學。好的武學書籍,也可以是生命的學問。但是,一般的哲學書籍很難算是生命的學問,哲學對應的還是腦,而不是心。哲學是各個生活領域或知識領域的深刻思考與反省,但那都是對於我們自身生命以外的分析、批判,都只涉及腦神經細胞的運作,無法撩動生命,觸動人心。哲學家也可能是沒有心肝的人。同理,開口閉口人性尊嚴,講什麼後現代主義的法律人,也可能沒有心肝。

文學內容很廣泛,小說、散文、詩詞、戲劇,都包括在內,而且書籍非常多。我看過很多中西方的小說,但我最建議,好好讀紅樓夢。我們的年紀已經可以使我們好好體會什麼是「瞬息繁華」,仔細讀完紅樓夢,你會有深刻覺醒,什麼是瞬息繁華,會有靈魂被洗刷過的感覺。一般人會覺得紅樓夢太厚重,很難讀完。但只要想著葉石濤的經驗,你就會勇於閱讀紅樓夢。去年過世的文學家葉石濤在日本殖民時期受教育,不識漢字,日本戰敗後,葉先生知道必須學會以漢字寫作,因此逐字抄寫紅樓夢以學習漢字。他能夠手抄紅樓夢,我們當然更可以只是閱讀。

如果你喜歡武俠小說,我建議好好讀王度盧的小說。寫實的、真性流露的、文字絕佳的、很貼近生命的武俠小說。我覺得王度盧的情感世界比起金庸更為深邃而豐富。

關於心的安頓的書,我極力推薦鄭振煌翻譯的「西藏生死書」,張老師文化出版。這本書的翻譯極好,幾乎沒有專業術語,很容易入門,字字珠璣,值得反覆閱讀,慢慢品味。

我也極力推薦金剛經。金剛經的內容,主要在討論「如何降服我們的心」。這是一本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兩人的對話錄。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最能領會什麼叫做瞬息繁華。西遊記裡面寫到,蓮花洞的猴王長跪在須菩提的修道場,懇求收為門徒,須菩提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孫悟空」,悟一切皆空。多好的名字。

如何安頓我們的心?金剛經教我們的方法很簡單,但是很徹底,直截有力,比詠春拳強得太多。那就是,對自己否定,再否定。幾年前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學生不認真聽課而困惑,而懊惱,在一次安靜閱讀金剛經的時候,得到啟示。一切的懊惱,來源於過度看重自己,以為自己講課清楚又認真,學生怎麼可以不珍惜?咀嚼了金剛經那段文字,我把自己放掉,走進課堂,不管學生認真與否,我就是專注而且開心的講。在這個心情底下,上課怡然自得。

金剛經啟示我的這段話,因為感受深刻,所以記憶非常清晰:「佛告須菩提,應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說,縱然幫助了一切眾生解脫生死煩惱,使進入沒有一絲煩惱的圓滿寂滅的狀態,也必須想像,根本沒有任何眾生被我幫助過。如果助人解脫煩惱之後,念念不忘我就是菩薩,我自己功德無量,處處想到曾經被我幫助的眾生,時時想著他們應該感念我,時時想著我是一個了脫生死的人(壽者相),這樣的人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了。幫助無數眾生了脫生死,都必須忘記自己曾經有過一絲一毫的貢獻,何況是教導學生懂幾個法律觀念?教學生理解幾個法條,幾個法律概念有什麼了不起?想到這裡,就釋然了。

對於大多數人,直接閱讀經文很困難,所以要看解經的書。市面上這類書很多,只要安靜的閱讀,任何版本都不錯。我自己是從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入門。

「僧侶與哲學家」是一本父子的對話錄。父親是巴黎大學的哲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法蘭西學院的院士。兒子是一名巴黎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成績最優等,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得主。這個兒子被認為是法國自然科學界的明日之星,但在取得學位不久,跟隨達賴喇嘛出家去了。法國知識圈對於這對父子充滿好奇,在這對父子暌違二十餘年之後,法國一家出版社讓他們重逢,父子有了很精彩的對話。「僧侶與哲學家」就是這本精彩的對話錄。譯者是著名的劇作家賴聲川教授,與這名僧侶有深交。一年,我在德國阿爾卑斯山參觀一家古董店,滿頭白髮的老闆正在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長談後知道他是西門子退休的工程師,他問我生命的意義,我建議他去買一本德文版的「僧侶與哲學家」。過了幾個月,他手寫一封長信寄給我,談讀後感,很感謝我的建議。




