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要煩呼吸?--談瑜伽與「能量體」
王 俊 欽 譯
西方醫學一向對呼吸的研究並不太注重,許多讀者看到整本書都在討論呼吸,定會十分訝異。曾在著名的醫學期刊看到一篇讀者來鴻,有位醫生報怨時人把大量時間金錢都浪費在雞毛蒜皮的研究上頭。他說:「下次你將看到,某人會寫一篇卷牒冗長的『如何呼吸』論文。」認為沒有比這題目更鎖碎或比呼吸這件事更普通平常的了。
當然,呼吸是生命的基本要件。沒呼吸就活不了,在這意義上,人人都知道其重要性。可是大部份人會說:「人不是在呼吸就是沒呼吸;若在呼吸,就沒問題;若沒呼吸,早就死翹翹啦,也不會有問題的。」
或許,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在東方傳統中,人們花了好幾世紀深研呼吸。事實上,許多寺廟全體出家眾大都在專注呼吸、而且據說一些具特異能力的瑜伽士都是主要藉著控制呼吸達成所謂奇蹟的。但為何要這麼強調一個如此尋常普通的主題:「呼吸」上呢?
身心問題
我們這麼難理解呼吸的重要性,部份來自西方式的世界觀。我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物質現象的研究上,只取具體東西、做其物理化學分析。實驗室亦限於物質的測量、操作。醫藥科學建立在解剖生理學的基礎上;哲學主要是以物質主義為基礎。
同理,我們了解人類的方法,主要也是生理結構上的。針對能觸摸到的、可測量的軀體存在部份。我們認為最好的科學研究,是能夠對研究對象客觀觀察者。當離開物質世界,涉及超越感官範圍外現象的研究時,馬上會覺得沒有自信,這問號立即浮現在腦海:「這樣還科學嗎?」
這種疑惑,在心理學研究上尤其顯著,因心靈是存在的另一無法避免而會碰觸到的層面。當代西方人對心靈的興趣,僅在於研究方法的不確定性上。既不能切割、放在器皿上測量;也不能放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觀察;更不能以電子儀器檢驗。
但主觀的體驗卻告訴我們,有心靈這樣的東西而且十分重要。雖然自認所知尚淺,我們全可知道我們的思緒、以及內在進行的某些事情;我們的心靈運作,大部份是在我們肉體與實體世界活動背後,以隱藏的方式進行。
但在西方世界裡,人們依然困惑於心靈領域與器世界之間。身心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的?這是一個理論上尚難回答的問題,是同時困擾著醫藥學者、心理學家的問題之一。當醫生無法讓病人藥到病除時,往往兩手一攤、推說是心理上的毛病。當心理醫師無法讓病人精神康復時,也往往兩肩一聳,說「應轉診到普通科醫生,確認看身體是不是其它毛病引起的。」病患在尚未碰到洞悉身心統合的身心學專家之前,輾轉穿梭在受挫的心理治療師與困惑的醫生之間。
身體與心靈是如何聯結的?西方科學在這方面,似乎已鑽進一條死胡同。但東方哲學中(尤其瑜伽科學所賴以成長的瑜伽哲學),提供了一些答案;因為瑜伽含括了身體與心靈雙方面的探討。而這兩樣功能在瑜伽所探索的整個現象光譜中,只不過是一小部份罷了。
從古以來,瑜伽大師們長時間往內在去探求、企圖揭開存在的各種層面之間的關聯。除了肉體與心靈之外,他們發現還有更高層的功能也十分重要。例如發現並探索超越思想的意識領域,能跨越人們平日思考程序範疇,才能到達更高更廣覺知的非概念層次。允許人們探索這個意識層次的內觀技巧,就是所謂「靜心」。
靜心是用來處理那些跨越心靈之人體功能的層次,稱之為「較高意識」。但是,靜心並非瑜伽的唯一面象;瑜伽亦包括身體姿勢,藉以教導行者去控制、調整、和覺知其肢體。遂有與純粹心智的運用與調整(像:專注)相關的練習。瑜伽理解身體有如洋葱,由一層層的存有所構成--肉身、心靈、與心靈背後的。
