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9

研究證實,喝酒具有和瑜珈相同的好處

Research confirms that drinking gives you the same benefits yoga does!!!
研究證實,喝酒具有和瑜珈相同的好處。

2009/09/25

中國悠季瑜珈文摘雜誌第二期





線上閱讀網址:
http://online.zcom.com/full/12447/online.html



卷首语 禁食

因为一位朋友的神奇变化, 我尝试了禁食。我的禁食没有躲进深山,是在正常的生活中进行的。在10天的禁食中, 我仅以清水和极少量的酸奶为食物。 随着禁食的进行, 我的身体感到越来越舒适与轻盈,体重、身材、面色、脉象都有了非常好的改善。我也没有经历饥饿的折磨,想象中的禁食磨难一样没有发生, 却陷入了未料的大脑的挣扎。10天中, 日常饮食之外, 我遭遇了好朋友的喜宴, 旧友重逢,家族聚会。。。喜宴上, 调侃着自己的追求, 不可抑制地频繁为大家夹菜, 第一次体会到拿筷子也能产生快感;花园早餐,身边环绕着印度茶,黄油面包, 汤心鸡蛋,我拿着一块面包, 不厌其烦地撕成碎块丢进水塘,看着欢尾的鱼儿,心情难表;周末的下午, 竟然翻出长期被冷落的菜谱, 开始与阿姨一起制定每周菜肴, 通过菜谱上的图与文化解着自己的欲望。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禁食并不是一个挣扎于饥饿的经历, 而是挣扎于欲望的经历。饮食的零状态膨胀了美食的诱惑,我从心中萌发了对食物的珍惜之情。我发现了人与食物的一个全新关系:没有生长的100% 依赖,却充满人与它之间的情感依赖和认知。这一次的禁食颠覆了我的食物观念。 目前,我坦然地将日常饮食调整为一日二餐,营养+美味成为我进食的绝对原因。

不过,圣哲甘地在他的自传中有对禁食更加严格的论说。在甘地而言, 禁食的根本目的是训练自我克制。他在自传中引用“薄伽梵歌”韵文:

“绝食者其情可观,

情之所求消逝尽,

眷恋之心尚犹在,

一朝得见神灵面,

眷恋之心随风散。”

“禁食和其他类似的训练都是为了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或者只是身体禁食,并没有精神上的禁食, 那只是一种伪善和灾难。”

我今天的眷恋之情, 在圣哲的标准下应该由于仅存在于身体禁食而归为伪善。不过, 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的路是一步一步完成的, 今天的经验, 总会是明天的起点。 今天的禁食,我因脱离需求误区, 追求认知和美味享受而欣喜, 它是否能带我进入更深层的追求,相信风已吹起。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98e5a0100fj8s.html

2009/09/21

瑜珈斷食書


  維持日常生活作息的斷食方式,配合專門為斷食編排的瑜珈運動,以及適當的呼吸法與冥想法,詳盡說明實行步驟與圖解,發揮休養器官、舒緩壓力的作用,不僅能藉此瘦身、排毒、改善肌膚,更能培養正確的的飲食型態,發現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瑜珈斷食是以五天為期的斷食法,第一、二天吃清粥等逐漸地減少食量,第三天進行真正的斷食,第四、五天再逐漸恢復進食;在斷食期間,利用瑜珈運動改善身體代謝,並藉由呼吸法和冥想法令心情平靜。

  作者積30年的推廣經驗,引導你心情愉快地步上健康美麗大道!

作者簡介

友永淳子

  友永瑜珈學院院長。

  出生於日本群馬縣高崎市,東京女子體育大學體育學科、明治大學法學部畢業。曾在印度、美國學習瑜珈指導法,另取得至心流劍舞術教師等證照。1978年於東京創辦友永瑜珈學院,根據對瑜珈的熟練度與身體狀態、年齡等條件,配合目標設計了基礎班、孕婦班、銀髮族班、指導者培訓班及瑜珈斷食班等多種課程。2006年創辦新宿御苑RETREAT。

  主要著作有:《親子瑜珈健康法 入門篇》、《親子瑜珈健康法 實技篇》(以上綜合科學出版),譯作有《瑜珈:邁向幸福的12個關鍵》(Swami Chidananda著,東方出版),並監修《DVD教學課程 美容瑜珈》(成美堂出版)。


另可參考:
蘇老師瑜伽斷食營
漸進式的斷食與復食--

從蔬菜湯+水果→果汁→有水/ 無水

再從有水/無水→果汁→蔬菜湯+水果

Ÿ 在談笑風生當中,在學員的相互扶持下,輕鬆的完成斷食

Ÿ 依個人體質可減重 1 -7 公斤,斷食後體態輕盈,思慮清明,心情愉悅,可達身心靈同步的平衡

Ÿ 針對個人身心狀況,提供適切性的自然療法,改善身心健康

Ÿ 學習不依靠健康食品的在家排毒法

Ÿ 學習不仰賴減肥藥的自然減重方法

Ÿ 學會自我調整脊椎

Ÿ 學會提升能量,收攝身心的科學靜坐方法

Ÿ 本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七年,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學員無數,有許多身心靈獲得改善與提昇的實例可供參考