關於武學的書,我推薦「逝去的武林」與「大道顯隱」這兩本。兩本書都是簡體字版,讀者可以在重慶南路的「武學書館」或專賣大陸書籍的「若水堂」買到。「逝去的武林」是一名隱居的形意拳大家李仲軒的訪談記錄。一名讀者對於這本書的迴響是:「看李老的文章,不敢往下翻,看一個字少一個字,心中的喜悅和悲傷混在一起,難以言說。」這完全就是我讀此書的心情。「大道顯隱」則是李經梧老先生的太極人生,是許多人對他的回憶錄,也有李經梧本人對於太極拳的許多想法。這兩本書讓我們知道,深不可測的內家拳高手,都是身心俱得安頓的人。他們有絕對的能力,奪之如虎,犯者立仆,但卻視之如婦,或看起來像是溫馴祥和的老農夫。

好書不少,我只能大略這麼一提。

最後,我要說,生命的覺醒,就是理想的實踐。生命的覺醒,可以使人快樂而自在的做好本分的事,理想就實踐了。
(2009年3月19日完稿)
附錄:渾圓樁要訣

兩腳平行而立,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與肩同寬,是為了使腳板的「湧泉穴」與肩部的「肩井穴」相對應。這好比氣血在「泉眼」與「景眼」上下相通,泉水與井水彼此相融,天地二氣相交。這種站立的方式最為穩定,有頂天立地的感覺。

身體重心落在兩腳掌上,保持身體平衡。膝部略微彎曲,以利於下肢產生彈力。兩腳平行站立,呈腳尖向前的平行狀態,可使習練者根基牢固,穩定性大。人體的下肢關節易於內外旋轉,有明顯的疏導關節,通經絡、暢氣血的作用。

臀部如坐高凳,似坐非坐。頭頸與背部臀部,成一直線,如同貼在牆上,似靠非靠。膝部微曲,向內夾緊。微曲的膝蓋,與腳尖齊,但不超過腳尖。谷道上提(提肛縮陰)。此種站立方式,目的在使習練者重心平穩,腿部輕盈,步伐穩健。

抬手的位置,高不過眉,低不過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臂半圓,腋半虛(腋不貼近身體),有如環抱大氣球。往內抱球的意念要大於往外撐的意念(抬手意念,往外撐為三分,往內抱為七分)。十指微微分開,兩手胸前環抱,如抱大樹,如抱氣球。這樣,易於形成人體的渾圓氣場。

頭往上頂,下顎微收,鼻對臍(習練者的任督二脈易於流通)。眼微閉,臉部肌肉放鬆,由頭頂的百會向下放鬆至腳底湧泉。牙齒輕輕咬合,唇微閉,呼吸順其自然,鼻吸鼻呼(不可閉氣)。

身體下實上虛。兩腳如同樹根插入土內,抬手的肌肉放鬆,不用力。心無雜念,心中虛空。手的觸感可以因此敏銳,聽勁靈敏。


延伸閱讀請參閱



林東茂教授簡介
學 歷: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系法學士、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所法學碩士、德國伍茲堡大學法律學院肄業、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學院法學博士
經 歷:屏東縣警察局巡官、中央警官學校專任講師、中央警官學校專任副教授、中央警察大學專任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專任教授
學術專長:刑法總則、刑法分則、犯罪學、刑事政策、刑事訴訟法


[1] 我舉自己的例子,說明習於安靜往往有不經思索的行動力。2007年5月3日深夜,我在新店一家便利商店買完東西,正要開車離去,看到前方一個男子攔下計程車,遭到拒絕,男子趕緊衝進店裡,抓了一包衛生紙,撕開一疊紙包住手臂,我才發現他鮮血淋漓。我即刻下車,表示願意送他就醫。途中知道他不小心踏進施工中的坑洞,本能以手護住身體,手臂因此割傷。計程車司機可能以為他是仇鬥受傷,不願意惹事,所以拒載。我清楚記得這件事,是因為我父親在十幾個鐘頭之後過世。
[2] 關於這項實驗的詳細報告,請參閱: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 --- 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6月。這是一本值得讀之再三的好書。
[3] 網路上有不少渾圓樁的資訊,但未必確切。我把可靠的渾圓樁要訣寫在附錄,以供參考。