但我們目前的討論略去介於肉體與心靈之間的層次,因為按照瑜伽說法,身心並非直接接觸的,而是透過中間的機能層產生互動。西方科學家們不重視這種中間層次,或許是他們身心關係模糊不清的原因。這可能是人們陷入「身心二元論」,把人的科學硬生生的分成兩半,分屬兩個對立的陣營:不是心理學家就是人文學者、物理學家或實際試驗研究者。
頑固的科學家們確信只有物質、實體的東西才值得研究。假如要研究人的動作與行為,也只限定在言行舉止的研究與衡量,或個人的測驗表現。若要以心理學家自詡,也號稱為行為主義學派科學家。他們對心靈本體斥之以鼻,確信那是無法當做試驗研究的對象。這看起來是當時的潮流,雖然近一、二十年以來整體健康運動已經開始推開更寬廣覺知的大門,少數醫生和研究者已開始登堂入室。
幸好在東方、尤其是靜心行者之中,對身心關係有透徹的探索並且還發現身心之間的中介組成。這些中介各有特性與形狀。再進一步,明示出這些中介層次基本上、都與能量有關。
多層次的人類本性
西方科學的進展,無疑地使人們慢慢接近此一觀點。若不明白非實體的現象、甚至那可能稱之為「能量」的,便越來越不可能去研究實體事物。我們停止屍體的解剖、而開始研究生理學;我們結束生理學的研究、而開始從事機體的整體統合與活化之探討。而這生物機能層次常牽涉到能量。
牛頓物理學家僅對結構力學感興趣。他們主要關心的,是理解一實體如何活動與另一實體發生關係或受其影響。但在廿世紀,電磁學成為顯學,核能研究亦同。人們越來越能設法解決質能之間的問題:
「質能關係、實體世界與能量關係如何?能量事實上是什麼東西?既看不見又摸不著,談論它們算科學嗎?」
顯然能量是重要的。沒有它、人們無法活動;沒有它、燈泡無法發光。由此,百年前人們最新型的機器,燃燒煤炭、產生蒸汽、推動活塞;今日的機器更為精緻,經由精巧的電子迴路、傳輸能量、創造電子奇蹟。我們要如何才明白這些現象?
愛因斯坦掌握這個問題,尋找到答案。E=mc2,確定了質能之間的關係。而且述明兩者是可互換的。物質可轉化成能量:這可由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把整個城市吞噬掉,為最富戲劇性的實例。但愛因斯坦的方程式也說明能量能夠轉換成物質。這個程序是雙向的,並不限於單向轉換。
這個關於能量的機能層次,梵文稱之為 prana(生命能)。高級的靜心前輩發現不僅粗糙肉身和生命能有關係、而且生命能與較高層次的心靈也有關係。
直覺上以及平日用語上,人們明白心靈和能量的關係。我們常常體驗到活力泱然與澄明的心靈;有時也會覺得缺乏心靈能量。好幾個心理學學派,制定了較為精確的術語。例如:佛洛依德稱之為「性能量」(libido)。
依照古代瑜伽文本:「奧義書」,人分成好幾個連接的存在層次--肉身、炁身、心理體、較高層的意識體 。這層次像洋蔥一樣,層層相疊。若心靈想要影響肉身,則需改變能量或生命能的流動。若肉身要影響心靈,也是透過能量流的改變來完成,那就會反過來對心靈造成影響。
因為能量是生命和活力的基本,所以生命能被稱為靈魂與肉身活命的(vital)連結。人命終時,能量渙散。肉身雖尚在,但生命能已脫離。此時我們回到呼吸這件事,因為呼吸是生命能的車乘。當人臨終,活命能量離去,我們說那人已「吐完最後一口氣」。相反的,當某人體驗到增加心理能量和創造力,我們說那人「吸入了一口真氣」。呼吸與維持生命和創造力所需的能量,透過我們的語言,直覺上承認了兩者之間、確有一明顯的關係。
但在西方,對於人的研究、這些重要的存在層次是被輕忽掉的。不考慮這些是十分有趣的事,因為若呼吸確實影響身心,則呼吸的速度與節奏、不僅會表現出人的生理狀況;而且也可能促成某些情形。那是情緒、心理狀況的重要表徵。所以,人們內在的狀況、可由其呼吸去判讀。十分正確、可靠!瑜伽師有時單觀察人們的呼吸品質,好像就可以「讀心」。
經常碰到一些極明顯的情報告知,卻常會忽略它們,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也就是說、有些事持續在常人輕易觀察得到的地方上演,揭露了我們身心狀態的靈性存在、揭露了我們的奧秘,但沒人去注意。這類最神秘、迷人的情報,被播放出來,卻沒有人接收到。