2009/09/14

免費中國悠季瑜珈文摘雜誌創刊號




若有下載後,無法安裝閱讀問題請改線上閱讀
请点击:http://online.zcom.com/full/12128/online.html 在线阅读


B.K.S.Iyengar大師賀詞
《瑜伽文摘Yoga Digest》是一个与传统纸媒体截然不同的立体瑜伽世界。
其内容涉及大师课堂、体式探秘、习练讲解、养生静修,以及瑜伽生活状态等各个方面,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声、图、像并茂,加上杂志中极其方便的电子索引、随机注释,使得《Yoga Digest》相比传统的平面阅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相应信息及知识的扩展。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可以聆听到配合文章内容的瑜伽乐曲,直接欣赏到相对应的教学视频,从多种感官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体验纯粹瑜伽空间的魅力。
希望大家喜欢,多多支持。
文摘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98e5a0100f6b6.html

瑜伽文摘 创刊号 热门文章
经典体式眼镜蛇式全景展现
瑜伽理疗方案摆脱经前综合症
神秘古老的印度养生术阿育吠陀
养生专家武国忠详解养生之术
神奇塔罗超凡游戏解密现时运势
匆匆之旅过客留痕记录点滴心事

下載網址(下載後發現無法安裝閱讀,建議暫勿下載,將反應悠季瑜珈處理)
http://dl.myzcom.com/mag/12128/%E7%91%9C%E4%BC%BD%E6%96%87%E6%91%98%20%E5%88%9B%E5%88%8A%E5%8F%B7.exe

2009/09/11

推薦書:心靈瑜珈:改變生命能量的20個法則




享譽世界的瑜珈宗師韋達(Veda Bharati)的瑜珈文集,韋達大師的上師是拉瑪(Swami Rama Bharati)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的作者,創立喜馬拉雅瑜珈,教導非宗教性的瑜珈修行。

拉瑪(Swami Rama Bharati) 大師

當人們深入探求冥想時,內在的衝突將會消失,對立會轉而一致。
─ Swami Veda Bharati

Swami Veda Bharati斯瓦密韋達帕若堤簡介,一位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哲學大師,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精神顧問。在過去的52年間,他在全球各地傳授並提供靈性的指導。

Swami Veda 斯瓦密韋達在印度5000年梵語哲學家的傳統思想中被教養長大,他在九歲時被傳授Patanjali的瑜珈經,十一歲時被傳授吠陀經(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總稱)。身為一個對於Patanjali 瑜珈經的許多著作具有最全面評論的作者,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學者、研究指導以及國際講師。

Swami Veda 斯瓦密韋達所有的知識都是由直覺而獲得,他榮獲最高學術學位,倫敦榮譽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都是在1965年六月到1967年六月間取得的學位。並應邀前往許多國家巡迴演講,包括北印度各地、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等國的印度團體、英國各地、斐濟、莫里提斯、東非及整個南印度。

1969年,Swami Veda 斯瓦密韋達遇見他的精神導師Swami Rama拉瑪大師,並被引導至最高禪修的瑜珈境界。他的導師喇嘛尊者曾著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大師在喜馬拉雅山》。

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研讀並通曉所有宗教的經典,熟悉17種流利程度不同的語言,讓他能傳授冥想給不同信仰的人們—印度教徒、佛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錫克教徒—在他們各自的經典及靜心的傳統中指導。因為他熟知所有冥想的傳統以及不同的東西方哲學學校,佛教徒被傳授佛教咒語、基督教徒依照豐富的基督冥想及沈思傳統被引導等等。

1970年,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蒙上師Swami Rama拉瑪大師傳授為奧秘的瑜伽啟引-太陽科學(Surya-Vijnan-Disha)。此一啟引原本就很少在山道院之外傳授,傳授給已婚的在家人更屬罕見。同一年,他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皮勒斯市創建禪定行修中心。在Swami Rama斯瓦密韋達指示下,擬定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科學哲學學院初建章程,並在其指導下,從事教學工作。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延續其導師在所有領域的工作。近來他與科學家在生物機能回饋科技領域進行的相關實驗取得了驚人的成果,這將引發科學與精神文明史中的一場變革。

1983年,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創立了KHEL組織──Kindness,Health and Education for Lepers:提供痲瘋病患慈善、健康、教育上的照顧;Kid’s Health Education and Laughter:提供孩童健康、教育及歡樂上的照顧。現今已有四百名孩童在那兒受到教育、營養及其它方面的照料。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精神顧問,對於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Swami Veda 斯瓦密韋達亦投注許多關心。2005年,紐約聯合國世界宗教領袖大會,Swami Veda斯瓦密韋達亦曾就世界和平提案進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