2009/07/20

練習Ashtanga的呼吸

呼吸在Ashtanga練習中至關重要,傳承人在授課時總是大喊“Breathing(呼吸)”,
著名的Ashtanga教練John scott 說過“Just breathing(只要呼吸就好)”,我們在練習時有人呼吸緊張,有時我們自己,有時是我們身邊的人。
有些人是喉嚨太緊張,一心想發出Ujjayi聲音,結果氣流在喉嚨受阻,有些人是想著收緊Bandhas(收束),結果呼吸不能充分,不放鬆。
我的經驗是練習Ashtanga時不應過於專注你的Ujjayi聲音和收緊Bandhas,當然練習時應該有Ujjayi聲音和Bandha,但是我們的專注點不應該在喉部和兩個Bandha處,否則我們會呼吸緊張,那我們應該把專注點放在哪兒呢?
應該把專注點放在(胃部)肋骨的一張一收上,練習Ashtanga時我們用的是橫隔膜呼吸,橫隔膜就在胃部的肋骨裏,當肋骨隨著呼吸一張一收,你的橫隔膜也隨著呼吸一張一收,胃部的肋骨收張的方向不是只向兩側,還有後側肋骨外張,胃部前側沒有肋骨,否則它們也得外張。
平時當你感覺肋骨外張時,你會覺得呼吸有效,輕鬆,練習時如果你感覺肋骨外張時,練習會更輕鬆,專注。試試看,歡迎把你的感受寫在這裏。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c6a860100d8mv.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在Ashtanga練習中什麼重要?呼吸最重要!
當你呼吸狀態好時,身體的狀態就好,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用大腦來做瑜伽“我要做好這個,那個動作,我要練得和他和她差不多......”,這樣回會給瑜伽帶來壓力和受傷的機會。
我們有一個目標是正常的,但在練習當中,主要要觀察呼吸,“呼吸狀態最好時,身體的狀態就最好”,至於做到哪個程度其實主要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包括父母給你身體條件(傳統老師會說看你上輩是否練過瑜伽),年齡,性別,還有“命”,咱們中國有句話“為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只管自律地練習,享受每個呼吸就行了,進步自然回來,應該是用呼吸來做瑜伽,讓大腦放假吧。
我們在練習Ashtanga時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呼氣太重。
有時是我們身邊的人,更多的是我們自己,身體的自然規律是吸氣需要更多的主動用勁,呼吸較自然,特別是在吸氣的末端,如果不主動用點力,吸氣是不充分的,呼吸時本是順勢呼出,如果我們吸氣不用勁,很多壓力和就聚集在呼氣上,讓呼氣緊張,呼吸緊張,身體就會緊張。
加上我們都認為是呼氣深入體位(其實如果吸氣充分時,我們的身體也會放鬆深入),我們也人為地給呼氣更多的使勁。這就造成了呼氣急,重的現象。
練習時我們要經常留意,自己的呼氣是否過重,如果有這種現象,調整方法很簡單,主動地吸氣,特別是吸氣的末端,要故意感覺到肋骨被吸氣撐開了(這就是橫膈膜呼吸),然後呼氣就會舒緩自然。
試試看。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經常在課堂上提醒“檢查一下你的呼氣是否太重,如果是就主動地拉長吸氣,直到感覺到肋骨被吸氣撐開了,再自然地呼氣”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c6a860100dv9i.html