人們總忙於起心動念,念頭像古董般、擺滿我們的頭腦。我們視之為珍貴的寶貝,不外因為人們只單方面熱衷於物質世界,而且念頭是我們賴以有意識地處理與外在宇宙互動、體驗的工具。
但若要能明白生命能和研究它,我們會發現它不僅像身體那樣複雜;也像心靈那樣複雜。例如:有不同品質的能量、不同能量流經的氣脈。在性質與數量上都有繁多的變化。
在奧義書中,生命能的層次被描述為身體的第二身體、稱之為「炁身」(vital sheath)。書中言及,它承用身體的形狀。若我們能互相注視、看穿彼此肉身,便能感知到另一精細、富能量的炁身存在。
不僅物質通過身體的動、靜脈血管、呼吸道輸送,而且能量的變動也同樣發生。能量在一處被消耗掉,在另一處製造或儲存起來。它從這點改變到那點,所以可以說是一能量流(energy flow)。假使我們能焦距拉遠、綜觀全圖,描畫出能量移動的路線,便能得出整個脈路圖。即使常人無此功力,仍能理解這類事情,確確實實存在著。
這炁徑十分精緻微妙,一些專家終身奉獻在此項研究。在傳統瑜伽古籍,這方面的記載、卷牒浩瀚。文本中敘及「五行氣」,每種氣各有其功能。生命能層鞘有極細緻的解剖學,由被稱為「脈道(nadis)」的炁徑所組成。
接著的問題、談調理生命能的方法,看是否可能使我們能發展出有意識地控制能力。瑜伽師認為有許多的變數,影響能量流動的模式。人若收縮手臂肌肉,整體的流動就會改變來調適它。但是,具最樞紐、最重要影響力的、要算呼吸系統了。呼吸可攜入氧氣供給燃料與能量交換。其速率和節奏、其路線和深度,全都對身體被增補能量方面有影響。這個決定了是否能量係以短促頻繁的爆發方式或長時緩慢的波動方式,來建立增補身心能量的脈動模式。假如我們想深入研究這個模式,可由特定時間、特定個別情形下,增補能量輸入的頻率與其振幅、波動形態著手。
因此,呼吸循環、不斷幫忙塑造能量流的模式,維持、奠定好身體的根基。若我們能掌握這個的重要性,若我們能明白這個重要方法、可賴之以增加呼吸的增補能量效果、支持身體不同部位的新陳代謝作用。我們便逐漸可以瞭解呼吸作用是如何產生身體的活動與生理面像、以及受依賴的程度。隨著每一呼吸、能量以波動的方式流經身體,不斷塑造、重建組成生命能體的能量模式。
假使我們以這個觀點來看生理學,便會知道直到現在,仍被視作最主要的物質體;其實尚有次於它、甚至比它還更基本的一內在能量場域。能量流產生並維持身體各組織;且若能量模式變化到一定程度,肉體亦會跟著改變。假使變化劇烈,身體也往好的或壞的方面全然改觀。人們身體會變化,往往小部份的改動。這部份是因其能量流動的獨特模式是固定而自立的,且因其呼吸習慣深植於固定動量的生理結構所致。
不管如何,當人坐下來刻意開始練習呼吸時,他們會慢慢發現身體機能的變化,某些個案甚至外觀也會改變。人們若長久忍受對能量流方面有重大影響的生命經驗時,同樣的事情亦會發生。一個驚嚇或傷害、或他種創傷,都可產生姿勢的改變或內臟器官運作方面的變化。例如,整個人可能消瘦下來、膚色可能改變、臉孔和外形可能走樣等等。
若能量模式變化,導致於身體某部份無法供給到充足的生命能;則人可能病倒、甚至於死亡。生理上的退化或惡化,可能產生。某些疾病症狀會更明顯:因為組織無支持它們的生命力,無法有效發揮其功能。在另一方面,一位截掉左腿的人,好長一段期間他還會有左腿存在的感覺。若干醫學報告還記載截肢病人還有幻肢痛的情形。因為被截去腿的能量模式需要時間重組,所以產生此種症候。某些動物對肢體截斷,有再生的能力。此種能力、看起來像被截斷肢體部份的能量流,能堅持存在。實體組織慢慢在其能量場域具體化,再生起來的。
藉著克里安照像術,事實證明:樹葉掉落後,其能量模式仍保持好一段時間。若此模式能支撐夠久,掉落部份的葉子變會再長回來;事實上,某些植物具有這方面再生的能力。此間若無尚存的能量場,細胞怎麼知道往何處去長?
在動物界裡,也有很明顯而相同的原理,我們發現受精後的單細胞,往後發展成完整的動物或人。我們已企圖簡化說成是細胞分裂、再分裂、最後再開始分化。但如何的?某些細胞如何知道它們要變成神經、某些要成為肌肉、而某些要成為骨頭呢?這些指令我們推測是存放在染色體上,可是每個細胞都有相同染色體呀!瑜伽前輩們主張答案是:有一預先存在的生命力場,在此細胞組織方能成形。
若是生命能產生現象的物質層次,那我們必需審思:又是什麼控制生命能呢?
按照奧義書說法,炁身「the pranamaya kosha」受更深層更基本的存在層次所統制,稱之為「心理體」(the manomaya kosha)。此體比前者更精細、更難去辨認、觀察、及衡量。但我們每人得親自體證自己的心理機能場。
當我們細細思量這些瑜伽觀念,在某些方面、我們發現已將身心間的鴻溝搭建了一座橋梁。這些概念有時不免刺耳反常,卻又若符情理。為了理清我們模棱兩可的思緒,有必要更深入去探討瑜伽師與西方人對於自身與宇宙的關係。
宇宙的呼吸
在這科學時代,我們認為身體產生心靈、心靈只是身體的現象。按照這講法,胚胎本來沒有心靈。出生後,思想與意識才逐漸發展。我們對宇宙也有同樣看法。原始地球上某處,分子隨機地著陸而生命出現。數百萬年過後,更多複雜形態的生命演化出來,而最後才出現一有意識、有自覺的存有。
可是在東方,如同在遠古世界中,存有不同、幾乎是相反的觀點。瑜伽哲學堅持每一存有層次皆由「太一」演化出來。從意識產生心靈;從心靈產生實體宇宙。心靈渴望實體存在,故演化出身體來示現它。
這是一個大異其趣的世界觀。它暗指我們存有的靈性,超越實體與心理宇宙。它暗指我們全都是超越粗糙存在層次之上、幾乎不可思議的意識形式所示現。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將來的歸宿。從意識,整個宇宙流出且終極流歸源頭,猶如潮來潮往。
夠奇怪,一些天文學家也達成相同的結論。當然,天文學家其研究領域迫使他死硬反對這無可估量者。其宇宙地理的觀念化,迫使他處理不舒服的觀念、像永恆與無限空間。到何處才會全部停止?當時間、空間走到最後,再來是什麼?突然我們知道人類理性,在衡量宇宙本體上是一拙劣的工具。今日許多天文學家相信銀河系與星系正互相推離,由於從一高密度的中心爆炸開來,天體間的空間正膨脹。「大爆炸理論」,也主張在某一膨脹點之後,宇宙會開始收縮、而所有行星、星球、和銀河系將被吸入另一高密度的中心--然後該處再一次大爆炸。
所以,這過程是一相同的膨脹與收縮。在某一意義上來看,不異是宇宙的吸氣與呼氣。如果我們掌握了基本的一收一放的宇宙呼吸現象,所有存在層次就能看作和諧的運作。我們成為實體的,然後回歸意識。所以就有人肯花數十年、甚或終其一生,埋首探討呼吸作用的精微與內涵。
發展呼吸的覺知力
如何開發控制人類存有的生命能層次,這對在西方的人們、看來是極度深奧而神秘的事!轉到東方看看,我們發現實際上卻非如此。按照瑜伽師們的洞見,生命能的說法既簡單又科學!只不過我們的文化、習慣,已把人們帶離、能對自我覺知、唯精唯微的控制能力。雖然如此,呼吸的覺知力很容易訓練,養成平日生活、受想行識的應對方式。
存念你的左腿。當然、通常你不會特別去擔心你的左腿。在這片刻,你可能心無雜念,「啊,再來我要把腿擺那裡?」或「天呀!我起床時我會記得如何移動嗎?」當走路時,通常不需停下來想:「現在,右腳之後左腳、再來右腳、而後再左腳,並且我應記得抬起腳趾才不會踢到地上。」人們幾乎不用想該把左腿擺到何處,也不擔心可能擺錯腳。在某方面的確是令人訝異:可以靜坐這裡,閱讀本書、與周圍的人互動、聽電話、仍能配合好腿的動作。