2009/07/19

邊緣之探索

我們生活在這個被稱為“身體”的盒子裏。可以想像一個關在盒子裏的靈魂,他的行為肯定要受這個盒子(身體)的制約。對自由的嚮往和快樂的渴求是靈魂的本性。但一個受制約的靈魂只能在這個短暫易逝的物質世界裏追逐那些最終只能帶來痛苦的感官享樂。
我們所論述的這個盒子(身體),並不僅僅是我們所理解的血肉之軀。瑜伽把物質的身體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粗糙的部分,就是血肉之軀。另外就是精微的部分,包括心意(manas),智性(buddi),假我(ahamkara)。如果說一個盒子在空間上有他的邊緣,哪麼我們這個身體的盒子就有兩種邊緣,其一是粗糙的部分——血肉之軀,另外一部分就是精微的——被統稱為“心靈”的心意、智性和假我。哪麼靈魂就生活在這個由粗超和精微兩部分所組成的盒子裏。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主要討論的就是Asana與“盒子”邊緣之間的關係。
Iyengar瑜伽對每一個Asana都有非常精細的描述。這些描述構成了一個“樹形”的路徑,樹有樹根、樹幹、樹枝、和樹葉,而我們的意識和知覺就行走在這些路徑上。同樣的Asana有同樣的描述,但是對於不同的“盒子”(身體)在Asana中在其要行走的路徑上卻有其不同的障礙。所以,有的人盒子大一點,有的人盒子小一點,但是不管你的盒子大小如何,我們做的都是同樣的瑜伽。 Uttanasana
老師做了一個非常完美的Uttanasana的示範,哪麼他直觀地告訴你Uttanasana的其中一段路徑是通過腿筋、胯部、和軀幹的伸展使腹部、胸膛水準地貼在大腿上。哪麼我們每個人在這段伸展的路徑中就有其遠近不等的邊緣。哪麼應該如何處理呢?保持專注和清醒地進入姿勢,傾聽你身體的聲音。當你清醒地聽到,你的身體告訴你腿筋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酸痛的時候,恭喜你!你找到盒子上的一個邊緣了。停留在這裏,平靜地呼吸,等待那個點的酸痛漸漸消退,再繼續前進直到找到另一個邊緣,再次停留,呼吸和等待。不斷地重複這個迴圈。直到那最終而非凡的一天,找到了最後一個邊緣,而背後就是終極的自由。讀到這裏也許你會覺得“哦!太簡單了,不就是拉韌帶嗎?這樣我就可以修成瑜伽了!”。那我們還要看看這段路徑的前端路徑、後端路徑、還有平行路徑都是些什麼。
在進入姿勢之前,首先要非常的專注,然後通過要領完全地拉長脊椎、保持均勻地呼吸等等···
在進入姿勢的同時,專注,呼吸,大腿的伸展,腹股溝的放鬆,腰椎的拉長等等···
在進入姿勢之後,胸膛的擴張、後背的放鬆、跟隨呼吸的伸展、臉頰的放鬆、等等···
隨著練習的深入,在以上的路徑行進的同時,一些更精微的路徑會慢慢地明顯起來,比如每一個局部回饋給你的資訊,局部與局部之間協調的關係,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整體與呼吸之間的關係,直至可以將知覺之光延伸到身體的每一塊骨骼、肌肉、皮膚、和細胞中去。
因此,身體在Asana中看似靜止,但內在卻非常地活躍。大腦與身體的對話就像情人間的纏綿傾述,從不間斷。這樣你就沒有機會去想別的事情,心意(manas)就得到了控制。通過回饋和調整智性(budhi)得到了發展。你的知覺慢布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感官就不再忙於觀察那短暫易逝的外部世界,哪麼假我(ahamkara)就慷慨地揭去了一層精巧的面紗。直到那一天你在這清澈的心意之湖中見到了真正的自我。這就是Iyengar所說過的“身體是弓,體式是箭,而靈魂是靶心!”
在任何的瑜伽中,包括Hatha瑜伽都是把身體作為工具,而真正重要的是居住在身體中的靈魂,我們瑜伽練習者千萬不可本末倒置了。
所以瑜伽與你韌帶的柔韌程度沒有關係,按著路徑從你能走的開始。找到你的“邊緣”,每次把盒子的“邊緣”向前推一點。無視“邊緣”的存在,粗魯地越過“邊緣”是雜技的做法,那不是瑜伽。而且給身體帶來的只是受傷,給心靈帶來的只是“自負”。很多人會問:“我的韌帶很緊,恐怕做不了瑜伽?”我想說的是,能不能練習瑜伽與你的柔韌性沒有任何關係。而唯一的資格是作為一個人類,你有沒有那種衝破束縛,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和快樂的願望。並真誠地願意為此付出。
轉載自: 牧風人的瑜伽部落
http://yogaspace.ycool.com/post.3231262.html