因幾年幾十年的使用雙腿,所以這是可能的。回想剛開始,就不是這麼簡單!花了好幾年才學會。剛開始我們試著放腿、至少是腳到嘴裡,而且一路製造有趣的發現:我們可能搖動腳趾頭、咬它會覺得劇痛。不論如何,在許多的嘗試錯誤之後,開始學走路,而稍經時日,我們甚至熟練到不經思索。
這些例子有助於以同樣方式來看呼吸。就像走路,呼吸系統我們現在也可自動運作。但呼吸也是一件我們要能不斷覺知的事情。熟練呼吸學(svarodaya)的瑜伽師,主張對每一呼吸要覺知、要念念分明。
現在到了最重要的關鍵點,瑜伽學之金鑰。呼吸是唯一可以自律也可以自覺方式進行的生理作用。人們可以有意識的呼吸,隨自己意念作吸吐;亦可不去理它,身體會自動做呼吸。身體運作不能沒有呼吸,設若呼吸的意識控制停止,則心靈某些無意識部份反射地開始運作、幫我們啟動呼吸。在這情形,呼吸受原始腦部控制,該處係一心靈無意識區域、幾乎無法覺知。該處受情緒、思想、感情影響,而且會干擾我們呼吸的節奏。當我們不再以意識控制,呼吸會變得任意、不規則。
當然,同樣情形也會發生在你的左腿上。有時人們的走路方式、或使用不當,會讓雙腳出毛病。倘若你疏忽了左腳,就會察覺到:「哦!腳板外緣受力太多了。」便會加以調整,然後一如平常、又健步如飛。最後、腳變的扭曲、變形。只好付大筆的費用給腳病醫生診治,學了一些腳部的矯正體操,慢慢地腳部又恢復正常的覺知,然後得到療癒、功能恢復。
同樣情形,也會發生在你的呼吸上。不是任其隨意運作、對身心產生危害;就是成為不斷覺知的一部份、讓身心和諧、統合。一旦呼吸能整合進入覺知的習慣,你會對以前的方式感到訝異。受過傷的人、若長久不再走路,養成疏忽下半身的習慣。平日只能動腰以上部位。腰部上是靈活的,腰部以下則癱瘓。當這些人想要復健受傷半身的職能,則必須經過長期的重建過程,學習重新運用雙腿的方法。他們必須拓展覺知能力重回雙腿上,這得辛勤鍛練、因他們心智上已拒絕這半身、棄置它、排斥它了。
當我們開始學習吐納,也會碰到這個問題。我們得將割除掉的整個心思,全神貫注在覺知上,慢慢地重新併入我們的意識裡。
這時候,教授呼吸控制法(pranayama)才有意義。透過不斷覺知與體驗,當我們經由一鼻孔交互呼吸時,自我去察覺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我們注意到當呼吸由右鼻孔交替到左邊鼻孔時,生理、心理上的張度(tone)有點變化。例如,在只左鼻孔通氣的情況下吃午餐,之後你覺得並沒有平常那麼好吃。經文上記載:只在右鼻孔通氣的情況,才用餐。因情緒與呼吸密切相關,藉由改變我們的呼吸節奏、應該就能把心情換檔。這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體驗,並徹底試驗的事。在這方面,呼吸學不會停止在理論的探討而變成實際經驗、大大的豐富了自我的知識。
覺知能力逐漸形成。這個自我探索階段的編排:由瞭解生命能的結構力學、到呼吸覺知力的定期練習、以及呼吸練習。成果是,能將我們以前瞑然未知的全然自我,喚醒過來;睜開眼睛,重新端詳我們存有的新貌。呼吸學(svarodaya)開啟了人們內在的覺知能力,給了我們能賦予生命、塑造存有(being)形象的真正能量。
NOTE:
譯自Swami Rama的Science of Breath
(葆體的YA200小時師資訓練,指定研讀書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