2009/07/15

希瓦難陀瑜珈來台分享

Special Event for Sivananda Yoga
希瓦難陀瑜珈來台分享


Swami Sivananda希瓦難陀上師(1887~1963)
親愛的朋友
希瓦難陀瑜珈(Sivananda Yoga)是由Swami Sivananda希瓦難陀上師(1887~1963)用畢生的智慧,將印度五千多年來的瑜珈智慧,全面的、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呈現給世人的一個完整的瑜珈學習系統。
希瓦難陀瑜珈秉持著愛與和平與服務的精神,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分享瑜珈的教學。全球有超過18,000名的瑜珈教師從國際希瓦難陀瑜珈吠譚多中心的教師訓練課程畢業,希瓦難陀瑜珈目前在世界各地設有八十多處的瑜珈中心、修道院,所有的機構皆為非營利組織,所有的收入都用來在世界的各個地方成立更多的瑜珈中心與修道院,讓更多身體,心靈需要呵護的朋友有一個可以滋養、休息的地方。

Swami Sitaramananda

今年八月,位於美國加州芳草谷的希瓦難陀瑜珈農場的主持老師Swami Sitaramananda,將來台灣分享希瓦難陀瑜珈給台灣的朋友,由於希瓦難陀瑜珈在台灣沒有成立中心,所以要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希瓦難陀瑜珈課程真的很不容易,藉由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誠摯的邀請所有瑜珈老師、喜愛瑜珈的朋友以及沒有接觸過瑜珈的朋友們一同來參與分享。
除了合作的教室有成本的考量,需要酌收一點場地費用外,所有的課程都是隨喜奉獻的,活動行程如下,因各場地席次有限,所以請各位親愛的朋友提早與下列合作的教室聯絡報名:
課程皆以英文授課,現場有中文同步翻譯。
8/2(日),下午0200~0500
8/4(二),晚上0700~0930
教室提供20個瑜珈墊,有墊子的朋友還是請自備瑜珈墊
三朵夏身心靈發展協會 台北中山教室
酌收場地費:200元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8樓
電話:02-2568-4696
網站: http://www.3dosha.com/index.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三),下午0200~0500
台中Yogilini瑜珈水活會館
提供瑜珈墊
酌收場地費:500元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大墩十一街411號
電話:04-2251-2558
網站: http://www.yogilini.com.t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四),晚上0700~0930


全程免費分享
嘉義白鷺鷥瑜珈Balance Yoga
地址: 嘉義市小雅路346號
電話:05-2783877
網站: www.wretch.cc/blog/yoga9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Swami Sitaramananda
Swami Sitaramananda 出生於越南,教授瑜珈與冥想已超過25年。
Swami Sitaramananda現為位於美國加州芳草谷的希瓦難陀瑜珈農場的負責人以及主持老師之一,亦同時在印度、拿索、巴哈馬、亞洲的希瓦難陀瑜珈吠譚多中心與修道院以及美國西岸的其他中心任教。
Swami Sitaramananda是Swami Vishnu-devananda的主要弟子之一,並在1989年被其命為Goraknath acharya (靈性導師,為Swami Vishnu-devananda的傳承之一)。Swami Sitaramananda 的演說內容以四種瑜珈學習的道路以及健康的五大要點為基礎。
課程內容:
Swami Sitaramananda將簡介希瓦難陀瑜珈(Sivananda Yoga),並分享四種瑜珈學習的道路 (Jnana Yoga, Raja Yoga, Bhakti Yoga, Karma Yoga),與吠譚多哲學(Vedanta),並帶領一堂標準的希瓦難陀瑜珈體位法,包含梵唱、兩個呼吸法,古典拜日式,十二個希瓦難陀上師精選的基本體位法,活動的內容將讓您在瑜珈的學習上有豐富的收穫,並且對希瓦難陀瑜珈有進一步的了解。
更多關於希瓦難陀瑜珈(Sivananda Yoga)
希瓦難陀瑜珈Om Page(官方網站): http://www.sivananda.org/
美國加州芳草谷希瓦難陀瑜珈農場網站: http://www.sivanandayogafarm.org/

本次活動聯絡人Melody(新竹教授希瓦難陀瑜珈)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YogaFriends

2009/07/07

七種不要錢的布施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布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原文出處因是脫胎自雜寶藏經第四卷:
七種施因緣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
得四辯才。是名第三果報。
四名身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是名身施。捨身受身。得端政身。長大之身。人所敬身。未來成佛。身如尼拘陀樹。無見頂者。是名第四果報。
五名心施。雖以上事供養。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養。是名心施。捨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報。
六名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請使令坐。捨身受身。
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果報。
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使屋舍之中得行來坐臥。即名房舍施。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
得諸禪屋宅。是名第七果報。
是名七施。雖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轉載自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Help&nums=19330:19335:19337:19338:19340:19341:19342:19343:1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